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我是罗振宇。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49年,这是大宋的皇祐元年,也是1049年大辽的重熙十八年。做这个《文明之旅》节目,我经常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我们说到具体某一年,1049年,这一年当时人觉得很重要的事和我们作为后人回看这一年,觉得很重要的事,经常是两码事。所以时间它不仅是在流逝,时间一边流逝,一边还在重塑每一件事情的价值和重要性。
我们拿这一年来说,请问大宋朝的人当时觉得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当然是应对灾情。你看过上一期节目的人知道,黄河大决口大改道,而且是大宋开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决口大改道,大量河北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朝野上下都在忙这一件事情。你看皇帝得忙着表态,这一年正月十五的灯节就停了吧,不要再张灯结彩,很多皇家仪式上的音乐停了吧,全国救灾,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合适对吧。朝廷各个部门包括地方官也有很多要做的事情,赈济灾民,讨论治理黄河的策略,筹措治河经费等等。所以这一年主要忙灾荒,这是当时人的感受。
但是你如果现在跑到互联网上去搜公元1049这一年,你会发现大家普遍注意的其实是发生在这一年的另外一件事。这件事它非常非常小,小到只是当事人的私事甚至是家务事。首先来说这个当事人是谁,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这一年范仲淹已经61了,已经基本演完了他一生当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大戏。这个时候,他已经主持过对西夏的作战和军事,已经领导过庆历新政,当然也失败了,甚至也已经写完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而我们这些人作为后人,其实我们是知道的,范仲淹到这一年为止,到了1052年,范仲淹他就要去世了,他已经很不好,他有严重的肺病,朝廷也算是照顾他,虽然京官大官不要当了,当地方官去,但是能不能让你去南方的暖和一点的地方当官,顺便也好养养你的肺和你的病呢?范仲淹被调往杭州当知州。从苏州到杭州,当时就已经有运河连通了,走起来是很方便的走水路,我小时候还走过这段水路,晚上在苏州上船,早上一醒天光一亮就到杭州了,就这么方便。
所以范仲淹就顺道回了一趟苏州老家办了一件事,买了十几顷的田。那请问他是要置办一点不动产,为自己将来退休养老做准备?范仲淹有一个,当时看起来非常新奇的想法,他说我要给我苏州范氏家族搞个基金存上一笔资产,就是这些田了。这笔资产的主人它还不能是我,也不能是任何人,而是我苏州范家这个家族。我用这笔资产每年的收益,其实也就是田租收入,来帮衬一下家族里的贫寒子弟,补贴一下大家的日常费用,比如说谁家吃不上饭,给他发点口粮,谁家娶媳妇缺点钱,给他点资助,谁家上学考科举没钱,给他垫付点学费,谁家没钱丧葬,给他点钱入土为安。总之这笔钱就派这些用场。好了你听出来了,搁在现代这很普通,这有一个专有名词的,就叫家族信托基金。但是咱们说的可是公元1049,这是宋代,当时可没有这个词,所以范仲淹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义庄,义气的“义”田庄的“庄”。好了田也买了义庄也成立了,那请问这个想法它的效果怎么样呢?估计连范仲淹本人也没有料到,这居然是他一生事业中最久长的一件事情。你看他搞的改革,第二年就失败了对吧,他为宋朝建立的那些军功,再过70年,连北宋本身都灭亡了,所以军功那就是一风吹,什么都没了。而唯独他首创的这个范氏义庄,居然存活了整整900年。你看1049年创立,到1949年才结束。
范仲淹作为创办人,他搞的义庄,他只是捐了10顷的田,也就是1000亩地。到了南宋的后期,范氏义庄就到了3000多亩的规模,到了清代的末年,居然滚动发展到了8000多亩,到了民国末年的时候,居然达到了惊人的2万多亩,一直在发展。不仅如此,范仲淹搞的这个义庄,它有一种示范带头作用,它开创的模式很快四处开花。你看到了清朝的时候,仅仅我们就说苏州,范仲淹办这个事的这个县叫吴县,一个县就有59个大宗族的义庄,四处开花。其他地方,比如说无锡的华氏义庄,号称“天下第一义庄”,还有湖北的陈氏义庄,福建的林氏义庄等等,这些义庄你不信上网去查,它都成了中国古代宗族历史上现象级的存在。就是到清朝的时候,假如你生活在江南,你说你们家是个名门望族,但是你们家居然都没有一个义庄,那真是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是这个风气也就只到宋朝往后就没有了。你看明朝的朱元璋就是这样,他就不搞这一套,我老朱家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祖先,我爷爷我爸爸都是农民,那又怎么样,我老朱白手起家挣下这份家业,那才叫光荣我才是光宗耀祖。我还记得我们《文明之旅》节目在1025年那一期里面也讲到过,就是宋朝编的《百家姓》,还得把什么皇帝,显耀家族的姓编在前面,所以你看《百家姓》的第一句叫赵钱孙李,宋朝皇帝老赵家得放第一个。但是你看后来宋朝垮掉之后,后来的什么明朝清朝,连改都懒得改它对吗,赵钱孙李就赵钱孙李,明朝清朝的小孩读《百家姓》,还这么念,怕什么又能怎样,排在前面能说明啥。
所以你看,这个时候家族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行走江湖最重要的社会资本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风气的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挑战,就是在宋朝的时候,中国人进入了科举社会,个人决定家族,家族为个人提供支持,平民通过考科举实现阶层跃迁。那请问怎么能够保证既得利益者可以巩固既得利益呢?在我这个家族还有资本,有资源的时候,咱怎么能够想想办法,能让这个家族千秋万代传承下去,这个不下牌桌这很重要。你听出来了,范仲淹的义庄,其实就是这个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所以很多创新就是这样,什么时候挑战出现,什么时候解决方案才出现。家族的这个挑战出现在宋代,所以范仲淹的解决方案也只能出现在宋代。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背景。
其实义庄出现在宋代,还有一个背景。你想中国的农耕社会,从很早开始就聚族而居,一大家子一个宗族人都住一起,家族是人的很重要的依靠的共同体。这可不是宋代才有的现象,那就奇怪了,此前大家族也聚在一起,也想千秋万代地传承,他们为什么就不想着给家族置办一些田产呢,设立一个永续存在的基金呢?就范仲淹现在想出的这个招。以前人他咋就想不出来呢?不是宋代之前的人不聪明,而是在宋代之前他没有这个选项。这就又牵扯到宋朝的另外一个特点,宋朝很著名的一点叫“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土地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我们是很熟悉自由交易和市场经济的一代人,我们不觉得这有什么,这说起来很简单,但其实你要知道,让一个市场能交易,而且是土地这么复杂而大宗的商品,大家都能放心交易频繁交易,把它当做一个靠谱的资产去交易,那得有基础的,那得有一个庞大的精密的社会基础设施才行,什么法律的、文化的、人才的、机构的,都得跟得上都得齐备,这个市场才能成立才能繁荣的。
五陵年少骑马喝酒踏花招摇过市,就是这么一帮人对吧。五陵少年这个形象出现还很多,比如说白居易的《琵琶行》里也有这么一句,叫“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就是《琵琶行》里面的那个女郎,底下一帮小少年给她扔红绡,就是逛妓院逛歌楼舞馆,就是这么一帮人。五陵年少,这是一帮什么人?听起来就是小青年,有钱的败家子浪荡子。为什么他们起名叫“五陵年少”呢?其实“五陵”是五个汉朝皇帝的陵墓,比如说汉高祖的陵叫长陵,汉武帝的陵叫茂陵等等,一共是五座陵。汉朝的皇帝一旦开始要修建自己的陵墓,就要移民,在这座陵墓的附近要建上一座城,这个城里的人将来就是为这个皇帝要守陵的。问题来了,移民什么标准?动员什么样的人搬到这儿?不全部移的是受压迫的穷人,全部移的是富人和豪强。对皇帝的心思很简单,你们不是有钱吗,还号称叫“豪强”吗,得嘞搬家吧。至于你们在这儿置的地,不好意思那就留下吧,就是财产就被剥夺了,然后移民起身走人。
所以你想这一帮人他还是富人,因为毕竟还有一些浮财,到了新家,也就是到五陵这个新的地方住下来之后,他什么心态?我家里手里虽然有点浮财,但是我们心中没有未来的。皇帝一句话我们的财产就被剥夺,然后就被像牛马一样赶来赶去,我们是没有未来的人。那可不就家里有那个小年轻的公子哥。
就纵容这样的子弟成为刚才说的浪荡青年嘛。所以明朝的唐伯虎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就叫“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任你多大的英雄豪杰,在这样的皇权面前,他不讲理,你啥都不是,什么私有财产什么你们家的地,都是他的。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同宗同族的人当然还会互相关照,但是大家是万万不会想到说我们出点钱买一点地,做一个基于土地的信托基金,千秋万代地往下传吧,大家不会这么想的。好了,这么一对比你就知道了,都说宋朝市场经济繁荣,那请问市场繁荣的基础是什么呢?对,是产权和交易的保护制度健全。那市场繁荣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让土地变成了靠谱的可信赖的资产。所以到了北宋的巅峰时代,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讲的宋仁宗时期,范仲淹才会灵机一动,我突然想到,我拿出我一生的宦囊所积,就是一辈子的积蓄,给我苏州范家置办一些田产,这不就可以让范家子孙永远免于冻饿之苦了吗?你看这个想法,我们今天看起来如此简单,如此天经地义的一个办法,其实从制度演进的历程当中去看,出现得并不容易。中华文明是运行到宋代这个时候,这个创新的条件才终于成熟了。
好,这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义庄这个创新这时候才出现。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范仲淹首创的这个义庄,它为什么能够延续那么长的时间呢?你看1049年创立1949年才结束,那可是整整的900年,有什么诀窍呢?
1049年在设立义庄的时候,范仲淹其实讲过一段很深情也很诚恳的话,他说我们苏州的范家人其实挺多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虽然大家都是亲戚,但是那毕竟也有远有近有亲有疏。但如果从我们祖宗的角度来看,这一个个的都是范家子孙。我现在出息了我有点钱,我要是独享富贵,不管宗族里的其他人,或者只管近的,将来我怎么有脸到地下去见祖宗?所以你看,从这段话里面你就感受得出来,范仲淹不只是想在活着的时候仗义疏财当个好人,关照一下自己比较近的亲人。他的想法是很有超越性的,他是要站在祖宗的角度,站在千秋万代的时间尺度上,想着怎么才能关照到整个家族,而且不只是现在,是未来千秋万代每一代的每一个姓范的人。它起手就是一个伟大的长期主义的工程,人家范仲淹真的就做到了,范氏的义庄整整存在了900年。
我看了很多研究义庄的资料,大家都在说范仲淹了不起,制度设计怎么怎么棒,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成就。但是今天我借着这个机会,我想说几句实话,几句有点令人扫兴的实话,这事可能真跟范仲淹的制度设计关系不大。你想义庄是一个机构,一个机构想要穿越时光,是有很多大坎要过的。比如说第一个就是战争以及各种各样的内乱。你想范氏义庄是1049年建立的,这个时间距离北宋灭亡也就不到70年了。靖康年间一场大乱北宋灭亡,范氏义庄实际上就毁了,范家人星散各方,人走了,房子自然也就被新来的人占据了,义庄的田租虽然田地还在没人收了,打下来的粮食也没地方存放了,这义庄就这么散了。
你想靖康之耻皇帝都被抓走了,这种国破家亡级别的动乱,怎么可能凭借范仲淹留下的几个纸条,一些制度设计就搞定这么复杂的家族内部矛盾呢?我举个现代的例子你感受一下,你可能知道晚清的时候有一个官商通吃的大能人叫盛宣怀,他号称是“中国实业之父”,很多我们今天的企业都是他当年创办的,比如说招商局。盛宣怀当时也是中国的首富,他是1916年去世的,当时已经是中华民国了。去世的时候留下了多大一笔家业呢?明面上的家产是价值1000多万两银子,但是当时有新闻媒体估计,他至少家产2000万两。
这么大一笔钱富可敌国,怎么办呢?他1916年死的时候就做了非常精细的制度设计,半给子孙各房分掉,大家都有手头的钱了。好了,另外一半他就仿照范仲淹,他创办了一个叫“愚斋义庄”,你看名字用的都是范仲淹那个。这是一个上承范仲淹开创的义庄传统,外加当时还有西方信托基金的法律制度设计,这个东西应该很完善。但是你可能就会说了,范仲淹首创的这范氏义庄,这两道坎它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我看了很多资料,我的答案可能会朴实无华,就是因为“范仲淹”这三个字。前面说到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初年不到70年,范氏义庄其实已经基本毁掉了。是又过了将近70年,到了公元1196年,也就是南宋的宁宗庆元二年,又出现两个姓范的,一个叫范良器,一个叫范之柔,这是兄弟俩,他们又开始重建范氏义庄。这两个姓范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已经是范仲淹的五世孙了,隔了好久好久好几代人呐。为什么到他这个时候又能重建了呢?你看资料嘛,看当时的情况,就是因为范仲淹不仅威名犹在,而且还越来越受敬重。你看当时的朝廷也觉得,范仲淹北宋第一名臣,他干的事那咱朝廷应该提倡应该支持。这样吧,朝廷也不能做别的,就把范氏义庄这些田的赋税给免了,这些田只要是范家义庄,朝廷就不收钱了,收的钱都是你们自个儿使。你看这是多大的政策优惠。地方官们又觉得,范仲淹那不得了,给我们这个地方长了脸了。好嘞,公家花钱在范氏义庄旁边给范仲淹建个祠堂,每年春秋天地方官来主持祭祀。
还有当时的很多士大夫,包括一些理学家们都觉得,范仲淹在北宋的时候创立义庄有益于世道人心,所以纷纷大家回家铺纸研磨写小作文搞纪念,来称颂范氏义庄。所以你想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有这样的朝廷地方官和小作文这三股合力,范氏义庄它能办不下去吗?能不蒸蒸日上吗?其实后面什么元明清三代,范氏义庄其实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眼看就过不去的坎,都是因为当时的官府和民间一致觉得,罢了谁让他们是范仲淹的后代,那就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很多困难都是这么挺过来的。
范仲淹创立义庄,当年他可是写了一份很重要的文件,叫《义庄规矩》,他可不仅是出钱买田,还亲手定下了义庄运行的13条规矩,定得可细了。你现在去看这13条的文本,马上就能明白一件事,就是范仲淹活着的时候就心里知道,这13条它不可能是死规矩,它必须得一边运行一边修改,是根据实际情况要改的,不可能范仲淹怎么定白纸黑字就千秋万代遵行。
所以果然到了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的时候,就多次修订这批规矩。有些事不是真遇到了,你还真想不起来给它定个规矩。我举例子,比如说现在他确实是苏州范家的人,但是将来他搬家了,他还姓范只不过不住在这儿了,那请问义庄里面打下来的粮食还得按老规矩给他分吗?范纯仁后来就定下规矩就不分了。再比如说范家子弟要去赶考考进士,义庄要给资助吗?范仲淹定下来要给的,每人资助一贯钱。但是后来肯定就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考不取但是他反复考,成了考试专业户。
他也不图考取。他就是图这考一次给一贯钱的资助。面对这样的人你咋办?所以就得追加规矩,你再考再考就减半,就不给那么多了。还有领了钱但是找借口不去的呢?所以只好追加规矩,无故不去,不好意思您得把钱退回来。这是个永远要持续下去的过程。好我为什么说这个,就是想说明,范仲淹首定的13条规矩,当然很伟大,但是这不是他的贡献,这个东西很脆弱的,很快就会被改得面目全非。范仲淹当年真正的制度性的贡献,它到底是什么?我看来看去,其实最重要的就一件事,是范仲淹放弃了对范氏义庄这笔资源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你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是你我,我们现在穿越回了1049年,当时没有范仲淹这个搞义庄的做法,假如是你我,我们也确实想为自己的宗族谋点福利,我们也舍得拿银子出来买田地,那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可能会把田买了,但是我们觉得将来产生了田租收益怎么分呐,这得有人主持大局,这个处置权我可不能交给别人,我活着当然是我定对吧,我死了呢?我得把这个处置权交一个我信任的人,比如说我亲儿子,亲儿子死了交给我亲孙子,得控制好得用好对吧,这是我们想象力的极限,但是范仲淹可没这么干,他是把这笔钱就捐掉了,没有一个具体的人,他是放弃了这一笔资源的处置权和控制权,田庄是义庄,它的产权不是我的,它属于整个苏州范氏家族,我范仲淹活着,我来定一些规矩,但是我也知道这些规矩是要怎么改的,至于具体怎么改,你们子孙们大家商量着办,我就不管了。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熟悉信托基金的法律原则,我们也许能够理解这个设计,但是对于当时人来说,范仲淹这可是制造了一个既没有明确归属也没有明确运行原则的权力和一大笔资源,这太没着没落了,这太不符合当时人的行为习惯了。用我们一句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我相信后人的智慧,他们一定会处理好的。事实上也是这样,范氏义庄的很多运行规则,是到了南宋的时候,也就是范仲淹死了一百多年,才渐渐摸索成熟的。
范仲淹一方面放弃了对范氏义庄的支配权和控制权,那请问他有没有拿到什么?其实有的,一个非常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他的道德感召力。对我又出钱,而且我没有任何私欲,没有任何控制欲,交给你们我就走了,这就是道德感召力。这听起来很虚,但是从此后整整900年的运行来看,这件事反而是最重要的对吧。南宋宁宗时期的宰相楼钥就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这个人,他发达的时候,可是一丁点都没有借助他宗族的力量,但是你看后来,他们范家全族都受到他的恩惠,这样的人老天都要保佑他,这人多干净对吧。我起来的时候我一点没借你,我发达了我毫无私欲地帮你们,而且放掉控制权,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范仲淹还把这笔资产的处置权,虽然名义上我捐了,但是处置权和控制权死死地控制在自己的嫡系子孙手里,那会是什么效果?恐怕就没有这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和干净,那他的道德感召力当然就要下降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900年间,范氏义庄之所以能够多次度过劫难绝处逢生,就是因为范仲淹的这种超然的道德形象。
说到这儿,我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这是余世存先生的《时间之书》,就是写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我觉得这本书是我现在能看到最接近于农民思维的一本书。像农民一样思考,这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我念给你听,它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这就是美好的农耕时代给我们留下来的思想遗产。好,这是公元1049年,我们在范仲淹身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范仲淹老爷子的生命还有最后三年,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算提前和他老人家告别了,因为确实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范仲淹他用自己创造的东西,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说的范氏义庄,已经足以让他近乎永生。好,我们下一年公元1050年再见。
好,下面感谢《文明》第二季新加入的看片团,杭州小和山科学城看片团。特别让我受鼓舞的是,他们创造了使用我们节目的新方法,他们竟然把我们《文明》节目用在了园区招商上。你可能奇怪,我们这么一档文史类的节目怎么还能用来招商呢?他们就是用《文明》每期不同的主题来组织不同类型的创业者搞活动。比如说我们公元1001那期讲的是宋朝的秩序重建,所以他们就线下组织了一批中小企业家求新求变的中小企业家从商业的角度来回看历史,讨论企业发展难题的解决方法。再比如说,那期是讲古代官话的,他们就组织杭州本土的创业者,大家那一场约定好,我们说杭州话,用杭州话来拉近距离。这样的组织者,这样线下的高水平活动,是我最愿意看到的,我们做这档节目这才重要。我们的线下看片团还在持续招募中,如果你也想举办线下看片团,把你的姓名联系方式举办场地发到我们屏幕上的这个邮箱,期待更多花式使用我们《文明》节目线下看片团的出现。
特别感谢网易《逆水寒》为我们提供的宋朝美学独家计算机图形技术支持。最近我听说他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联动,他们把甘肃省博物馆的那个镇馆之宝,那真是国宝,叫“马踏飞燕”,搬进了他们的游戏里,没错你没听错,就是那尊千年国宝马踏飞燕,而且你还能把这尊“马踏飞燕”据为己有,当然是在游戏里据为己有,搬进自己的庄园里面随时沉浸式地欣赏它。这种“私藏文物”的行为,咱在现实生活中想都不敢想。《逆水寒》还精心设计了马踏飞燕的头套装饰,这个头套一戴,瞬间你就成了游戏里面的显眼包。你看《逆水寒》这个团队真的好,他们一直坚持用游戏用设计,带着不同年龄的玩家多角度多场景地一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你也觉得有趣,欢迎来《逆水寒》的江湖里面,咱们一起感受一下游戏里这奇妙的文化融合。
还要感谢我们《文明》节目的另一位赞助商,这就是我们公司的蓝军精心打造的人工智能产品Get笔记。它可不是个普通的笔记工具,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它的潜力。比如说最近吧,我们《文明》节目组就发现了一个新用途,就是用它搞会议记录。我们的会议通常都是策划会,往往没有固定的议程,结果会呢就会越开越长,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灵感就会突然降临,哪段话就会特别有价值。我们的会议一开始,就立刻打开笔记Get笔记,现在它最长可以录两个小时,就把它放在那儿,然后我们就在那儿畅聊不管它。Get笔记最神奇的功能,它不是一字不差地记录了你们说了什么,而是在会议结束之后,只要你按下那个停止键,它用不了1分钟,就会立即生成一份结构化的会议报告,所有的内容不光是文从字顺,而且会打上小标题,漫长会议里面那些有价值的灵光闪现的内容很容易就被拎出来了,不用从头到尾去找。有了Get笔记,我们就相当于有了一位高水平的会议秘书。我第一次用的时候特别惊喜,恨不得马上推荐给所有的人。也许你平时不常参加策划会,但是如果你是一位职场白领,经常需要和领导一对一对话,或者是频繁参与各种会议要做记录,信我Get笔记绝对是你最理想的助手。
本期节目的最后,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颜之推,这个人的名字也许你不是很熟,的确历史上颜之推没有什么赫赫功勋,也没有当过什么显贵的官,但是他给自己的子孙也给整个中华文明留下了一部奇书,就是我手头的这一本《颜氏家训》。要知道生活在南北朝那个时代,用颜之推自己的话说,那就是生于乱世长于戎马,这样的时代人是特别容易活在当下的,说白了就是只顾眼前,不想未来的,但是颜之推不一样。就像范仲淹开启了义庄的传统一样,颜之推也开创了一个传统,就是家训的传统,给子孙后代留一番话。从本质上说,这都是超越自己肉身的局限,站在千秋万代的时间尺度上来关照子孙后代。一说到家训呢,我估计很多人脑子里想到的都是那种特别有“爹味”的话,但是我特别想跟你读这么一段,他说:“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简单解释一下,刚才这番话呢,就是告诉自己的子孙,但凡写文章什么的,用了别人说过的话,一个金句也好,可一定得彰显别人的名字,写个破折号,把人名字搁后头,不能把别人的名字给密了去。窃人之美,不好不体面。你看我们现代人的所谓诉诸法律的版权问题,但是在古人那儿呢,它不是个法律问题,它首先是个家教问题,是个个人做事的体面问题。我们现代的很多问题,在我们的祖先那儿,它都是通过血脉,通过家族传承的这么一个做人的问题。今天我们用这期节目致敬范仲淹颜之推,致敬义庄《颜氏家训》,以及所有这些流淌着做人方法的血脉传统、知识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