335 次浏览

一条运河为何成了文明杠杆?|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78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78年。这是大宋元丰元年,大辽大康四年。

听出来了,这一年大宋改年号了,从熙宁改为了元丰。那熙宁这个年号,神宗皇帝是用了十年。请注意,这可是北宋用得最长的一个年号。当然,还有一个年号也用了十年,就是先前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宋仁宗的一个年号叫天圣,也用了十年。

那你说一个年号用得长,它说明什么吗?其实也并不说明什么,到点就该换了。但是反过来,如果一个皇帝他年号用得短,他经常换年号,那还是能反映一些情况的。至少证明这个皇帝他心思活泛,或者是那个政局比较动荡,经常得换。比如说后来的那个宋徽宗,他的年号就比较短。宋徽宗是在位26年,居然用了六个年号。你看,果然那个时代,他就是比较折腾的,一直把北宋给折腾完。而你再看我们现在这位神宗皇帝,一个熙宁,他居然就坚持用了十年。这一年改元叫元丰,对吧?也用了八年,直到他去世。这多少也反映了咱们这位神宗皇帝的性格,是一个认准的路就坚持走到底的人。

这一年的大宋政局总体是平静的,因为宰相叫吴充和王。上一期节目我们其实就讲了,这两位宰相和前面的王安石那是没法比的。神宗皇帝天天干什么?就是在宫里面,靠批各种小条子,那个人给一张,来驱动国家的运转。而宰相呢,宰相你就主要负责扮演那个执行者的角色。我刚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吴充,还有一个是王。尤其是这个王,那文章写得是真好,但是在国家大政上,人家王基本上不表态。所以当时有人笑话他,说这个王一辈子只会说三句话:上朝汇报工作说“取圣旨”,皇帝说完圣旨,他又接个下说“领圣旨”,圣旨领了退下来,把事交办给底下人说“已得圣旨”。所以王有个外号叫“三旨相公”。就这么一位,居然高居宰执职位达16年,你上哪说理去?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位神宗皇帝后期的执政风格,什么呀?你们都给我闪开,我能干,瞧我的。

好吧,这一年政局总体平稳,但是大宋朝上上下下也在忙一件大事,那就是治理黄河。上一年公元1077年黄河决口,淹了45个州县。到了这一年,朝廷调了好几十万人,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才算把黄河的决口给堵上。这里面还有一位我们老熟人的功劳,谁啊?苏轼。苏轼这一年在徐州当知州,他也面临大水,他也亲临一线,组织军民抗洪救灾。他自己就住在城墙上的草棚子里,是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一直到洪水退去他才回家。这当然,英勇事迹受到了朝廷的嘉奖。但苏轼不知道,到了下一年,他就要迎来人生最大的一个劫难。我们在此先不表,下一期我们接着说苏轼。

好,回到这一年,朝廷借着治理黄河,这一年还在计划着干一个大工程。这工程的名字记住了,四个字,叫“导洛入汴”,就是把洛河的水导入到汴河里。今年筹划,明年开工。按照当时人的说法,这个工程特别重要,“导洛入汴”解决了一场千年之患。我知道的,我这么一说你应该会想,啊,洛汴这是什么呀?把洛河水导入汴河怎么就重要了呢?因为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心目中,什么叫洛河?好像也就是我们在读什么曹植的《洛神赋》,或者是你亲身到洛阳旅游的时候,对这条历史上好像还有点重要的洛河有点概念。那至于汴河我们就更隔膜了。我们盯着“汴河”这俩字,三点水加一个姓“卞”的那个卞,我们瞪大眼睛看这个字,也能联想到大宋朝都城开封,也叫梁。那这个开封城的汴梁和这个汴河是不是有点关系?但这汴河现在在哪呢?不好意思,别说咱们了,现在是1078年,再过这么几十年,到了南宋的时候,这汴河的功能就已经消失了。再过几百年,到了明清时代,河的大部分河道都被埋到了地底下,埋到了好几米深的淤泥下面。所以汴河这个词,其实已经是个历史名词。你今天要是去开封旅游,旅游局的人会告诉你,我们有汴河,有风景。但那是这几年刚搞出来的一个文旅项目。你要是搜今天的中国地图,也有一个汴河叫新汁河,但是它在哪呢?可不在开封,已经跑到安徽的宿州那边去了。所以汴河其实消失了。

好吧,今天这一集的《文明之旅》,我们就说一说这个消失的汴河。它为什么重要?它当年的难处是什么?这个难处又是怎么解决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不是聊汴河本身,我们是要通过这条汴河,我们试图看到中华文明在演进过程中的大变局和大趋势。

刚才我们说汴河早就看不见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这话其实说得不全对。我们这代中国人对于汴河,其实很熟悉。为啥?因为我们经常在一张画里看见它。对,那就是著名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你看这画面中心的这座桥,它叫州桥。这州桥的下面可不就是汴河吗?大宋开封城的绝世繁华,就是在这汴河的两岸展开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清明上河图》里面,“清明”这两个字,它到底啥意思?以前我看过这么一个解释,说这张择端是宋徽宗养在宫里的宫廷画家,他这画就是献给宋徽宗本人的。那很明显,“清明”二字就是歌功颂德的意思,说这是清明盛世。但这个解释咱实话实说,属实是想多了。这清明没有别的意思,跟我们今天的用法一模一样,它就是指清明这个节气。为啥?你得联系下面那个词,就是“上河”。你得把清明加上上河,搁一块来理解。清明上河这是当年北宋开封城里的一个特定的景象。话说就是每年清明时节的第一天,当时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候,朝廷就会派人在开封附近的黄河大堤上挖开一个口子,让黄河水流进来。这个口子俗称“汴口”,就是让黄河水涌入汴河的河道。好了,汴河的水涨上来了,汴河就可以通航了。在汴河下游等待了一个冬天的漕船,就会满载货物,沿着汁河逆流而上。这个动作叫“上河”。对,开封城内才会出现《清明上河图》里面那种百争流市井喧嚣的盛况。

我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我们不要以为开封城一年到头都那么热闹那么繁华。没有的。我们假设一下,假如当时有人画一幅叫《小雪下河图》,你看到的就是另外一个景象了。我这也不完全是假设,真有这样的场景。就是因为每年冬至前的一个月,大概就是小雪这个节气的时候,大宋朝廷还会再派人,把黄河的那个口子给堵上。汴口就没了,汴河里的水就见底了。所以汴河里的漕船就不得不停航。那你想开封城就会迎来一个百业萧条的冬天。这就是我刚才假想的那个《小雪下河图》。当然,宫廷画家绝不可能画这种丧气的画而已。

好了,问题来了,那你说大宋朝的人,他为什么这么折腾?你就让这黄河水通着汁河,不就完了吗?不行。首先,每年的冬天是黄河的枯水期,本来就没有多少水。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是黄河的冬天会结冰的。如果这个时候你还让它通着汴河,就会涌进来大量的冰凌。那个冰凌好坚硬的,汴河里的船,还有汴河的河堤,遇到这种坚硬的冰凌,那就很危险。当然,这种事总会有人头铁不服。其实就在五年前,我们现在说的是1078年,1073年就是熙宁六年的时候,就有人给朝廷提,说今年咱试试,要不就不关这个汴口。神宗皇帝心里也不托底,就试探着问当时的宰相王安石,说确实,每年这开关好像挺费钱。王安石说对,听说要花到一年100万。所以大家一对眼神,说要不就试试今年不关。好,试试就试试。这一年冬天汴口就没关。结果呢?黄河里的冰凌就进来了,弄坏了汴河里的很多船。自然规律这个事,你是不服不行的。所以正常情况下,从每年冬至前一个月,到次年的清明节,这汴河每年会有五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法通航。那你想对于诺大的开封城来说,还是挺耽误事的。

前几年就发生了这么个事,王安石二次罢相前夕,当时朝廷正在各种互相猜。王安石是想走,但是神宗皇帝还在犹豫,让不让他走。就在这么个当口,王安石有一天在家里,突然得到一个信息,说朝廷刚刚下了一道圣旨,本来这两天要关闭汴口了,但朝廷下圣旨说今年推迟关闭汴口。王安石一听马上心领神会,说行了,这是皇帝神宗皇帝想让我走了。他特地让汴河推迟几天还能通航。你不一直说“明月何时照我还”吗?现在皇帝就让你明月可以照你还了。这就是重大政治信号。果然几天后王安石罢相。所以你看看,汴河能不能通航,这是开封城里人人关注的重大消息,甚至可以成为宰相罢免的重大政治信号。

好,我们还是回到汴河。汴河一年也就能通航个200来天。但这只是一个经济效率的问题。汴河真正的毛病不在这儿。你想汴河的水是从哪来的?我刚才说的黄河开口子导进来的。咱作为中国人咱心里得有数吧,黄河那水是能要的。到了黄河下游的时候,一立方米的黄河水,通常会带有几百公斤的泥沙。极端情况下叫一碗水半碗沙。黄河水一旦进入汴河,流速一减慢,泥沙迅速沉积,马上就把汴河的河床抬高。到了这个阶段,我们现在讲的1078年,其实汴河跟黄河一样,已经成了一条地上悬河。河床比外面的平地要高出一丈二尺多。沈括有一个记载,说站在河堤看下面的民居,就有点像站在山头看山谷,就那个视觉感受。那你说怎么办?没办法,那个时代只能人工清淤,就是趁冬天水浅的时候往外挖。动不动就组织几十个县的民夫,挖汴河里的淤泥。人力成本太高了。所以宋朝一开始,还能坚持每年清理一次淤泥。到了宋真宗的时候就搞不动了,不得不改为三年清理一次。每年要花好多钱,成了大宋朝廷的沉重的财政负担。

那说到这儿你就理解了,我们前面为什么说“导洛入汴”,把洛河的水引入汴河,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洛河的水它是黄河支流,对吧?冰凌比较少,泥沙也比较少。好,我们现在在1078年,到了明年1079年,“导洛入汴”这个工程完工,汴河一年四季,因为有洛河的水接济,一年四季可以通航了,也不用花那么大力气去疏浚了。这个地方我要插一句题外话,刚才我提到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美术史的学者就认为,因为我们现在讲的“导洛入汴”工程的成功,所以到了后来的宋徽宗时期,大宋朝开封城里,已经没有所谓的清明上河的传统了。因为汴河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嘛。所以这幅画,其实不可能作于徽宗年间。那作于什么时候呢?其实很可能就画于我们现在讲的这个阶段,1078年前后,宋神宗的熙宁年间到元丰元年。这个说法对不对呢?算是一个学术争议,可备一说,你听听就好。

好,下一个问题来了,那这汴河对于大宋朝,它真的这么重要吗?太有了。为啥?我就说一个数你就明白了,当时全天下一半以上的物流运输,是靠这条汴河。那你说汴河出了问题等于什么?等于大宋朝的大动脉被人给掐断了。有这么个名场面,那还是宋朝初年的时候,那是宋太宗的淳化二年,就是公元991年,这汴河真的就决过一次口。当时的太宗皇帝慌得要命,大早晨的天还没有亮,就深一步浅一步地往决口那去跑,亲自去视察水情。周边人都说:

**周边人**:皇上别这么着急嘛。

**宋太宗**:你说得这轻巧,开封城里养了几十万兵,上百万的老百姓,吃喝用度全部靠这条河给我运来,我怎么能不着急?

结果走半道上,皇帝乘坐的轿子都陷到泥里去了。身边的人是连拉带推,才把皇帝给弄出来。随行的那些亲王大臣满身的泥巴,非常狼狈。太宗皇帝可不管这些,亲自站在河堤上督工修理,一直等到决口被堵上才安心回宫。我们现在隔了这一千年,看着宋太宗着急,其实这已经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我们不妨把视野拉开一点,我们不只看这几年,我们回顾过去这几百年,就是从1078年,我们往回看几百年,你会发现跟唐朝的皇帝相比,现在宋朝的皇帝已经很幸福了,已经很不用为吃饭操心了。我们先来看看唐朝的情况。我们一想起唐朝,总觉得那是大唐盛世,那肯定不愁吃不愁喝的。其实不然,从隋朝开始,都城长安的吃饭问题就已经很大。为啥?因为长安当时在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那个生态已经持续恶化了。到了唐朝的时候,整个关中平原的耕地在持续减少,但是唐朝的长安,你想总部在那儿吗?上百万人要吃饭,粮食是真不够。那怎么办?那只好从关东往长安运粮。那个时候运粮只能水运便宜,可是这条水路它有问题。首先是渭河的泥沙问题,还有三门峡的天险问题。所以唐朝的漕粮运进长安,那是越来越困难。所以你看从隋朝开始,到什么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你一听这都是唐朝最鼎盛的时候,皇帝也不得不经常干一件事,什么呀?拖儿带女,什么宫娥才女太监护军,一大帮人到东边的洛阳,干啥?吃饭。史书上关于这个行动,用的是两个字叫“就食”,去找口饭吃。丢人呐,皇帝。唐中宗有一次就发说:

**唐中宗**:这太不体面了,哪有皇帝追着粮食跑的道理?

但是没办法,我就问你皇帝,你是要脸面呢还是要吃饱呢?反正两边都是硬道理,但其中总有一个是更硬的道理呀。好了,这是唐朝。到了五代的时候,皇帝为了吃饭,那选择可就不是在长安和洛阳之间选了,而是要在洛阳和开封之间做选择。你一看地图就知道,整个选择向东移了。这里面什么原因?原因很多。首先是安史之乱,把西边的长安搞得残破不堪,关中已经不堪重负。那还有一个原因呢?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粮食产量越来越高等等吧。总之到了这个时候,中国的重心开始向东向南偏移。

好,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一个五代时期的皇帝,你要在洛阳和开封之间,选择一个城市作为首都,你选哪?好像正确答案应该是在洛阳。为啥?首先洛阳是唐朝的东都,你选择定都在洛阳,在政治上合法性要强一点,你是继承了大唐的传统。还有洛阳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它是一个盆地的地形,在军事上确实好防守。你再看那个开封,在一片大平原上无险可守,是建都形势最差的地方。但是你去看史书,奇怪,五代的皇帝还是更多地把首都建在了东边的开封。为啥?说到底俩字,吃饭的问题。你不要小看从开封到洛阳这一段,今天我们在政区地图上看,这相隔也不远,这不就200公里吗?都是河南省中部的城市,好像也差不多呀。你换张地图,你去看地形图,那差别可就大了。你想中国的地理,自西往东是分成三级台阶的,对吧?洛阳在哪?洛阳是在第二级台阶上,而开封是在第三级台阶上。洛阳是在山区,而开封是在平原。洛阳是在黄河的中游,而开封是在黄河的下游。从江南把粮食运到开封,那非常方便,有一条汁河就够了。而你要把粮食从开封运往洛阳,逆流而上那可就太难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所以就这200公里,五代的皇帝刚开始也很纠结。比如说那个后梁的太祖朱温,他刚开始建国的时候,那首都就定在开封。后来可能还是觉得,还是洛阳有面子,又努力地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可朱温一死,继任的后梁皇帝又回到了开封。那接下来不是后唐吗?后唐皇帝建都又回到了洛阳。后唐一灭亡,后晋的皇帝又搬回到了开封。就这二百公里,摇摆犹豫了30年,到底定在哪儿?最后是谁胜出呢?说到底还是吃饭要紧,到底还是因为洛阳的交通条件不方便,粮食运不过来,最后还是到了开封。这里面有个细节,据说后唐负责财政的那个大臣,天天是站在洛阳的东门,眼巴巴地等着,粮食是不是运来。所以你想这种地方它怎么能建都呢?所以洛阳的地形那么好,传统那么好,最终还不得不忍痛放弃。

到了宋代,刚开始宋太祖还起过这个心思,说要不要定都在洛阳,毕竟洛阳在军事上更便于防守。但是你想那是宋朝的初年,每年全国通过运河,往开封运输的漕粮才几十万,运输负担没有那么重。所以宋太祖觉得不妨试试。但是到了刚才我们讲的宋太宗时期,其实相隔没几十年,通过汴河从南方运到开封的粮食,就升到了400万。后来的高峰期甚至达到了800万。你迁都到洛阳,开什么玩笑?去洛阳挨肚子饿吗?所以这个方案就提也不用提了,根本不可能了。

好了,说到这儿,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个细节没有,刚才我反复说汴河,可是有一个特征我没有交代。请问这个汴河,它到底是一条自然河流,还是一条运河呢?我现在告诉你谜底,汴河不是一条天然河流,它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这就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你想中国人开凿运河那很早,吴王夫差那是春秋时候,就开过那条邗沟。秦始皇开过灵渠。但这些运河听着也很伟大,但那是局部工程,对于中国整体的影响非常有限。但是很奇怪,从隋朝开凿大运河之后,运河在整个中华帝国里面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到了宋代这个时候,还不光是运粮,运河已经变成了国家的大动脉。运河出一点问题,国家就要面临大麻烦。所以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到了宋朝这个时候,运河就变得如此重要?

那运河为什么对隋唐之后的中国那么重要?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咱得先看清楚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总体性的趋势。简单说,就是中华文明的空间结构,从东西方向上的张力,转化为了南北方向上的张力。有人说过一个形象的比方,说中国的历史就像是在东亚版图上画了一个十字,先是从西向东发展画了一横,再然后是从北向南发展,画了这么一竖,合起来是个十字。对,你想,刚开始可不就是东西方向上的矛盾吗?从战国到秦朝它主要矛盾是啥?就是秦国和东方六国之间的博弈嘛,这是东西方向上的矛盾嘛。好,到了后来的汉朝初年,那主要的政治矛盾呢?也是身在关中长安的朝廷,和关东的诸侯国之间的博弈。你看也是东西之间的矛盾。这个东西矛盾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到了隋朝之前,当时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也就是后来的北齐和北周,对吧?等这两个大家伙,东方和西方掐出一个结果了,你们谁胜出了,谁就拿到了入场券,你才有机会去统一当时南方的南朝。所以我们都在说南北朝,好像这个时候中国的地理张力是南北之间,其实不是,仍然是东西之间。当时南方的南朝,其实反抗能力不强。为啥?我们过去总是说,是因为南朝的那些统治者腐败无能,比如说陈朝的陈后主荒淫无道,隔江犹唱后庭花等等。但实际上,你去看当时国家掌握的户口的对比就明白了,因为人口是实力的基础。北方的隋朝在统一南方之前,我们严格按史料上来讲,是300多万户,900多万丁口。请注意,丁口不是人口,是给国家交税的人口,900多万。可是南方的陈朝呢?它被灭的时候,只有五十万户,二百万丁口。二百万对九百万,这相差四五倍。即使我们把很多历史的复杂情况,什么隐匿人口、统计误差等等,这些因素都算进来,南北方的实力差距还是太大了。中国当时南方的开发程度还是太低了。所以即使是在南北朝期间,中国的空间张力仍然是东西方向上。

好,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国家的空间格局是东西方向上的时候,这运河,今天我们主题是讲运河,运河就没有那么重要呢?你想主要就是俩原因嘛。第一,中国土地上的那些大江大河,它本来主要就是东西方向上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愁没有水路,天然的水路贯通东西,对吧?第二,东西方向上,那叫同纬度的交流,对吧?同纬度光热水土条件就相对类似,所以物产大家都差不多,东西方向上的货物交流的需求,就没有那么旺盛,所以对运河的需求量就不大。但是这个情况到了唐朝的后期,可就彻底逆转了。当时你想什么形势?朝廷是在西北的长安,而国家的经济重心已经到了东南。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十字要画出来了,国家的空间结构的张力,从东西方向切换成了南北方向。刚才我们说了,中国的大江大河,主要是东西方向上的,那怎么沟通南北呢?没有天然水道,所以只能修人工运河。毕竟水路运输,它的速度快,它的运载量大,它的成本还低。

好了,假设现在国家把任务交给你,你负责替整个帝国策划运河怎么修。请问你打哪儿修起?假如你是当时的总指挥,摊开地图仔细观瞧,看着看着你就会注意到一个区域。你注意到这个区域之后,你就会感慨一句:真乃天助我也。什么区域?对,就是从黄河到淮河之间的这个区域。这个区域为什么特殊?一般而言,咱们中国的河流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巧了,就在这一片区域,从黄河到淮河这一小片,好多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中国人这个时候正好要沟通南北,你看想睡觉来枕头了,这一段天然河道就是自北向南。你说有这么巧的吗?那为啥?首先当然是跟地质构造有关了,淮河那一片地势比较低,所以从北向南流。但是更有趣的一个原因,是你得琢磨这黄河的特征。黄河泥沙太多,所以黄河下游的河床,从战国时代开始就不断地抬高,最后成了一条地上悬河。我要是黄河南岸的那些支流,我这个时候再一看黄河,我的个天,您太高了我高攀不起,我想流进去,臣妾做不到,对吧?这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即使你就在黄河南岸,哪怕你就在黄河边,比如说你在开封,请注意你是属于什么流域?

你属于淮河流域。

为什么?

因为黄河地势高,这个区域所有的水,甬管是干流还是支流,往北流进黄河你做不到。水流只好向南另寻出路,掉头去找淮河。所以这个地方是淮河流域。好了,结论就来了。从黄河到淮河,这南北纵深大概两三百公里的空间里面,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大量的从北向南流的淮河支流。比如说著名的汝水、颍水、涡水、滩水、泗水等等。

这就好办了。这个时期的古人,不就是要连通中国土地上的南北方向上吗?那连通南北的运河,就可以利用这些自北向南的自然河道了。古人修运河没那么傻,他不是傻乎乎地在地图上拉一条直线,然后就上人就一锹一锹地挖土。不是,他们会尽可能地利用自然河道。

好了,现在你明白了,开封拥有太便利的条件。你只要修一些很短的人工渠,到这些淮河北岸支流的自然河道,就能从黄河岸边顺流而下,中国的南北大通道就能这么打通。

好,那这些人工渠当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哪一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节目讲的这个主角,就是汴河。这个地方我稍微提醒一句,就是古代黄河和淮河之间的这些水道,它具体是怎么走的,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学术问题,里面有很多疑难。说白了,很多问题已经说不清楚了。两个原因:第一,黄河多次改道泛滥,所以这些河道也跟着倒霉,什么淤塞的、改道的、彻底消失的,所在多有。那更重要的是什么?就这个区域的河道,你还以为是天然的吗?不,自古以来有大量的人工干预,所以自然河道和人工河道,现在其实已经很难分得清了。历朝历代都在改,所以接下来我说的只是一个大致的演化过程,你了解一下就好。

好,我们回到一个问题,就最早的汴河,它什么时候开凿的?其实不在宋朝,其实要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魏国,就是秦齐楚燕赵魏韩的那个魏国。魏国最早的首都在哪?在山西。后来他们向中原地区发展,所以新建了一个都城叫大梁。那大梁在哪儿呢?其实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这开封。大梁就是后来的开封,要不怎么叫梁。魏国人就围绕大梁城,开凿了一个运河,把大梁城和当时淮水北岸的一个支流叫颍水连起来了。然后围绕这条运河逐步扩展,最后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水系。这个水系的名字其实我们很熟悉,它就叫鸿沟,就是很宽很深的一条沟的意思。我们今天现代汉语中的鸿沟,就是从这条运河来的。而且这条鸿沟,我们今天还经常能看见,哪儿啊?就在中国象棋的那个棋盘上,中间那四个字“楚河汉界”,说的就是这条鸿沟。

当然了,历史一直滚滚向前,这鸿沟的名字是一变再变。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它叫荡渠、叫浚仪渠。到东汉的时候又改叫汴水。请注意,这个时候汴水的“汴”字,还不是现在这个写法,是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造反的“反”字。后来可能人觉得这个造反的“反”字寓意不好,这才改成了今天这个说法,就是三点水加一个姓卞的“卞”,汴梁的“汴”。那后来又到了隋炀帝的时候,他修大运河,把汴水又改成叫通济渠。当然我再强调一遍,这个演化过程我只是说了一个大概,中间的变化非常非常复杂。

好了,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个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而且它的结果是,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水路就此打通。怎么通的?我们分两朵花,各表一枝。如果是军事用途是这么通的:基本上从开封到颍水,从寿春进淮河,再经过肥水在合肥入巢湖,再经过须水入长江。这条线上哪个地方最重要呢?就是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颍水入淮河的那个地方,淮河再转肥水就在这个寿春。所以寿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寿春这个地方非常有意思,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战场之一。你想战国末期,秦国灭楚国打的是哪儿?就是这个寿春。因为寿春的位置重要嘛,楚国末年就定都在寿春。还有西汉的初年,刘邦平英布之乱打的是哪儿?就是这个寿春。东汉末年曹操破袁术之战,打的还是寿春。东晋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奇迹战役,肥水之战打的是哪儿?还是这个寿春。我们现在是在公元1078年,其实就在130年前,后周世宗柴荣打南唐,也是猛攻的这个寿春。而且我们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这一仗中,因为表现良好才脱颖而出的。所以寿春太重要。如果是军事用途,从黄河到长江,基本走的就是这条路。

好,我们再表另外一枝,就如果是经济用途呢?从北向南怎么走?往往会走东边的那一条,就是从开封经汴河到徐州,从徐州汇入泗水,泗水再入淮河,再转到古邗沟进入长江。顺便提一句,古邗沟就是连通了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那条运河。这条运河时间可就久了,春秋时代就已经建成了。所以这一条东部的经济大通道,其实就是白居易那首词里写的,那首词叫《长相思》。还记得怎么念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你看这首词就把整个路途说得特别清楚。从开封经汴水到泗水对吧?“汴水流,泗水流”,流着流着就到了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就是今天的扬州。当然我再强调一下,这个路线在历史上一直在变,后来的汴河又不走徐州了,走了更南边的一条路。今天我们这个节目就不展开了。

所以你看,我们跳出中原放眼全国,我们才能看得懂这条汴河的重要性。汴河它不只是开封城的一条物资通道,它本质上是什么?它像一根吸管,一头插在繁荣的江淮和江南,北宋开封的朝廷猛吸几口,就能把大量的资源调到中原地区来。它还是整个中国,从东西走向的文明格局,转化成南北走向的过程中的一根关键杠杆。没有这条汴河的存在,没有淮河以北一系列南北走向支流的存在,我们的老祖先想打通中国的南北阻隔,你想那个困难会大得多得多。这就是空间格局转换,对于中国历史命运的影响。

其实我们刚才提到了一个例子,就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我想干脆我插一个话题,就是从战国时期魏国的命运,你来感受一下,就一个国家它的方向感,到底向哪个方向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好,我们现在把时间切换到战国时期。当时魏国是凭借大梁城,这是在中原建出了一座大城,和周边的那个运河系统,很快魏国就成了战国时期最先崛起的第一大强国。它有一批名臣,我们都知道的,什么吴起,还有李悝这样的人搞改革,还有一支特种兵部队,当时叫魏武卒。那刚开始叫打遍天下无敌手。魏国尤其是和西边的秦国打仗,把秦国是压得几十年抬不起头。好,这个时候蒸蒸日上的魏国,其实它面临一个战略方向的选择:我是向东发展还是向西发展?如果有前后眼的话,从后来局势的演化来看,这个时候最明智的方向其实是向西。干脆这不已经说把秦国打得抬不起头吗?干脆乘胜追击把秦国灭掉算了。你想魏国这个时候一鼓作气,要是灭了秦占据了关中,那就不仅有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大本营,还能够继续向四川发展,把西蜀变成自己的大粮仓对吧?那魏国就可以复制后来秦国一统天下的发展战略了。这是向西发展。

但是很可惜,历史不容假设,魏国没有选这个方向,他们选择向东,就是向中原这个方向发展。那你想往中原发展,迎头撞上的是什么?是自个儿的老弟兄,当年三家分晋分出来的赵魏韩。所以魏国向东一发展,撞上的就是韩国和赵国。本来历史恩怨就很复杂,而且这向东发展,中原开发得差不多了,发展空间非常有限。我刚才这一段,你要是会下围棋的话,就不难看出这向西向东两个策略的优劣。当然从围棋战术上来讲,先往西发展占住边角,有了根据地再往中腹发展,金角银边草肚皮嘛。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魏国会选错这个方向?这是有意思的话题。我听过一个说法,说魏国其实耽误在历史惯性上。你想魏国这个时候,是从春秋时代向战国时代发展。春秋时代大国的发展战略是什么?那叫两个字“争霸”,就是要在一众大国当中显得我最牛。那争霸最好的舞台在哪儿?当然就是在中原,那是中心舞台,在上面才有灯光的。越往中心走越能显出自个儿的本事,好让周边的小弟服气,自己可不就当了霸主吗?可问题是现在是什么时代?春秋过去了,现在是战国了。战国时代一个大国,它的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请注意,不是争霸了,是灭国,就是要把其他所有的大国彻底消灭掉,然后天下一统。这是时代级别的战略转换。在这个新时代你没有根据地,你不可能成功的嘛。所以后来历史发展,果然就印证了这一点。魏国在向东参与中原争霸的过程中,它就逐渐被削弱,而背后西边的那个秦国就发展起来了。秦国笑到了最后,灭掉了东方的六国。所以你看,这是让人浩叹的一点,时代不同了,文明发展的空间逻辑变了,个体选择的方向你也得跟着变。

做这期节目的过程中,我看了很多关于黄淮之间水系的资料。看完之后我是掩卷长叹,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中国这片土地它太神奇了。一方面它有很好的天然禀赋,这咱得承认。那另外一方面,经由中华先祖之手,在这片土地上,加入了太多太多人力的因素,才最终锻造成了今天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我们这个舞台是化合出来的,既有自然也有人力。

你看我今天带来了一本书,叫《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这是名作,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代表作。这本书里就提出一个“三个时段”的理论。简单说他认为,看待历史要分成三个时间层次。第一个叫长时段,这些因素是不变的,比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系统,长期不变。这是人类展开自己历史的基本舞台。好,到第二个时段,这叫中时段。这里面什么人口迁移、经济波动、技术革新、制度变迁,这些要素变化得就很快了。好,还有第三个时段叫短时段,战争、革命、谈判、条约,这些都是突发事件,都是表面上的那些浮沫。

好,请问这三个时段,长、中、短,哪个是最重要的?那当然是长时段。它是历史的深层结构,它不变。你人类发展自己的历史,你再大的创造性,有些因素,比如地理条件你绕不开的。所以长时段的因素,对人类历史构成了深远的和限制性的影响。

好,我们带着这个理论,去看咱们中国的历史,我们可能得把这个理论稍加修正。在长时段的上面,可能得加一层,加一笔。那些看似长期不变的地理条件,在我们中华先祖的持续努力下,它其实一直在发生那种叫持续的、微小的,但同时方向又是坚定的变化。对,就拿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地域,以开封为中心的黄河和淮河之间的这一片地域来说,因为有黄河,这块地方承受了大自然难以想象的暴虐对吧?但是没关系,我们有人。从大禹治水开始,那是一个近乎神话的时代开始,人力因素就一点一点地掺入到自然环境里面,一点一点地演化。没事,中国人能挖这个沟,到有据可考的鸿沟,这样的运河到后来的汴河,到后来的大运河。你再看这片土地,你已经说不清这片土地,到底是大自然给我们人类规定好的生存空间,还是我们人类凭借自己的本事,自己建造的表演舞台。

对,我们中国人是这个特点。我们在这片天造地设的土地上,我们可不只是什么劳动、耕作和收获。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中华先祖居然胆敢按照既定的规划,用持续的意志,一点一点地改造地理条件本身。这是在全世界所有文明当中,我们的一个特点。

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那就是华北平原。今天你摊开地图,华北平原那真是个宝,多好的自然条件。30万平方公里一马平川,占中国陆地面积大概3%。但是华北平原上,可是生活着3亿多人,生产着中国四分之一左右的粮食。这是不是天然粮仓?是不是好得没法挑剔?但这是今天的地图。咱把时间拨回到几千年前,就中华文明刚开始发育的时候,当时华北平原什么样?答案来了,是几乎不适于人类生存的。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其实不是在平原上,而是在你看,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洛河谷地,就是黄河中游的几个支流的沿岸。再后来中华文明才往东发展,到了太行山以东。但是请注意,刚开始跨过太行山的时候,我们的先祖只是沿着太行山东麓的那个山坡上发展。具体的你打开今天的地图,就是京广铁路线经过的那些城市,从北到南,什么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郑州,就这条线。是在这一带的太行山的山根上,压根就不是华北平原的腹地在那儿发展。

那为啥?大平原多好,多能产庄稼。不行,当年华北平原的腹地,你想地势低洼,到处都是沼泽和湖泊。大水一来洪水滔天,大旱一来赤地千里。水旱交替又容易把土地盐碱化对吧?就这么一片地方,你让我们的祖先怎么在这安心种地?再加上华北平原,还有一条暴虐无常的黄河。所以我们今天的人,其实我们没法想象,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先祖是经过了多少努力,才把那么大一块平原上的沼泽一点一点地排干,把那个水渠一点一点地修通,把那个土壤一点一点地改良,才把华北平原的腹地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所以你看我们中国人的这片土地,哪有什么天造地设的家园?全是祖先艰苦奋斗的果实。

我们曾经介绍过一本书,戴蒙德的这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里面就讲了人类文明面对的地理条件的限制。其中就提到,为什么在非洲和北美洲的大陆上,虽然有人类,但是它就是发展不起来。戴蒙德先生给出了一个解释,因为人类文明在这样的大陆上,它是南北排列的。这也就意味着,南北方向上人类的交流,它价值不大对吧?因为大家培养的作物品种不一样,我这能种得活的作物,我交给你你那儿也种不活,因为纬度不一样,交流过去没用,光热条件区别太大。

我有时候就瞎想,如果在非洲大陆,或者是在美洲大陆上,如果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先祖,生活在这样的大陆上,没准他们就不受这样的限制。没准他们会修南北方向上的运河对吧?南北交流,植物种子种不活,我们试试动物物种。动物物种的交流如果也失败了,我们试试在贸易上,通过运河互通有无呢?一旦贸易可以展开,我们要不要整合成一个国家?

你听出来了,这不是我们在这儿瞎想。东亚这片土地也曾经是南北隔绝的。但是我们的祖先,就是通过修运河等等一切手段,我们就是让南北发生融合了。咱们的祖先这个特征,不着急,咱们一点一点地改造自然,一步一步地往前拱,怎么能让自然条件给困死呢?我们都是能想办法的人,行就行,不行我们再想想办法,反正时间有的是。

小时候我们听愚公移山的故事,总觉得这故事里面的逻辑透着一丝荒诞。你愚公你那么有劲,你费劲地搬山你为啥不搬家呢?这是所有小朋友听到这个故事的反应。后来岁数大了才有一点想明白了,愚公移山,这不是哪一户人家的故事,这讲的其实是我们整个文明的精神。就是面对一个比我们强大的对手,哪怕它强大到像大自然那样的程度,我们的祖先也是别着急不上火。咱们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所以我们有的是时间。那故事里不是写了吗?“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们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试着改造它,看看在时光的那一头,它能不能有所改变。我们坚信我们等得到。

你明白中华文明的这个精神之后,我们也许可以给那个词,就是“天人合一”这个词,以一个新的解释。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别相信什么天道无情,天道那玩意里面自然有加入人道的空间。当然反过来,咱们也别妄称什么人定胜天,人不过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咱们持续努力不就完了吗?就像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一条人工造成的汴水,加上一条天然的泗水。你看人工加天然,合起来我们共同去承担无常的命运。这才有了那个景象:“汴水流,泗水流,流到沧海不回头。”这恐怕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该有的样子。

包括我坐在这儿给你讲《文明之旅》这个节目,当时在这个节目刚起心动念的时候,我就写了几个词和我的同事共勉:发大愿,迈小步,走远路;磕长头,不停顿,不着急。这几个词其实不是谁的发明,这不过是我们祖先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中的回响。好,这就是公元1078年,我为你讲述的汴河的故事。我们下一期,到了公元1079年再见。

本期节目我讲的是汴河乃至运河的开通,使得中华文明的空间格局从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这期节目的最后,我要致敬一个其实我们也并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的著名作家,他叫兰陵笑笑生。我说出这个名字,很多人猜出来了,他就是《金瓶梅》的作者。《金瓶梅》的故事设定是北宋末年的清河。清河它到底是在哪儿呢?是山东的临清吗?还是哪儿呢?学者们其实观点不尽一致。但是可以肯定,这是运河沿岸的繁华城市。书里面是这么写的,说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船只聚会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

好,接下来我给你读一段《金瓶梅》第十五回,描写正月十五看花灯的市井繁华场面。说:“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屏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秀才灯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村里社鼓队队喧真,百戏货郎桩桩斗巧。王孙争看小栏下就鞠齐云,仕女相携高楼上娇娆炫色。卖元宵的高堆果馅,粘梅花的齐插枯枝。剪春娥鬓边斜插闹东风,祷凉钗头上飞金光耀日。围屏画石崇之锦帐,珠帘绘梅月之双清。虽然览不尽鳌山景,也应丰登快活年。”

你看《金瓶梅》的那个男主角叫西门庆,他不是传统的士大夫,他也不是什么世袭贵族。他就是在运河边上,依靠商业贸易崛起的那个新富阶层。《金瓶梅》描述了这个新阶层的生活状态。这运河它也不仅是运输货物,它更运输着社会变革的因子。所以今天节目的最后,我们致敬那个作家兰陵笑笑生。当然更要致敬的是,因为运河而诞生的一切伟大作品。

感谢所有观看本期《文明》节目的朋友。欢迎你订阅我的账号,也欢迎你就本期我们讨论的所有问题,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当然更欢迎的是,你把我们这个节目,如果你觉得好的话,推荐给你的朋友。好,下周三,《文明》公元1079年,我在这儿继续约你相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