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次浏览

《嘉庆传》-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1分钟,站在清朝转折路口,看太平皇帝嘉庆。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皇帝——嘉庆帝。这本书叫《嘉庆传》。我们提起嘉庆,经常是跟和珅连在一起,有句话叫作“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在清王朝当中,他属于一位长期被忽视的皇帝。大家看电视剧,喜欢看康雍乾盛世。人们觉得嘉庆这个时代好像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事实上,嘉庆朝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位“太平皇帝”。

首先看一下乾隆的最后时期。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入关,然后经历了康熙和乾隆两个大的统治时期。康熙统治了61年,乾隆表面上统治了60年,实际上至少统治了63年。乾隆认为自己的执政时间不应该超过祖父,他把创造历史记录这件事留给了他的爷爷康熙。因此,他执意要在执政60年以后退位,但又不是真的退位。在1795年的九月初三这一天,乾隆正式立自己的第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即第一顺位继承人。这个时候永琰已经36岁了。清朝皇帝继位后要改名字,嘉庆就把“永”改成了更难写一点的“颙”字,发音相近,叫颙琰(yóng yǎn)。

乾隆选择皇十五子永琰作为继承人,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考虑。第一个就是永琰保持了满族骑士最基本的骑射能力,每次木兰秋狝,他的表现都很出色。清朝的皇帝特别重视自己的皇子是不是能够继续骑马打仗,所以这一点让乾隆非常欣赏。同时,永琰喜欢写诗。大家知道乾隆就喜欢写诗,一辈子写了几万首诗。永琰也喜欢写诗,喜欢绘画(这个其实不难,对出生在紫禁城里边的孩子来讲,只要你稍微留点心,在诗词绘画方面就能颇具造诣,所以永琰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很好)。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每次祭祀的时候,这位皇子表现得都非常端正、庄严、肃穆,乾隆一看他很有皇帝该有的样子,就选择了他做皇帝。

但是这位皇帝并不能够面南背北坐(在古代,皇帝面南背北而坐,大臣们则是在南面朝北面站立),面南背北听政的依然是太上皇,这位皇帝只能坐在旁边安排的一张椅子上,朝西坐,没有什么发言权。当大臣们觉得乾隆已经退休,做了太上皇了以后,产生了一丝懈怠,觉得这段时间青黄不接,没人管。

但是乾隆并没有停手的意思。他在晚年继续进行吏治改革,(在位时)甚至还查出了伍拉纳案。伍拉纳是闽浙总督,他贪污腐败、挪用公款、卖官鬻爵。这其实是当时清王朝中一些官员常用的敛财方式,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给自己大量地敛财。表面上,清王朝运转正常,维持着儒家正统,实际上,最大的贪官就在乾隆的身边,我们都知道,就是他的宠臣和珅。和珅从三等侍卫起家,以极快的速度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等到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访中国的时候,和珅一人身兼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就是最重要的几个职能部门全部都由和珅管理。和珅的特点是长相俊朗,言辞机敏,永远能够猜得准乾隆心里边想什么。对于乾隆这样一个老人家来讲,身边有这么一个年轻、得体、会办事的人,他非常放心,于是他就把一切能够托付的事都托付给和珅。

乾隆六十一年开春,乾隆收到了新一年的时宪书(即历书,按照一定历法记述年、月、日、节气、节日等内容的图书)。乾隆不是都已经退位了吗?怎么还有乾隆六十一年呢?这份时宪书上写的依然是乾隆六十一年,而不是写嘉庆元年。乾隆看了以后很感动,就是他觉得这些臣子们还是有良心的,虽然自己已经宣布退位了,但他们还写乾隆六十一年。于是乾隆表面上佯装生气,批评两句,然后大家决定在皇宫内苑私下里可以称乾隆六十一年、乾隆六十二年、乾隆六十三年……但是在对外的一切发表文书上,一定要写嘉庆元年、嘉庆二年、嘉庆三年……这代表着父子两个人之间的平衡。

在1796年的2月9日,乾隆正式传位,大典在太和殿举行。当天(勘误:禅位大典后第三天)皇帝和太上皇都很高兴,在皇极殿举办千叟宴。这是乾隆第二次举办千叟宴,就是请来上千位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家参加宴会,能够被邀请参加这个宴会的肯定都是王公大臣。虽然这里边大概有2%的人根本来不了,就是每50个人里边就有一个人因为年纪太大、走不动路而缺席,但是也依然给他们奖赏,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纪念。

同时,乾隆皇帝延续着朝夕听政的习惯,就坐在嘉庆旁边听政。嘉庆会觉得很别扭,因为大家没有把他当皇帝,所有的事都是依然直接向太上皇汇报。而且由于嘉庆知道和珅这个人有问题,他知道和珅贪污(贪污这事藏不住,和珅太有钱了),所以他想拉拢福长安(福康安的兄弟,也是一位大将军)。他就问福长安,说能不能跟我讲讲和珅这个人,看看这个人怎么样。嘉庆亲自问福长安,竟然没得到回应,福长安对于嘉庆的拉拢没有任何反应。这件事情让嘉庆极为受伤,套用电视剧的台词,叫作“恨毒了福长安”。所以后来和珅出事,对福长安的打击是非常重的。

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下,作者写下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嘉庆帝内心期待着他本应最害怕的事情。什么事情呢?作为儿子,他本应最害怕的是父亲的驾崩。然而,作为一位尚未正式接任的皇帝,他又在期待这一刻的到来。但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嘉庆二年(1797年),皇后喜塔腊氏去世,年仅38岁。按照常理,皇后的葬礼应当隆重操办,但嘉庆帝非常懂事且孝顺。当时的太上皇已经八九十岁,这个年纪的老人特别忌讳他人提及死亡或办理丧事。因此,嘉庆帝决定一切从简。甚至到了这样的地步:所有大臣在见到太上皇时,不得身穿白色服饰。大臣们的顶戴上通常有红穗,按照国丧的规矩,本应摘除这个红穗子。但在拜见乾隆时,他们仍需佩戴红穗,这是嘉庆帝为了父亲做的让步。

1798年夏天,乾隆帝坚持要前往木兰围场打猎,这是他一生都在坚持的一件事。但这场打猎因秋雨而被取消,史书记载是因为下雨,但实际上,大家知道不是因为下雨,而是因为乾隆帝年事已高,当时已88岁,无法再进行打猎活动。

1799年正月初三清晨,乾隆帝驾崩。嘉庆帝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乾隆帝临终时手指西南,可能是心中仍惦记着西南的叛乱(这件事不好解释,因为老人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嘉庆帝竭尽全力地痛哭,作者对此说:真正的悲伤不需要如此夸张的表现,只有当悲伤不够时,他才会调动全身的肌肉做出如此大幅度的表演。当然,这些都只是外人的猜测。总之,嘉庆帝哭得昏天黑地,非常难过。

乾隆帝的棺椁停放在乾清宫,嘉庆帝宣布遵循古制,守孝三年。同时,由于他已经实际掌握权力,他开始对自己的皇族成员进行封官加爵,建立自己的一套人马。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葬礼期间,也就是乾隆帝去世不到一个星期,负责调查和珅的监察御史已经无法忍受所发现的证据。这种所谓的“无法忍受”,显然是皇帝的指示。和珅当时毫无准备,也没有反抗,因为他认为皇帝的葬礼仍在进行,有句话叫“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何况人还没下葬,葬礼还未结束,宫中一片混乱。然而,就在这时,和珅被捕。

嘉庆帝下令将和珅和福长安两人关押起来,并罗列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这些罪状非常惊人,大多涉及贪污腐败、不守礼制和僭越等。咱们就不一一念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和珅的巨额财产,这个我相信大家会比较感兴趣。书里有一段描述:“昨日查抄和珅家产时发现,他用皇家专用的金丝楠木建造房屋,其多宝阁和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这种僭侈逾制,是何居心,这是他的第十三大罪状;和珅效仿皇帝,在未死之时便在蓟州修建陵墓,享殿、宝顶样样俱全,规模宏大,堪比皇陵,甚至被当地百姓称为‘和陵’,这是他的第十四大罪状;和珅家内所藏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所藏大珠比御用冠顶还大,这是他的十五大罪状。”皇帝帽子顶上的珍珠都没有和珅藏的珍珠大。

“宝石帽顶并非和珅应戴之物,然而和珅所藏真宝石顶有十余个,整块大宝石更是不计其数,很多宝石连皇宫里都没有,这是他的第十六大罪状;和珅家内藏银两、衣服等件,数逾千万,这是他的第十七大罪状;和珅在家中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埋银三百余万两,这是他的第十八大罪状;和珅在通州、蓟州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两白银,身为首辅大臣,却与民争利,这是他的第十九大罪状;和珅的大管家刘全的家产竟也高达二十余万两白银,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可见搜刮民脂民膏到了何等地步,这是他的第二十大罪状。”

我们大家听到这些,都觉得和珅已经非常富有了,但当时办案的贝勒和大臣们根本不相信和珅只有这么点财产,他们要求和珅交代他还有哪些财产、藏在哪里。起初,和珅咬死不说,因为他认为反正自己已经死路一条了,至少应该为后代留下一些财产。但后来,在这些贝勒的严刑拷打下,和珅终于交代了他在城外还有一处院落,院落中的地窖里藏有更多的财物。这些财产公布以后直接震惊了所有人。

“除了他居住的极尽奢华的府邸(就是大家今天去后海边看到的恭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宅子),还有大量的房产、田产、金条、银器、珠宝首饰、名贵的木材、华丽的锦缎、无价的皮草以及数量惊人的价值连城的古玩珍品。除了嘉庆扣下的东珠朝珠(嘉庆觉得这朝珠太好了,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因此扣留下来)外,据统计,查抄出来的和珅家产总值高达9亿两白银。”9亿两白银,这意味着国家一年一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都不够和珅一人贪污的。

和珅的确太贪婪了。大家可能不禁要问:为什么乾隆帝不管呢?在我们后人看来,乾隆可能觉得和珅的家产就像自己的一样。但嘉庆帝不这么看,对他来说,他与和珅之间没有这样的信任关系,再加上嘉庆之前在和珅面前总是唯唯诺诺、尊敬有加,所以他必须查出这笔钱来充盈国库。因此,我们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因为这笔钱实在是巨大。

和珅没有为自己辩护,最后大家讨论如何处理他。众臣议事后,决定将和珅凌迟处死,将福长安斩首。大家如果去了解清朝的官场就明白,清朝官场的规矩是如果上级让你给一个重犯定罪,尤其是皇亲国戚,这时你应该尽量把罪定得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把罪定得重,你在政治立场上是不会错的,如果要宽恕这个人,就让皇帝来做好人。条陈放到嘉庆面前,嘉庆一想:福长安不能杀。为什么呢?福长安是军界人士,在军队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他的兄弟等人,都是大将军。所以福长安没有被杀,那怎么处理他呢?乾隆在世时,福长安曾为他奉茶(为皇帝奉茶有一个专门的职位),所以嘉庆就让他去乾隆的陵寝奉茶。福长安后来的生活,就是负责每天在乾隆的墓前上茶,相当于被关起来了。和珅也没有被凌迟,也没有被斩首,而是被赐了白绫,让他自行了断,保全面子。于是和珅自己在家里上吊,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这就是嘉庆的霹雳手段,一上台首先快速打击了和珅。

同时,对嘉庆抄没了大量礼物和财宝这件事,作者说:“这笔巨大的财富无疑是沉痛葬礼上一份令人快意的礼物。”就是这段时间还在办葬礼,但是收了这么多的钱,你说这让嘉庆哭还是笑?上台后的嘉庆,特别希望能够得到真正的忠诚和敬畏。他和他父亲的威望相差很大,他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所以他总觉得底下的大臣对他没有足够的忠诚和敬畏。为了获得足够的忠诚和敬畏,他采取的办法是监视和监督,到处派眼线了解各种事情,经常扩大化一些琐事,并为此生气。

他倡导的事情,第一是简朴;第二,不允许宫中的太监、宫女等与外臣有来往,他特别怕太监干政。同时,他关注紫禁城的守卫问题。在嘉庆时期,曾经有两个南方来的官员,不是京官,而是南方的低级别官员。有一天他们决定去见皇帝,进了紫禁城就往里走,结果越走越深,竟然走到了军机大臣们议事的地方。这件事后来被知道了以后,大家还问他们怎么进来的,这一路上怎么没人管他们。被抓住后,这两个人说他们要见皇帝,因为他们觉得圣君应该随时聆听底下官员的意见。嘉庆帝表示可以,这样挺好,愿意接受他们的觐见,同时告诉宫门守卫要严加看管,以后不要再让人随便进来了,这件事实在太危险了。同时嘉庆还对王公大臣们的奢侈、浪费现象非常气愤,比如轿子太多,上朝时的车马、随从太多,导致宫门外经常堵车。嘉庆说他当年做皇子时,出门最多带两个随从,现在这些大臣乌泱乌泱带这么多人,人吃马喂都要花钱,而且还影响老百姓。所以他倡导一定要简朴,这是嘉庆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

另一个特征是,他休闲时特别不喜欢见到人。比如他在圆明园里散步,有个花匠突然出现,即使他又赶紧躲了回去,嘉庆依然很生气,说花匠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为什么他走的路会有一个花匠出现?这让我们看到,嘉庆皇帝并不是非常有安全感的一个人。他总是在小心防备,不希望有人突然出现在他身边。而他对钱的重视,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比如中国是产丝绸的国度,他却说穿丝绸太贵,给士兵、大臣都发棉布,让他们穿棉衣,不要穿丝绸。这表面上看起来的确很节约,但实际上,皇帝的过度节约会导致经济的不景气。也就是说,如果所有人都不消费,那经济的活跃度怎么保证?

接下来我们说,嘉庆朝有没有出现过什么惊心动魄的事呢?有,这里边最有名的是白莲教起义。大家看影视作品《黄飞鸿》,里面就有白莲教。我们过去老讲反清复明,实际上在元朝建立之初,也就是宋朝灭亡后,就有义士借白莲教的名义反元复宋。白莲教一直是一支民间反抗、复古的力量。

1800年,抓住了白莲教的首领——刘之协。这件事解决后,嘉庆认为白莲教已经被消灭了,于是宽宏地说,既然匪首都已经就戮了,那么大家就散了吧。他希望老百姓老老实实地回家种地。实际上皇帝不知道的是,老百姓不是不想种地。如果老百姓种地能够养家糊口,能够吃饱饭,那大家肯定都老老实实种地。所以太平盛世造反的人少,造反人多是因为大家吃不饱饭、生存遇到了问题,不是有了皇帝的宽宥,他们就能够回家的。

之后嘉庆皇帝说大家都去学我太爷爷颁布的《圣谕十六条》,他想对全民进行道德教化,让他们每天学《圣谕十六条》(这是康熙当年为了缓解满汉矛盾,把儒家的经典和他的道德理念相结合,制定的教民的法则)。

民间组织蓬勃发展,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名字。有用植物命名的,比如说龙花派、虎尾鞭;还有用亲情命名的,叫父母教(这无可指责,敬重父母没什么问题)。最厉害的一个组织,叫天理教,尊崇天理,这一教的认识结合了西洋和本土道教。天理教叛乱是最令嘉庆震惊的一次叛乱。

天理教是怎么回事呢?“1813年10月,正是这个在直隶(旧省名,相当于今河北省)、河南、山东一带活动的宗教组织,在两名狂热分子的带领下,投下了一枚‘炸蛋’。”这个炸蛋是鸡蛋的那个“蛋”,什么意思呢?说明这是一个戏剧性的阴谋,“炸蛋”最终肯定不会像真的炸弹一样爆炸,但是它故意恶心你,让你害怕。“在这次暴乱中,无数正义的、邪恶的和无辜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但是真正需要改变的一切都没有得到改变。”

天理教打的旗号不是反清复明,而是叫反清复大顺。大顺朝是什么呢?是李自成建立的王朝。李自成在北京登基,做了一天皇帝,他建立的王朝叫大顺朝。有一个叫李文成的河南人,他自称“大明天顺李真主”,意思是我是李自成的转世投胎。他叫李自成,我叫李文成,我是他的转世投胎。李文成本来是一名木匠学徒,后来发现自己能够通灵,能够与鬼神对话,于是就成为一位职业占卜师。天理教把太阳看作万物之源、创生之主,在每日黎明和黄昏的时候都要朝拜太阳。他们传习的是“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他们认为有这八字真言护体,就刀枪不入、诸神难侵,即使有人拿刀砍自己也没事。

天理教的另一个首领叫林清,林清就住在大兴。天理教的两位首领一位在河南,一位在大兴。林清通过观测星象和复杂的计算,宣称他已经推算出清政府行将就木,将让位于转世的“闯王”。也就是说,这两派观点互相印证了。嘉庆十七年到十八年间(1812年到1813年期间),直隶、河南、山东三省连连发生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百姓衣食无着,饥荒肆虐。在这种时候,邪教最容易得到发展。

1812年的夏天,天气异常炎热,而且(接下来一年)天上再次飞过了扫帚星。古代人相信“天上出扫星,地下动刀兵”,意思就是你在天上看到扫帚星了,说明底下要打仗。林清对朝廷心怀怨恨,在嘉庆十二年的时候,他参加过荣华会,被捕入狱。但是因为他很年轻,入会时间不长,所以被责打了一阵后就被放走了。

被放出来以后,林清被推举为天理教的教主。他就住在直隶大兴县黄村。他在宫里边找了6个太监做内应,太监也分等级,他不可能找皇帝身边的太监,因为皇帝身边的太监跟皇帝感情好,待遇比较好。他们找那些在底下挨打受气的太监,找了6个,先是给他们传教,让他们相信天理教,让他们相信自己刀枪不入,相信天理教的兄弟们很厉害。领头的太监叫刘得财,经常跟他们在东华门或者西华门外的饭店会面、吃饭。

1813年秋,嘉庆按照惯例到木兰围场打猎。然后“大顺皇帝”李文成从河南起兵造反,计划迅速北上,呼应夺取紫禁城的京畿教众。届时,南北两支天理教人马将合攻紫禁城,夺取政权。他们的标志是白布裹头、白布缠腰,以白色旗帜为号,上面写着“顺天保民”四个大字。哪天起事呢?算命算出来,他们应该在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午时起事,就是在九月的满月这一天午时起事。

嘉庆去打猎的时候带着皇子,其中也包括皇次子绵宁。绵宁是嘉庆很喜欢的一个皇子,他打猎的能力很强,射击非常准。但是嘉庆担心绵宁还要学习,就和绵宁说:“你来两天就差不多了,现在回紫禁城去吧。”在九月的第一天,嘉庆就把绵宁送回了紫禁城。所以当天理教徒杀进紫禁城的时候,皇子绵宁就在紫禁城里边。这真是给了他一个特别好的表现机会。绵宁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

一共200名天理教教众聚集在了北京,他们个个意志坚定,视死如归。这一天,九月十五日,“临近中午时分,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分别从东华门和西华门闯宫”。太监刘得财他们进宫打仗之前要先喝酒,酒壮怂人胆,他们不喝酒也不敢干这事。结果刘得财一喝喝多了,醉醺醺地出门,跟一架运煤车撞在一块儿了,运煤车堵住了他们的路,双方吵得越来越凶。就在这个时候,刘得财的衣服一掀,露出了里边明晃晃的钢刀。这一下子被守门的卫兵看到了,卫兵说怎么还有带着刀的,马上关城门。在关城门的这一瞬间,只有十几个教徒从尚未闭合的门缝中挤了进去,剩下的多数教众则被关在城门外没进去。这是东华门的情况。进去的这些人见人就杀,杀死了很多小太监。

西华门那边,一百多教众顺利地冲了进去。但这时候皇宫里边已经警报四起,宫门全部紧闭。这些人进到皇宫以后就傻眼了,首先是墙都特别高,而且到处看着都一样,全是红墙,他们很快就迷路了。再加上这些守卫的士兵,又有枪又有刀,人又多。而且皇次子绵宁射击极准,他亲手射杀了两个造反的教众。剩下的人一看这人枪法这么准,一哄而散。这件事情让嘉庆对于他的这个皇子青眼有加,说他临危不乱,竟然能够在战场上手刃敌人。以前的皇帝很少有亲自上过战场的。

有一部分教徒成功翻墙闯进了慈宁宫。大家知道慈宁宫里边富丽堂皇。“太监高广福带领教众沿着马道冲上了城墙,在城墙上举起了‘顺天保民’的白色大旗。……在养心门外,天理教的教众搭乘人梯攀墙,闻讯赶来的皇次子绵宁架起鸟枪,枪法精准,亲自射杀2个人。失去了3个最勇敢的同伴,其余教众顿时士气低落,陷入了愤怒和恐惧交织的混乱之中。”

这个时候,京城守卫的部队都被调动,赶到了皇城里边救护。这些天理教的人说,看来起义是要失败了。令他们最绝望的是什么?刀枪不入看起来不是真的,刀枪都能插进身体,所以他们很绝望。绝望之余他们选择放火,即使起义不成功,也要把这紫禁城给烧了。结果就在他们打火准备引燃的时候,“天空一声惊雷,大雨瓢泼而下。一个教徒手中挥舞的白旗也被闪电击中,燃烧了数秒之后,只剩下一堆黑色的灰烬。对于目睹了这一幕的教众来说,这意味着上天已经抛弃了它所预示的一切。” 就是你连火都点不着,而且雷还劈了你的旗子。

最后这些教众活着的都被捉了,之后问他们首领是谁,没过多久就把林清招出来了。此时在大兴的林清还等着当皇帝,在家里边一直等着城里边的信儿。结果过了一会儿真的来了一个人,驾着一批马车过来,说起义成功了,咱们已经得手了,现在您进城就能当皇帝。林清的姐姐很敏感,她说这是骗人的,你别去,没那么容易,咱们赶紧跑吧。林清说你不懂,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于是就跟着这些人来到了紫禁城,结果当然就是被抓了。林清的姐姐告诉全族的人赶紧跑,因为你干造反这样的事,一旦你被抓住,就会被灭九族,所以让大家赶紧跑吧。当然最后他们也没跑掉,因为那时候想要逃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场惩戒运动当中,监狱里边人满为患,死者堆积如山,杀了很多人。河南那边,起义之前有人走漏了风声,李文成被逮捕,被关进了河南滑县的监狱里边。九月初七,三千天理教的教徒打劫了滑县县城,杀死两名官员,把李文成救出来了。但是没过多久,大概两个月的时间,这场起义就被扑灭。

绵宁被封为和硕智亲王,年俸提至一万两千两。然后嘉庆皇帝写了一篇罪己诏,“他的毛笔被泪水浸湿”,就是他觉得不能理解这次叛乱。各位能够知道皇帝的痛苦在哪儿吗?皇帝最痛苦的事是太监竟然跟着造反。古时候的皇帝都是以圣人自居的,你们知道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吗?圣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圣人身边的都得是好人,因为圣人会感化身边的人的。如果这个人在圣人身边,但他表现得很坏,那就证明这个人不够圣人。所以嘉庆皇帝非常难过,在罪己诏中一再地表白,说你们打听打听,我对周围的太监、宫女们有多好,我是多么仁慈。而我身边的太监没有一个参与叛乱,这都是因为我没有照顾到远方的太监们。实际上他在为自己开脱。

嘉庆还亲自审问那些有罪的太监,问我是不是有做对不起你的事,你们为什么要背叛我?最后这些太监以及他们的家人,全部都被凌迟处死。林清也被凌迟处死,枭首示众,家属连坐。而且林清的祖坟都被刨开,所有的遗骨全部撒在马路上,让马车碾压,这就叫挫骨扬灰。李文成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平叛的部队攻破滑县以后,仅剩下四五十个天理教的教徒,他们是真有信念,他们把自己反锁在一个小木屋里边,自焚而亡。后来士兵们查看遗骨,确认其中有一个人就是李文成,因为他的双腿是断掉的。天理教的叛乱是整个嘉庆朝里边最刺激的一段历史,就是他们竟然攻进了北京城,杀了很多的人。

还需要讲明白的是嘉庆皇帝和皇亲大臣之间的关系。嘉庆皇帝非常勤勉,据说每天要批一百多封奏折,但是嘉庆管的大事不多,他不爱折腾,就是批一些小事。嘉庆朝的官员很愚笨。有一年华北大旱,于是需要皇帝祈雨。大家问有什么办法?光禄寺卿(官职名,清代光禄寺长官)建议把所有朝南的城门全部关掉,南北向的街道停止修缮,这样就能够天降大雨。皇帝问,你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这位光禄寺卿回答说,现在大旱是因为阴阳不平衡,根据阴阳平衡的方法要这样做。嘉庆还是有常识的,把他大骂了一顿。实际上,我觉得嘉庆也骂得没道理,他自己还相信求雨,但是他反对阴阳之说,这叫五十步笑百步。这是那时候的趣事。

1813年,嘉庆干了一件大事,禁止满汉通婚。为什么呢?原因是满人入关以后生活越来越腐化,那些所谓的红带子、黄带子贵族,没有什么挣钱的营生,不会挣钱,不会理财,但是吃喝玩乐非常厉害。所以他们很快连马都不会骑了,只是架鸟、斗蛐蛐、唱戏。他们没有钱了怎么办呢?就跟汉人的富商联姻。汉族会做生意的人有钱,但地位不高。我们家虽然穷,但是是红带子贵族,咱们一结婚,我有钱了,你有地位了,这不是很好吗?所以,很多满汉通婚,这就导致更多的满人出卖自己的地位。

嘉庆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们像话吗?咱们满人当年这么能征惯战,这么能干,现在一个个变成这样子,借助汉人的钱维持体面,还在这儿花天酒地,这像什么话?于是嘉庆下了一道谕旨,不许再满汉通婚了,结果满人的态度反弹。这些满族子弟认为反正我本来就没工作,我就是靠着祖上留下来的这点恩德养家糊口,现在唯一的财路,你还给我挡死了,让我怎么办?于是这些八旗子弟就更堕落,开始抽大烟,等等。

接下来这些满族子弟变得越来越糟糕,以前是有钱的花天酒地,现在是贫穷的花天酒地,破罐子破摔了,几乎没有战斗力了。嘉庆说这样不行,越来越糟糕了,还跟我叫板。这样吧,让他们回老家,于是嘉庆在盛京(今天的沈阳)东门外建了一座新城,为满族人建了一座新城,给他们每人分房子,去盛京有地儿住,让他们在那儿重新学习祖先是怎么生活的——种地、打猎、做买卖,决定把这些满族人迁回了关外。

这件事情非常讽刺,你想,1644年这群满族人的祖先是浩浩荡荡地入关,现在汉人没做什么,满族人自己把自己赶回到关外。这些人不走,在京城里边捣乱,说路上雇车的钱都没有。嘉庆一看,说我出钱。嘉庆这么吝啬的一个人,拿出了一万一千两白银的巨款,给这些人雇马车,把他们全部拉走,眼不见心不烦,都给拉到盛京去了。所以在嘉庆朝,满人的战斗力是大幅下降的,尚武的精神已经消失殆尽。所以,我们说嘉庆这个时代是一个转折期的原因也就在这儿。

接下来,有一件大事发生,阿美士德使团访华。大家都知道,在乾隆朝,马戛尔尼使团来访,当时嘉庆就站在乾隆的旁边,他目睹了整个经过。1808年,英国人又卷土重来。“这一次至少有9艘载满大炮和火药的英国军舰驶向澳门,300名英国士兵迅速登陆,再一次占领了(澳门)这个海岛。”他们号称是保护在澳门的英国人、中国人和葡萄牙人,防范那些凶恶的法国人侵占澳门。这让嘉庆非常生气,说:“我们用你保护吗?这是我们的领土,赶紧走。”

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就是我们说的美国的第二次独立战争。那时候英国并没有做好和中国开战的准备,所以东印度公司希望英国能够派使臣,跟中国保持贸易。英国和中国保持贸易,既符合英国这些财团的利益需求,也符合中国上层那些官僚们的需求,比如说两广总督,他就特别怕这个贸易真的谈崩了。因为真的谈崩了以后,钱从哪儿来呢?所以,当时双方都有会面的意愿。

1815年7月,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请求英国内阁再次尝试访华,所有的费用由东印度公司承担。这次他们选择的全权大使是阿美士德勋爵。阿美士德勋爵的叔叔,是著名的阿美士德元帅,这个人曾经是英国的陆军将领,担任过弗吉尼亚和英属北美洲的总督,管理着美洲。这个使团一共七十多个人,浩浩荡荡地从英国出发,然后一路从广州,再到天津,沿着水路走过来。

“1816年2月初,阿美士德使团从英国出发,7月初抵达广州,8月6日抵达天津。”由于天气炎热,那时候没有空调,大家极度疲乏,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的状态。使团有75个人。“8月9日,使团在天津塘沽附近抛下船锚。嘉庆已事先公开表示准许他们来中国,并且任命了两名钦差大臣专门负责英国使团的接待事宜。”

在接待事宜当中,最受关注的事情就是磕头——三跪九叩礼。中国人坚持让英国人行三跪九叩礼,双膝跪地,然后三叩首,脑袋一定要挨着地,站起来三次,再跪下三次。中国的官员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演示,就是你看,应该这样做,袖子一抹,跪下去。英国人看他们跟耍杂技似的,说这动作太大了,我们做不了。

后来怎么办?这些钦差大臣给他们设了一个“神台”,插了三炷香,说咱们就在天津先练磕头,冲着神明磕头。这些使臣说不行,说我们是行吻手礼、握手礼,中国人说那个更恶心。这个时候,英国人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法国大革命影响的不仅是法国,是整个欧洲,“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已经熏染了他们的意识,所以他们坚决反对行三拜九叩礼。英国使臣练的最多的就是鞠躬,就是中国使臣冲着那个“神台”给他们演示三拜九叩,英国人在后边跟着鞠躬9次,就是不跪。这说明这件事并没有谈妥。

还有一件事让嘉庆非常不高兴,就是接待这75个人的使团太浪费吃的了。这些人极能吃,中餐又好吃,所以就吃得特别多,胃口大开。当年跟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有一个叫杰瑞米·里德的随从,在一餐当中吞下了40个苹果,之后暴毙,这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话。这75个英国使臣,每顿饭都会吃掉数量惊人的食物,喝掉数量惊人的葡萄酒。所以嘉庆觉得太心疼了,这些人一天到晚吃这么多。后来嘉庆直接发了一道谕旨,说你们来50个人就行了,乐队什么的留在船上,别来了。其间,英国使团带来的船又折返了一次,所以这一路非常不顺。

6天之后,使团终于来到了通州。这时候嘉庆换了两个地位更高的钦差大臣,在通州接待他们。一位是礼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穆克登额,还有一位是理藩院尚书和世泰公爵。和世泰是嘉庆的宠臣,史书上记载,说和世泰特别不喜欢这些洋人,因为这洋人很倔,老不听他们的话,磕头的事老做不到。书里说有人看到“和世泰被气得嘴唇在不停地颤抖”(和世泰很生气,加上有胡子,就抖动得很厉害)。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嘉庆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期限。如果英吉利贡使听从劝告,愿意行三跪九叩之礼,就将他们送至圆明园附近的海淀。依照1793年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的先例,嘉庆将于8月29日在圆明园接见阿美士德。现在已经是8月26日晚上了,劝说还没有任何进展。……绝望之余,在8月27日早晨,和世泰命令全体人员启程赶往海淀……8月28日,嘉庆召他们二人到绿树成荫的圆明园的勤政殿觐见。无奈之下,和世泰和礼部尚书只能谎称英吉利贡使正在尽力练习叩头,已经大有长进。”

而这些洋人行李非常多,而且阿美士德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他注重各种各样礼仪的细节,一定要把带的这些鼓、旗子、礼服,全部都整好。所以出发的时间晚了好几个小时。中国人对英国使团“行李数量之多感到非常惊讶”,而英国人认为这是“完美文明”的象征。

使团8月29日早上就要去见嘉庆,但8月28号下午五点这些人才出发。午夜时分,阿美士德来到了城门外,看到了巍峨的北京的城墙。但是没有一个城门是开的(古时候夜间会关闭城门),所以他没法进城。8月29日黎明时分,使团才来到了海淀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下榻之处。到了这个地儿以后,阿美士德准备先睡一觉,休息休息,这个宅子收拾得非常漂亮,又很凉快。结果突然之间,和世泰说皇帝已经准备好了,赶紧去吧,于是就把他们拉到了一个非常破旧的房间里。这幢非常破旧的房子在哪儿呢?实际上,它就是圆明园里专门用来等待皇帝觐见的房间,是一个等候室,当然简陋了很多。阿美士德折腾了一晚上,没睡觉,而且穿得也不正式,所以一肚子的气。他刚坐在那个房间里边,就听见外面哗啦哗啦的人声涌动。谁呢?看热闹的人又来了。这次围着看热闹的全是贝勒、公爵、王公大臣。阿美士德的脾气忍耐到了极限,开始大声呵斥这些人(且拒绝入殿觐见)。

然后,和世泰赶紧去向皇帝禀告,说使臣们病了。皇帝一听说使臣病了,就命人找御医,然后说副使来也行。和世泰又禀告,称副使也病了,使臣们全病了,来不了。嘉庆皇帝就派了御医到院子里去看,结果御医一检查,发现他们身体完全没问题。皇帝的自尊心被刺痛了,说让他们回去,直接下了一道谕令,遣返英国使团。阿美士德也吓坏了,因为他肩负重任,东印度公司出了那么多的钱,就是为了能够延续马戛尔尼的神话,见一眼中国的皇帝。而且使团都到门口了,居然谈崩了,没见着皇帝的面。阿美士德也吓坏了,但是没办法。

嘉庆皇帝后来说:“中国是天下共主,对如此无以复加的傲慢无礼,岂有甘心忍受之理?”皇帝的自尊心爆棚,给使团下了逐客令,把阿美士德赶走了。而且他们必须遵守,皇帝让你走,你还敢不走吗?然后一路上用轿子把他们送了回去(来的时候说身体不舒服,让你坐马车,舒服一点,现在你没生病,坐轿子回去),英国的使臣们颠簸了一路。你们要是坐过轿子的话就知道,坐轿子很不舒服的,一直晃、颠,容易犯恶心。后来有一个副使描述,说“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像错位了一样”,就是浑身被颠得散了架。

4位接待阿美士德的主要官员,两位被革职,两位被降职。嘉庆对这个事很不满,但是和世泰依然是嘉庆的宠臣,最后是托孤之臣。一些大臣从圆明园赶到通州,带着嘉庆赠予英国国王的礼物。为什么呢?中国毕竟是礼仪之邦,从来没有让人空手走过。所以虽然我对你们不满,但照样给你礼物,“包括翡翠朝珠1盘、红色珍珠垂饰1副、大刺绣荷包2对、小刺绣荷包4对、白玉如意1柄”,其中最贵重的就是白玉如意。但对嘉庆来讲,这些东西他都看腻了,因为收到的如意实在是太多。然后嘉庆说,英王送来的东西,象征性地留下一点儿吧。留了什么呢?留了4张地图、2幅肖像画和95幅山水画。然后把这些人送到广州,让他们赶紧换乘英国人的船回国。

“阿美士德使团自9月2日从通州启程,次年元月1日才到达广州,整整持续了四个月。”为什么走这么慢呢?因为沿途要刺探情报。英国人真的不是白来的,他要把沿途每一座城镇的情况摸清楚,比如驻军大概什么样,有多少人口,有什么险峻,中国士兵的状态怎么样,等等。看了以后,他们觉得中国士兵不堪一击。虽然嘉庆已经提前命令,要把厉害的武器摆出来让他们看到,所有的士兵们都要盔明甲亮,精神头要好。但是懂行的人一看那个武器,就知道很落后,说这种武器早就被淘汰了。所以,后来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充满了信心。英国使团还把地理、水文、气象,沿海和内陆的岸防,清军的布局和实力,地区资源以及民俗风情等,全部都摸得很清楚。

“嘉庆表示,只要两广总督在为英吉利贡使举行的欢送宴上能够明确地告知他们:如果他们未能达成此行的目的,那是他们自身的过错所致;承蒙大清皇帝‘宽宏大量,高远如天,深邃如地,才对他们不加谴罚,甚至还屈尊接受了他们带来的部分贡品,并颁赏了数件珍品’,这样就足够了。至于英国的船只,以后不必再像这次一样直接开往天津。”这其实让嘉庆很慌,你想想看,英国人的船能够随随便便开到天津了,而且从天津登陆以后,只有一百多公里就能到北京了。后来的英法联军不就是这么进来的吗?

“万一他们还是执意前来,将船开到天津的话,则不可与他们进行任何贸易,以警示他们不要再在这种无用的航行上浪费时间。广州是唯一允许外国船只停靠卸货的港口,这一点必须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现代人很难想象当年的锁国政策,虽然在西方列强的一再邀请之下,广州可以贸易,但是首先不准外国女人出现,只要外国女人一出现,就喊洋婆子来了,大量的官兵就要来驱逐她们。还有,洋人不许进广州城,洋人所有的贸易全部在广州城外的洋行里边进行,不能够进到广州城内。这是当年非常严格的锁国政策。

之后阿美士德担任了印度总督,东印度公司对于这一次使团出访的结论是一次巨大的浪费,他们也决定以后不再通过使团来解决问题。

书的最后一章是嘉庆皇帝“最后的狩猎”。从嘉庆六十大寿时颁发的圣旨,就能够看出来他的信息、偏见和习惯,跟他登基之初没有什么变化。登基之初所发的谕旨是说,不要再送玉如意了,东西太多了,浪费钱。六十大寿的时候,发的谕旨依然是让大家不要再送玉如意了,宫里边玉如意太多了,放不下。他一辈子就在坚持这些琐碎的小事。他在位时期的王朝是非常和平的王朝,当时欧洲在拿破仑的铁蹄之下颤抖(无暇向外部进行殖民扩张活动),周围的小国全部臣服于康乾盛世。而嘉庆完成了圆明园的最后建设,修缮了北京的城墙,同时修复了山东的两座孔庙,完成了很多的建设。

他是一个执行着严格的孝道和泛神论思想的君主,比如说他愿意祭拜山神,他愿意相信龙王。他继位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清朝人口增加了4900万,算是不错。他经常减免税赋,而且赈济灾民。他那么省钱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不要让老百姓饿死,所以会经常赈济老百姓,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皇帝,而且他不爱打仗。

还有一件事也反映了嘉庆的仁慈,就是在清朝的东陵、西陵,皇家的苑囿设立了一些不同颜色的木桩子,代表着老百姓禁止入内的范围。因为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不够用,所以经常有老百姓越过这些木桩子种地。这件事情如果按照法律惩办,那么老百姓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受到惩罚。但是嘉庆在了解情况以后,发现老百姓是为了种地。他的办法就是把木桩子朝里边挪,给老百姓让出更多的土地,让他们种地。所以在嘉庆去世后,他的庙号是仁宗皇帝。宋朝有宋仁宗,清朝有清仁宗,他是仁宗皇帝,他当得起这么一个仁字。

1819年的十月初六,嘉庆在乾清宫过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他觉得自己会跟自己的父亲和祖爷爷一样长寿。但是在1820年正月,他最小的弟弟永璘生病了,永璘是庆郡王。嘉庆很喜欢这个小弟弟,小弟弟一直陪在他身边。嘉庆说怎么能够帮他解除病痛呢?冲喜吧,我封他为庆亲王,直接给他升一格,升成庆亲王。但是永璘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后来嘉庆又派人去跟垂危中的永璘说,你欠皇宫钱都不用还了,这是不是能够激励一下他?但是不还钱的恩典也没有挽留住自己的弟弟,庆亲王去世了。去世之后,嘉庆到东陵去祭祖,在东陵祭祖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小屋子里边感慨,说以前每次祭祖都是永璘陪着我,现在只剩我一个人,觉得形单影只,在东陵感怀。

大家知道,皇太极是中风死的,雍正是中风死的,嘉庆也是中风死的。这一天电闪雷鸣,所以民间传说他是被雷劈死的,他被劈得浑身焦黑,到什么程度呢?没法入殓,就是放棺材里都放不了,身体被劈碎了。那怎么办呢?大家杀了一个身材差不多的太监入殓,这当然是民间的传说。实际上,那一天只是电闪雷鸣。嘉庆的次子绵宁继位,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旻宁。绵宁派人600里加急赶回北京,说赶紧用最快的速度,送上好的棺木来。因为这时候天热,尸体很快就会腐败,所以用600里加急的速度把棺木运送到了木兰。嘉庆去世6天以后,尸身才入殓。入殓之后很多人抬着棺椁,慢慢地往京城走,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变得不重要,棺椁走了10天到了北京,8个月后在清昌陵入土。嘉庆这个年号是乾隆给他选定的,是国泰民安、普天同庆的意思。

作者对嘉庆最后的评价是:“人们称赞他像上苍一样仁慈,将天子的恩泽遍布四方。‘……他身先节俭,崇奖清廉。他六十大寿之时,减免赋税千万余两,却拒绝接受贵重的生日礼物。在他统治的25年间,他严于律己,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如果不具备堪比圣贤的美德,他怎能取得如此之多的成就?’比起那些诋毁嘉庆的言辞,这些颂词的确更接近于事实。当然,用堆积如山的赞美之词来掩盖逝者的缺点,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即使颂词当中不乏奉承之辞与粉饰之语,当后人称嘉庆‘仁宗’时,他的庙号还是名副其实的。”希望这本书弥补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一小块拼图,让我们了解这个太平皇帝——嘉庆。我们下本书再见,谢谢。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