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9 次浏览

《嘉庆传》-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1分钟,站在清朝转折路口,看太平皇帝嘉庆。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一位大家不太熟悉的皇帝——嘉庆帝。这本书叫《嘉庆传》。我们提起嘉庆,经常是跟和珅连在一起,有句话叫作“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在清王朝当中,他属于一位长期被忽视的皇帝。大家看电视剧,喜欢看康雍乾盛世。人们觉得嘉庆这个时代好像没有发生过什么大事。事实上,嘉庆朝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位“太平皇帝”。

首先看一下乾隆的最后时期。1644年,顺治元年,清军入关,然后经历了康熙和乾隆两个大的统治时期。康熙统治了61年,乾隆表面上统治了60年,实际上至少统治了63年。乾隆认为自己的执政时间不应该超过祖父,他把创造历史记录这件事留给了他的爷爷康熙。因此,他执意要在执政60年以后退位,但又不是真的退位。在1795年的九月初三这一天,乾隆正式立自己的第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即第一顺位继承人。这个时候永琰已经36岁了。清朝皇帝继位后要改名字,嘉庆就把“永”改成了更难写一点的“颙”字,发音相近,叫颙琰(yóng yǎn)。

乾隆选择皇十五子永琰作为继承人,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考虑。第一个就是永琰保持了满族骑士最基本的骑射能力,每次木兰秋狝,他的表现都很出色。清朝的皇帝特别重视自己的皇子是不是能够继续骑马打仗,所以这一点让乾隆非常欣赏。同时,永琰喜欢写诗。大家知道乾隆就喜欢写诗,一辈子写了几万首诗。永琰也喜欢写诗,喜欢绘画(这个其实不难,对出生在紫禁城里边的孩子来讲,只要你稍微留点心,在诗词绘画方面就能颇具造诣,所以永琰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很好)。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每次祭祀的时候,这位皇子表现得都非常端正、庄严、肃穆,乾隆一看他很有皇帝该有的样子,就选择了他做皇帝。

但是这位皇帝并不能够面南背北坐(在古代,皇帝面南背北而坐,大臣们则是在南面朝北面站立),面南背北听政的依然是太上皇,这位皇帝只能坐在旁边安排的一张椅子上,朝西坐,没有什么发言权。当大臣们觉得乾隆已经退休,做了太上皇了以后,产生了一丝懈怠,觉得这段时间青黄不接,没人管。

但是乾隆并没有停手的意思。他在晚年继续进行吏治改革,(在位时)甚至还查出了伍拉纳案。伍拉纳是闽浙总督,他贪污腐败、挪用公款、卖官鬻爵。这其实是当时清王朝中一些官员常用的敛财方式,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给自己大量地敛财。表面上,清王朝运转正常,维持着儒家正统,实际上,最大的贪官就在乾隆的身边,我们都知道,就是他的宠臣和珅。和珅从三等侍卫起家,以极快的速度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等到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访中国的时候,和珅一人身兼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就是最重要的几个职能部门全部都由和珅管理。和珅的特点是长相俊朗,言辞机敏,永远能够猜得准乾隆心里边想什么。对于乾隆这样一个老人家来讲,身边有这么一个年轻、得体、会办事的人,他非常放心,于是他就把一切能够托付的事都托付给和珅。

乾隆六十一年开春,乾隆收到了新一年的时宪书(即历书,按照一定历法记述年、月、日、节气、节日等内容的图书)。乾隆不是都已经退位了吗?怎么还有乾隆六十一年呢?这份时宪书上写的依然是乾隆六十一年,而不是写嘉庆元年。乾隆看了以后很感动,就是他觉得这些臣子们还是有良心的,虽然自己已经宣布退位了,但他们还写乾隆六十一年。于是乾隆表面上佯装生气,批评两句,然后大家决定在皇宫内苑私下里可以称乾隆六十一年、乾隆六十二年、乾隆六十三年……但是在对外的一切发表文书上,一定要写嘉庆元年、嘉庆二年、嘉庆三年……这代表着父子两个人之间的平衡。

在1796年的2月9日,乾隆正式传位,大典在太和殿举行。当天(勘误:禅位大典后第三天)皇帝和太上皇都很高兴,在皇极殿举办千叟宴。这是乾隆第二次举办千叟宴,就是请来上千位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家参加宴会,能够被邀请参加这个宴会的肯定都是王公大臣。虽然这里边大概有2%的人根本来不了,就是每50个人里边就有一个人因为年纪太大、走不动路而缺席,但是也依然给他们奖赏,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纪念。

同时,乾隆皇帝延续着朝夕听政的习惯,就坐在嘉庆旁边听政。嘉庆会觉得很别扭,因为大家没有把他当皇帝,所有的事都是依然直接向太上皇汇报。而且由于嘉庆知道和珅这个人有问题,他知道和珅贪污(贪污这事藏不住,和珅太有钱了),所以他想拉拢福长安(福康安的兄弟,也是一位大将军)。他就问福长安,说能不能跟我讲讲和珅这个人,看看这个人怎么样。嘉庆亲自问福长安,竟然没得到回应,福长安对于嘉庆的拉拢没有任何反应。这件事情让嘉庆极为受伤,套用电视剧的台词,叫作“恨毒了福长安”。所以后来和珅出事,对福长安的打击是非常重的。

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下,作者写下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嘉庆帝内心期待着他本应最害怕的事情。什么事情呢?作为儿子,他本应最害怕的是父亲的驾崩。然而,作为一位尚未正式接任的皇帝,他又在期待这一刻的到来。但这件事并没有发生。

嘉庆二年(1797年),皇后喜塔腊氏去世,年仅38岁。按照常理,皇后的葬礼应当隆重操办,但嘉庆帝非常懂事且孝顺。当时的太上皇已经八九十岁,这个年纪的老人特别忌讳他人提及死亡或办理丧事。因此,嘉庆帝决定一切从简。甚至到了这样的地步:所有大臣在见到太上皇时,不得身穿白色服饰。大臣们的顶戴上通常有红穗,按照国丧的规矩,本应摘除这个红穗子。但在拜见乾隆时,他们仍需佩戴红穗,这是嘉庆帝为了父亲做的让步。

1798年夏天,乾隆帝坚持要前往木兰围场打猎,这是他一生都在坚持的一件事。但这场打猎因秋雨而被取消,史书记载是因为下雨,但实际上,大家知道不是因为下雨,而是因为乾隆帝年事已高,当时已88岁,无法再进行打猎活动。

1799年正月初三清晨,乾隆帝驾崩。嘉庆帝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乾隆帝临终时手指西南,可能是心中仍惦记着西南的叛乱(这件事不好解释,因为老人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嘉庆帝竭尽全力地痛哭,作者对此说:真正的悲伤不需要如此夸张的表现,只有当悲伤不够时,他才会调动全身的肌肉做出如此大幅度的表演。当然,这些都只是外人的猜测。总之,嘉庆帝哭得昏天黑地,非常难过。

乾隆帝的棺椁停放在乾清宫,嘉庆帝宣布遵循古制,守孝三年。同时,由于他已经实际掌握权力,他开始对自己的皇族成员进行封官加爵,建立自己的一套人马。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葬礼期间,也就是乾隆帝去世不到一个星期,负责调查和珅的监察御史已经无法忍受所发现的证据。这种所谓的“无法忍受”,显然是皇帝的指示。和珅当时毫无准备,也没有反抗,因为他认为皇帝的葬礼仍在进行,有句话叫“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何况人还没下葬,葬礼还未结束,宫中一片混乱。然而,就在这时,和珅被捕。

嘉庆帝下令将和珅和福长安两人关押起来,并罗列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这些罪状非常惊人,大多涉及贪污腐败、不守礼制和僭越等。咱们就不一一念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和珅的巨额财产,这个我相信大家会比较感兴趣。书里有一段描述:“昨日查抄和珅家产时发现,他用皇家专用的金丝楠木建造房屋,其多宝阁和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这种僭侈逾制,是何居心,这是他的第十三大罪状;和珅效仿皇帝,在未死之时便在蓟州修建陵墓,享殿、宝顶样样俱全,规模宏大,堪比皇陵,甚至被当地百姓称为‘和陵’,这是他的第十四大罪状;和珅家内所藏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所藏大珠比御用冠顶还大,这是他的十五大罪状。”皇帝帽子顶上的珍珠都没有和珅藏的珍珠大。

“宝石帽顶并非和珅应戴之物,然而和珅所藏真宝石顶有十余个,整块大宝石更是不计其数,很多宝石连皇宫里都没有,这是他的第十六大罪状;和珅家内藏银两、衣服等件,数逾千万,这是他的第十七大罪状;和珅在家中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埋银三百余万两,这是他的第十八大罪状;和珅在通州、蓟州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两白银,身为首辅大臣,却与民争利,这是他的第十九大罪状;和珅的大管家刘全的家产竟也高达二十余万两白银,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可见搜刮民脂民膏到了何等地步,这是他的第二十大罪状。”

我们大家听到这些,都觉得和珅已经非常富有了,但当时办案的贝勒和大臣们根本不相信和珅只有这么点财产,他们要求和珅交代他还有哪些财产、藏在哪里。起初,和珅咬死不说,因为他认为反正自己已经死路一条了,至少应该为后代留下一些财产。但后来,在这些贝勒的严刑拷打下,和珅终于交代了他在城外还有一处院落,院落中的地窖里藏有更多的财物。这些财产公布以后直接震惊了所有人。

“除了他居住的极尽奢华的府邸(就是大家今天去后海边看到的恭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宅子),还有大量的房产、田产、金条、银器、珠宝首饰、名贵的木材、华丽的锦缎、无价的皮草以及数量惊人的价值连城的古玩珍品。除了嘉庆扣下的东珠朝珠(嘉庆觉得这朝珠太好了,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因此扣留下来)外,据统计,查抄出来的和珅家产总值高达9亿两白银。”9亿两白银,这意味着国家一年一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都不够和珅一人贪污的。

和珅的确太贪婪了。大家可能不禁要问:为什么乾隆帝不管呢?在我们后人看来,乾隆可能觉得和珅的家产就像自己的一样。但嘉庆帝不这么看,对他来说,他与和珅之间没有这样的信任关系,再加上嘉庆之前在和珅面前总是唯唯诺诺、尊敬有加,所以他必须查出这笔钱来充盈国库。因此,我们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因为这笔钱实在是巨大。

和珅没有为自己辩护,最后大家讨论如何处理他。众臣议事后,决定将和珅凌迟处死,将福长安斩首。大家如果去了解清朝的官场就明白,清朝官场的规矩是如果上级让你给一个重犯定罪,尤其是皇亲国戚,这时你应该尽量把罪定得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把罪定得重,你在政治立场上是不会错的,如果要宽恕这个人,就让皇帝来做好人。条陈放到嘉庆面前,嘉庆一想:福长安不能杀。为什么呢?福长安是军界人士,在军队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他的兄弟等人,都是大将军。所以福长安没有被杀,那怎么处理他呢?乾隆在世时,福长安曾为他奉茶(为皇帝奉茶有一个专门的职位),所以嘉庆就让他去乾隆的陵寝奉茶。福长安后来的生活,就是负责每天在乾隆的墓前上茶,相当于被关起来了。和珅也没有被凌迟,也没有被斩首,而是被赐了白绫,让他自行了断,保全面子。于是和珅自己在家里上吊,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这就是嘉庆的霹雳手段,一上台首先快速打击了和珅。

同时,对嘉庆抄没了大量礼物和财宝这件事,作者说:“这笔巨大的财富无疑是沉痛葬礼上一份令人快意的礼物。”就是这段时间还在办葬礼,但是收了这么多的钱,你说这让嘉庆哭还是笑?上台后的嘉庆,特别希望能够得到真正的忠诚和敬畏。他和他父亲的威望相差很大,他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所以他总觉得底下的大臣对他没有足够的忠诚和敬畏。为了获得足够的忠诚和敬畏,他采取的办法是监视和监督,到处派眼线了解各种事情,经常扩大化一些琐事,并为此生气。

他倡导的事情,第一是简朴;第二,不允许宫中的太监、宫女等与外臣有来往,他特别怕太监干政。同时,他关注紫禁城的守卫问题。在嘉庆时期,曾经有两个南方来的官员,不是京官,而是南方的低级别官员。有一天他们决定去见皇帝,进了紫禁城就往里走,结果越走越深,竟然走到了军机大臣们议事的地方。这件事后来被知道了以后,大家还问他们怎么进来的,这一路上怎么没人管他们。被抓住后,这两个人说他们要见皇帝,因为他们觉得圣君应该随时聆听底下官员的意见。嘉庆帝表示可以,这样挺好,愿意接受他们的觐见,同时告诉宫门守卫要严加看管,以后不要再让人随便进来了,这件事实在太危险了。同时嘉庆还对王公大臣们的奢侈、浪费现象非常气愤,比如轿子太多,上朝时的车马、随从太多,导致宫门外经常堵车。嘉庆说他当年做皇子时,出门最多带两个随从,现在这些大臣乌泱乌泱带这么多人,人吃马喂都要花钱,而且还影响老百姓。所以他倡导一定要简朴,这是嘉庆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

另一个特征是,他休闲时特别不喜欢见到人。比如他在圆明园里散步,有个花匠突然出现,即使他又赶紧躲了回去,嘉庆依然很生气,说花匠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为什么他走的路会有一个花匠出现?这让我们看到,嘉庆皇帝并不是非常有安全感的一个人。他总是在小心防备,不希望有人突然出现在他身边。而他对钱的重视,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比如中国是产丝绸的国度,他却说穿丝绸太贵,给士兵、大臣都发棉布,让他们穿棉衣,不要穿丝绸。这表面上看起来的确很节约,但实际上,皇帝的过度节约会导致经济的不景气。也就是说,如果所有人都不消费,那经济的活跃度怎么保证?

接下来我们说,嘉庆朝有没有出现过什么惊心动魄的事呢?有,这里边最有名的是白莲教起义。大家看影视作品《黄飞鸿》,里面就有白莲教。我们过去老讲反清复明,实际上在元朝建立之初,也就是宋朝灭亡后,就有义士借白莲教的名义反元复宋。白莲教一直是一支民间反抗、复古的力量。

1800年,抓住了白莲教的首领——刘之协。这件事解决后,嘉庆认为白莲教已经被消灭了,于是宽宏地说,既然匪首都已经就戮了,那么大家就散了吧。他希望老百姓老老实实地回家种地。实际上皇帝不知道的是,老百姓不是不想种地。如果老百姓种地能够养家糊口,能够吃饱饭,那大家肯定都老老实实种地。所以太平盛世造反的人少,造反人多是因为大家吃不饱饭、生存遇到了问题,不是有了皇帝的宽宥,他们就能够回家的。

之后嘉庆皇帝说大家都去学我太爷爷颁布的《圣谕十六条》,他想对全民进行道德教化,让他们每天学《圣谕十六条》(这是康熙当年为了缓解满汉矛盾,把儒家的经典和他的道德理念相结合,制定的教民的法则)。

民间组织蓬勃发展,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名字。有用植物命名的,比如说龙花派、虎尾鞭;还有用亲情命名的,叫父母教(这无可指责,敬重父母没什么问题)。最厉害的一个组织,叫天理教,尊崇天理,这一教的认识结合了西洋和本土道教。天理教叛乱是最令嘉庆震惊的一次叛乱。

天理教是怎么回事呢?“1813年10月,正是这个在直隶(旧省名,相当于今河北省)、河南、山东一带活动的宗教组织,在两名狂热分子的带领下,投下了一枚‘炸蛋’。”这个炸蛋是鸡蛋的那个“蛋”,什么意思呢?说明这是一个戏剧性的阴谋,“炸蛋”最终肯定不会像真的炸弹一样爆炸,但是它故意恶心你,让你害怕。“在这次暴乱中,无数正义的、邪恶的和无辜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但是真正需要改变的一切都没有得到改变。”

天理教打的旗号不是反清复明,而是叫反清复大顺。大顺朝是什么呢?是李自成建立的王朝。李自成在北京登基,做了一天皇帝,他建立的王朝叫大顺朝。有一个叫李文成的河南人,他自称“大明天顺李真主”,意思是我是李自成的转世投胎。他叫李自成,我叫李文成,我是他的转世投胎。李文成本来是一名木匠学徒,后来发现自己能够通灵,能够与鬼神对话,于是就成为一位职业占卜师。天理教把太阳看作万物之源、创生之主,在每日黎明和黄昏的时候都要朝拜太阳。他们传习的是“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八字真言。他们认为有这八字真言护体,就刀枪不入、诸神难侵,即使有人拿刀砍自己也没事。

天理教的另一个首领叫林清,林清就住在大兴。天理教的两位首领一位在河南,一位在大兴。林清通过观测星象和复杂的计算,宣称他已经推算出清政府行将就木,将让位于转世的“闯王”。也就是说,这两派观点互相印证了。嘉庆十七年到十八年间(1812年到1813年期间),直隶、河南、山东三省连连发生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百姓衣食无着,饥荒肆虐。在这种时候,邪教最容易得到发展。

1812年的夏天,天气异常炎热,而且(接下来一年)天上再次飞过了扫帚星。古代人相信“天上出扫星,地下动刀兵”,意思就是你在天上看到扫帚星了,说明底下要打仗。林清对朝廷心怀怨恨,在嘉庆十二年的时候,他参加过荣华会,被捕入狱。但是因为他很年轻,入会时间不长,所以被责打了一阵后就被放走了。

被放出来以后,林清被推举为天理教的教主。他就住在直隶大兴县黄村。他在宫里边找了6个太监做内应,太监也分等级,他不可能找皇帝身边的太监,因为皇帝身边的太监跟皇帝感情好,待遇比较好。他们找那些在底下挨打受气的太监,找了6个,先是给他们传教,让他们相信天理教,让他们相信自己刀枪不入,相信天理教的兄弟们很厉害。领头的太监叫刘得财,经常跟他们在东华门或者西华门外的饭店会面、吃饭。

1813年秋,嘉庆按照惯例到木兰围场打猎。然后“大顺皇帝”李文成从河南起兵造反,计划迅速北上,呼应夺取紫禁城的京畿教众。届时,南北两支天理教人马将合攻紫禁城,夺取政权。他们的标志是白布裹头、白布缠腰,以白色旗帜为号,上面写着“顺天保民”四个大字。哪天起事呢?算命算出来,他们应该在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午时起事,就是在九月的满月这一天午时起事。

嘉庆去打猎的时候带着皇子,其中也包括皇次子绵宁。绵宁是嘉庆很喜欢的一个皇子,他打猎的能力很强,射击非常准。但是嘉庆担心绵宁还要学习,就和绵宁说:“你来两天就差不多了,现在回紫禁城去吧。”在九月的第一天,嘉庆就把绵宁送回了紫禁城。所以当天理教徒杀进紫禁城的时候,皇子绵宁就在紫禁城里边。这真是给了他一个特别好的表现机会。绵宁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

一共200名天理教教众聚集在了北京,他们个个意志坚定,视死如归。这一天,九月十五日,“临近中午时分,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分别从东华门和西华门闯宫”。太监刘得财他们进宫打仗之前要先喝酒,酒壮怂人胆,他们不喝酒也不敢干这事。结果刘得财一喝喝多了,醉醺醺地出门,跟一架运煤车撞在一块儿了,运煤车堵住了他们的路,双方吵得越来越凶。就在这个时候,刘得财的衣服一掀,露出了里边明晃晃的钢刀。这一下子被守门的卫兵看到了,卫兵说怎么还有带着刀的,马上关城门。在关城门的这一瞬间,只有十几个教徒从尚未闭合的门缝中挤了进去,剩下的多数教众则被关在城门外没进去。这是东华门的情况。进去的这些人见人就杀,杀死了很多小太监。

西华门那边,一百多教众顺利地冲了进去。但这时候皇宫里边已经警报四起,宫门全部紧闭。这些人进到皇宫以后就傻眼了,首先是墙都特别高,而且到处看着都一样,全是红墙,他们很快就迷路了。再加上这些守卫的士兵,又有枪又有刀,人又多。而且皇次子绵宁射击极准,他亲手射杀了两个造反的教众。剩下的人一看这人枪法这么准,一哄而散。这件事情让嘉庆对于他的这个皇子青眼有加,说他临危不乱,竟然能够在战场上手刃敌人。以前的皇帝很少有亲自上过战场的。

有一部分教徒成功翻墙闯进了慈宁宫。大家知道慈宁宫里边富丽堂皇。“太监高广福带领教众沿着马道冲上了城墙,在城墙上举起了‘顺天保民’的白色大旗。……在养心门外,天理教的教众搭乘人梯攀墙,闻讯赶来的皇次子绵宁架起鸟枪,枪法精准,亲自射杀2个人。失去了3个最勇敢的同伴,其余教众顿时士气低落,陷入了愤怒和恐惧交织的混乱之中。”

这个时候,京城守卫的部队都被调动,赶到了皇城里边救护。这些天理教的人说,看来起义是要失败了。令他们最绝望的是什么?刀枪不入看起来不是真的,刀枪都能插进身体,所以他们很绝望。绝望之余他们选择放火,即使起义不成功,也要把这紫禁城给烧了。结果就在他们打火准备引燃的时候,“天空一声惊雷,大雨瓢泼而下。一个教徒手中挥舞的白旗也被闪电击中,燃烧了数秒之后,只剩下一堆黑色的灰烬。对于目睹了这一幕的教众来说,这意味着上天已经抛弃了它所预示的一切。” 就是你连火都点不着,而且雷还劈了你的旗子。

最后这些教众活着的都被捉了,之后问他们首领是谁,没过多久就把林清招出来了。此时在大兴的林清还等着当皇帝,在家里边一直等着城里边的信儿。结果过了一会儿真的来了一个人,驾着一批马车过来,说起义成功了,咱们已经得手了,现在您进城就能当皇帝。林清的姐姐很敏感,她说这是骗人的,你别去,没那么容易,咱们赶紧跑吧。林清说你不懂,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于是就跟着这些人来到了紫禁城,结果当然就是被抓了。林清的姐姐告诉全族的人赶紧跑,因为你干造反这样的事,一旦你被抓住,就会被灭九族,所以让大家赶紧跑吧。当然最后他们也没跑掉,因为那时候想要逃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场惩戒运动当中,监狱里边人满为患,死者堆积如山,杀了很多人。河南那边,起义之前有人走漏了风声,李文成被逮捕,被关进了河南滑县的监狱里边。九月初七,三千天理教的教徒打劫了滑县县城,杀死两名官员,把李文成救出来了。但是没过多久,大概两个月的时间,这场起义就被扑灭。

绵宁被封为和硕智亲王,年俸提至一万两千两。然后嘉庆皇帝写了一篇罪己诏,“他的毛笔被泪水浸湿”,就是他觉得不能理解这次叛乱。各位能够知道皇帝的痛苦在哪儿吗?皇帝最痛苦的事是太监竟然跟着造反。古时候的皇帝都是以圣人自居的,你们知道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吗?圣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圣人身边的都得是好人,因为圣人会感化身边的人的。如果这个人在圣人身边,但他表现得很坏,那就证明这个人不够圣人。所以嘉庆皇帝非常难过,在罪己诏中一再地表白,说你们打听打听,我对周围的太监、宫女们有多好,我是多么仁慈。而我身边的太监没有一个参与叛乱,这都是因为我没有照顾到远方的太监们。实际上他在为自己开脱。

嘉庆还亲自审问那些有罪的太监,问我是不是有做对不起你的事,你们为什么要背叛我?最后这些太监以及他们的家人,全部都被凌迟处死。林清也被凌迟处死,枭首示众,家属连坐。而且林清的祖坟都被刨开,所有的遗骨全部撒在马路上,让马车碾压,这就叫挫骨扬灰。李文成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平叛的部队攻破滑县以后,仅剩下四五十个天理教的教徒,他们是真有信念,他们把自己反锁在一个小木屋里边,自焚而亡。后来士兵们查看遗骨,确认其中有一个人就是李文成,因为他的双腿是断掉的。天理教的叛乱是整个嘉庆朝里边最刺激的一段历史,就是他们竟然攻进了北京城,杀了很多的人。

还需要讲明白的是嘉庆皇帝和皇亲大臣之间的关系。嘉庆皇帝非常勤勉,据说每天要批一百多封奏折,但是嘉庆管的大事不多,他不爱折腾,就是批一些小事。嘉庆朝的官员很愚笨。有一年华北大旱,于是需要皇帝祈雨。大家问有什么办法?光禄寺卿(官职名,清代光禄寺长官)建议把所有朝南的城门全部关掉,南北向的街道停止修缮,这样就能够天降大雨。皇帝问,你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这位光禄寺卿回答说,现在大旱是因为阴阳不平衡,根据阴阳平衡的方法要这样做。嘉庆还是有常识的,把他大骂了一顿。实际上,我觉得嘉庆也骂得没道理,他自己还相信求雨,但是他反对阴阳之说,这叫五十步笑百步。这是那时候的趣事。

1813年,嘉庆干了一件大事,禁止满汉通婚。为什么呢?原因是满人入关以后生活越来越腐化,那些所谓的红带子、黄带子贵族,没有什么挣钱的营生,不会挣钱,不会理财,但是吃喝玩乐非常厉害。所以他们很快连马都不会骑了,只是架鸟、斗蛐蛐、唱戏。他们没有钱了怎么办呢?就跟汉人的富商联姻。汉族会做生意的人有钱,但地位不高。我们家虽然穷,但是是红带子贵族,咱们一结婚,我有钱了,你有地位了,这不是很好吗?所以,很多满汉通婚,这就导致更多的满人出卖自己的地位。

嘉庆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们像话吗?咱们满人当年这么能征惯战,这么能干,现在一个个变成这样子,借助汉人的钱维持体面,还在这儿花天酒地,这像什么话?于是嘉庆下了一道谕旨,不许再满汉通婚了,结果满人的态度反弹。这些满族子弟认为反正我本来就没工作,我就是靠着祖上留下来的这点恩德养家糊口,现在唯一的财路,你还给我挡死了,让我怎么办?于是这些八旗子弟就更堕落,开始抽大烟,等等。

接下来这些满族子弟变得越来越糟糕,以前是有钱的花天酒地,现在是贫穷的花天酒地,破罐子破摔了,几乎没有战斗力了。嘉庆说这样不行,越来越糟糕了,还跟我叫板。这样吧,让他们回老家,于是嘉庆在盛京(今天的沈阳)东门外建了一座新城,为满族人建了一座新城,给他们每人分房子,去盛京有地儿住,让他们在那儿重新学习祖先是怎么生活的——种地、打猎、做买卖,决定把这些满族人迁回了关外。

这件事情非常讽刺,你想,1644年这群满族人的祖先是浩浩荡荡地入关,现在汉人没做什么,满族人自己把自己赶回到关外。这些人不走,在京城里边捣乱,说路上雇车的钱都没有。嘉庆一看,说我出钱。嘉庆这么吝啬的一个人,拿出了一万一千两白银的巨款,给这些人雇马车,把他们全部拉走,眼不见心不烦,都给拉到盛京去了。所以在嘉庆朝,满人的战斗力是大幅下降的,尚武的精神已经消失殆尽。所以,我们说嘉庆这个时代是一个转折期的原因也就在这儿。

接下来,有一件大事发生,阿美士德使团访华。大家都知道,在乾隆朝,马戛尔尼使团来访,当时嘉庆就站在乾隆的旁边,他目睹了整个经过。1808年,英国人又卷土重来。“这一次至少有9艘载满大炮和火药的英国军舰驶向澳门,300名英国士兵迅速登陆,再一次占领了(澳门)这个海岛。”他们号称是保护在澳门的英国人、中国人和葡萄牙人,防范那些凶恶的法国人侵占澳门。这让嘉庆非常生气,说:“我们用你保护吗?这是我们的领土,赶紧走。”

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就是我们说的美国的第二次独立战争。那时候英国并没有做好和中国开战的准备,所以东印度公司希望英国能够派使臣,跟中国保持贸易。英国和中国保持贸易,既符合英国这些财团的利益需求,也符合中国上层那些官僚们的需求,比如说两广总督,他就特别怕这个贸易真的谈崩了。因为真的谈崩了以后,钱从哪儿来呢?所以,当时双方都有会面的意愿。

1815年7月,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请求英国内阁再次尝试访华,所有的费用由东印度公司承担。这次他们选择的全权大使是阿美士德勋爵。阿美士德勋爵的叔叔,是著名的阿美士德元帅,这个人曾经是英国的陆军将领,担任过弗吉尼亚和英属北美洲的总督,管理着美洲。这个使团一共七十多个人,浩浩荡荡地从英国出发,然后一路从广州,再到天津,沿着水路走过来。

“1816年2月初,阿美士德使团从英国出发,7月初抵达广州,8月6日抵达天津。”由于天气炎热,那时候没有空调,大家极度疲乏,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的状态。使团有75个人。“8月9日,使团在天津塘沽附近抛下船锚。嘉庆已事先公开表示准许他们来中国,并且任命了两名钦差大臣专门负责英国使团的接待事宜。”

在接待事宜当中,最受关注的事情就是磕头——三跪九叩礼。中国人坚持让英国人行三跪九叩礼,双膝跪地,然后三叩首,脑袋一定要挨着地,站起来三次,再跪下三次。中国的官员不厌其烦地向他们演示,就是你看,应该这样做,袖子一抹,跪下去。英国人看他们跟耍杂技似的,说这动作太大了,我们做不了。

后来怎么办?这些钦差大臣给他们设了一个“神台”,插了三炷香,说咱们就在天津先练磕头,冲着神明磕头。这些使臣说不行,说我们是行吻手礼、握手礼,中国人说那个更恶心。这个时候,英国人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法国大革命影响的不仅是法国,是整个欧洲,“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已经熏染了他们的意识,所以他们坚决反对行三拜九叩礼。英国使臣练的最多的就是鞠躬,就是中国使臣冲着那个“神台”给他们演示三拜九叩,英国人在后边跟着鞠躬9次,就是不跪。这说明这件事并没有谈妥。

还有一件事让嘉庆非常不高兴,就是接待这75个人的使团太浪费吃的了。这些人极能吃,中餐又好吃,所以就吃得特别多,胃口大开。当年跟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有一个叫杰瑞米·里德的随从,在一餐当中吞下了40个苹果,之后暴毙,这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话。这75个英国使臣,每顿饭都会吃掉数量惊人的食物,喝掉数量惊人的葡萄酒。所以嘉庆觉得太心疼了,这些人一天到晚吃这么多。后来嘉庆直接发了一道谕旨,说你们来50个人就行了,乐队什么的留在船上,别来了。其间,英国使团带来的船又折返了一次,所以这一路非常不顺。

6天之后,使团终于来到了通州。这时候嘉庆换了两个地位更高的钦差大臣,在通州接待他们。一位是礼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穆克登额,还有一位是理藩院尚书和世泰公爵。和世泰是嘉庆的宠臣,史书上记载,说和世泰特别不喜欢这些洋人,因为这洋人很倔,老不听他们的话,磕头的事老做不到。书里说有人看到“和世泰被气得嘴唇在不停地颤抖”(和世泰很生气,加上有胡子,就抖动得很厉害)。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嘉庆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期限。如果英吉利贡使听从劝告,愿意行三跪九叩之礼,就将他们送至圆明园附近的海淀。依照1793年乾隆帝接见马戛尔尼的先例,嘉庆将于8月29日在圆明园接见阿美士德。现在已经是8月26日晚上了,劝说还没有任何进展。……绝望之余,在8月27日早晨,和世泰命令全体人员启程赶往海淀……8月28日,嘉庆召他们二人到绿树成荫的圆明园的勤政殿觐见。无奈之下,和世泰和礼部尚书只能谎称英吉利贡使正在尽力练习叩头,已经大有长进。”

而这些洋人行李非常多,而且阿美士德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他注重各种各样礼仪的细节,一定要把带的这些鼓、旗子、礼服,全部都整好。所以出发的时间晚了好几个小时。中国人对英国使团“行李数量之多感到非常惊讶”,而英国人认为这是“完美文明”的象征。

使团8月29日早上就要去见嘉庆,但8月28号下午五点这些人才出发。午夜时分,阿美士德来到了城门外,看到了巍峨的北京的城墙。但是没有一个城门是开的(古时候夜间会关闭城门),所以他没法进城。8月29日黎明时分,使团才来到了海淀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下榻之处。到了这个地儿以后,阿美士德准备先睡一觉,休息休息,这个宅子收拾得非常漂亮,又很凉快。结果突然之间,和世泰说皇帝已经准备好了,赶紧去吧,于是就把他们拉到了一个非常破旧的房间里。这幢非常破旧的房子在哪儿呢?实际上,它就是圆明园里专门用来等待皇帝觐见的房间,是一个等候室,当然简陋了很多。阿美士德折腾了一晚上,没睡觉,而且穿得也不正式,所以一肚子的气。他刚坐在那个房间里边,就听见外面哗啦哗啦的人声涌动。谁呢?看热闹的人又来了。这次围着看热闹的全是贝勒、公爵、王公大臣。阿美士德的脾气忍耐到了极限,开始大声呵斥这些人(且拒绝入殿觐见)。

然后,和世泰赶紧去向皇帝禀告,说使臣们病了。皇帝一听说使臣病了,就命人找御医,然后说副使来也行。和世泰又禀告,称副使也病了,使臣们全病了,来不了。嘉庆皇帝就派了御医到院子里去看,结果御医一检查,发现他们身体完全没问题。皇帝的自尊心被刺痛了,说让他们回去,直接下了一道谕令,遣返英国使团。阿美士德也吓坏了,因为他肩负重任,东印度公司出了那么多的钱,就是为了能够延续马戛尔尼的神话,见一眼中国的皇帝。而且使团都到门口了,居然谈崩了,没见着皇帝的面。阿美士德也吓坏了,但是没办法。

嘉庆皇帝后来说:“中国是天下共主,对如此无以复加的傲慢无礼,岂有甘心忍受之理?”皇帝的自尊心爆棚,给使团下了逐客令,把阿美士德赶走了。而且他们必须遵守,皇帝让你走,你还敢不走吗?然后一路上用轿子把他们送了回去(来的时候说身体不舒服,让你坐马车,舒服一点,现在你没生病,坐轿子回去),英国的使臣们颠簸了一路。你们要是坐过轿子的话就知道,坐轿子很不舒服的,一直晃、颠,容易犯恶心。后来有一个副使描述,说“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像错位了一样”,就是浑身被颠得散了架。

4位接待阿美士德的主要官员,两位被革职,两位被降职。嘉庆对这个事很不满,但是和世泰依然是嘉庆的宠臣,最后是托孤之臣。一些大臣从圆明园赶到通州,带着嘉庆赠予英国国王的礼物。为什么呢?中国毕竟是礼仪之邦,从来没有让人空手走过。所以虽然我对你们不满,但照样给你礼物,“包括翡翠朝珠1盘、红色珍珠垂饰1副、大刺绣荷包2对、小刺绣荷包4对、白玉如意1柄”,其中最贵重的就是白玉如意。但对嘉庆来讲,这些东西他都看腻了,因为收到的如意实在是太多。然后嘉庆说,英王送来的东西,象征性地留下一点儿吧。留了什么呢?留了4张地图、2幅肖像画和95幅山水画。然后把这些人送到广州,让他们赶紧换乘英国人的船回国。

“阿美士德使团自9月2日从通州启程,次年元月1日才到达广州,整整持续了四个月。”为什么走这么慢呢?因为沿途要刺探情报。英国人真的不是白来的,他要把沿途每一座城镇的情况摸清楚,比如驻军大概什么样,有多少人口,有什么险峻,中国士兵的状态怎么样,等等。看了以后,他们觉得中国士兵不堪一击。虽然嘉庆已经提前命令,要把厉害的武器摆出来让他们看到,所有的士兵们都要盔明甲亮,精神头要好。但是懂行的人一看那个武器,就知道很落后,说这种武器早就被淘汰了。所以,后来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充满了信心。英国使团还把地理、水文、气象,沿海和内陆的岸防,清军的布局和实力,地区资源以及民俗风情等,全部都摸得很清楚。

“嘉庆表示,只要两广总督在为英吉利贡使举行的欢送宴上能够明确地告知他们:如果他们未能达成此行的目的,那是他们自身的过错所致;承蒙大清皇帝‘宽宏大量,高远如天,深邃如地,才对他们不加谴罚,甚至还屈尊接受了他们带来的部分贡品,并颁赏了数件珍品’,这样就足够了。至于英国的船只,以后不必再像这次一样直接开往天津。”这其实让嘉庆很慌,你想想看,英国人的船能够随随便便开到天津了,而且从天津登陆以后,只有一百多公里就能到北京了。后来的英法联军不就是这么进来的吗?

“万一他们还是执意前来,将船开到天津的话,则不可与他们进行任何贸易,以警示他们不要再在这种无用的航行上浪费时间。广州是唯一允许外国船只停靠卸货的港口,这一点必须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现代人很难想象当年的锁国政策,虽然在西方列强的一再邀请之下,广州可以贸易,但是首先不准外国女人出现,只要外国女人一出现,就喊洋婆子来了,大量的官兵就要来驱逐她们。还有,洋人不许进广州城,洋人所有的贸易全部在广州城外的洋行里边进行,不能够进到广州城内。这是当年非常严格的锁国政策。

之后阿美士德担任了印度总督,东印度公司对于这一次使团出访的结论是一次巨大的浪费,他们也决定以后不再通过使团来解决问题。

书的最后一章是嘉庆皇帝“最后的狩猎”。从嘉庆六十大寿时颁发的圣旨,就能够看出来他的信息、偏见和习惯,跟他登基之初没有什么变化。登基之初所发的谕旨是说,不要再送玉如意了,东西太多了,浪费钱。六十大寿的时候,发的谕旨依然是让大家不要再送玉如意了,宫里边玉如意太多了,放不下。他一辈子就在坚持这些琐碎的小事。他在位时期的王朝是非常和平的王朝,当时欧洲在拿破仑的铁蹄之下颤抖(无暇向外部进行殖民扩张活动),周围的小国全部臣服于康乾盛世。而嘉庆完成了圆明园的最后建设,修缮了北京的城墙,同时修复了山东的两座孔庙,完成了很多的建设。

他是一个执行着严格的孝道和泛神论思想的君主,比如说他愿意祭拜山神,他愿意相信龙王。他继位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清朝人口增加了4900万,算是不错。他经常减免税赋,而且赈济灾民。他那么省钱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不要让老百姓饿死,所以会经常赈济老百姓,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皇帝,而且他不爱打仗。

还有一件事也反映了嘉庆的仁慈,就是在清朝的东陵、西陵,皇家的苑囿设立了一些不同颜色的木桩子,代表着老百姓禁止入内的范围。因为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不够用,所以经常有老百姓越过这些木桩子种地。这件事情如果按照法律惩办,那么老百姓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受到惩罚。但是嘉庆在了解情况以后,发现老百姓是为了种地。他的办法就是把木桩子朝里边挪,给老百姓让出更多的土地,让他们种地。所以在嘉庆去世后,他的庙号是仁宗皇帝。宋朝有宋仁宗,清朝有清仁宗,他是仁宗皇帝,他当得起这么一个仁字。

1819年的十月初六,嘉庆在乾清宫过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他觉得自己会跟自己的父亲和祖爷爷一样长寿。但是在1820年正月,他最小的弟弟永璘生病了,永璘是庆郡王。嘉庆很喜欢这个小弟弟,小弟弟一直陪在他身边。嘉庆说怎么能够帮他解除病痛呢?冲喜吧,我封他为庆亲王,直接给他升一格,升成庆亲王。但是永璘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后来嘉庆又派人去跟垂危中的永璘说,你欠皇宫钱都不用还了,这是不是能够激励一下他?但是不还钱的恩典也没有挽留住自己的弟弟,庆亲王去世了。去世之后,嘉庆到东陵去祭祖,在东陵祭祖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小屋子里边感慨,说以前每次祭祖都是永璘陪着我,现在只剩我一个人,觉得形单影只,在东陵感怀。

大家知道,皇太极是中风死的,雍正是中风死的,嘉庆也是中风死的。这一天电闪雷鸣,所以民间传说他是被雷劈死的,他被劈得浑身焦黑,到什么程度呢?没法入殓,就是放棺材里都放不了,身体被劈碎了。那怎么办呢?大家杀了一个身材差不多的太监入殓,这当然是民间的传说。实际上,那一天只是电闪雷鸣。嘉庆的次子绵宁继位,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旻宁。绵宁派人600里加急赶回北京,说赶紧用最快的速度,送上好的棺木来。因为这时候天热,尸体很快就会腐败,所以用600里加急的速度把棺木运送到了木兰。嘉庆去世6天以后,尸身才入殓。入殓之后很多人抬着棺椁,慢慢地往京城走,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变得不重要,棺椁走了10天到了北京,8个月后在清昌陵入土。嘉庆这个年号是乾隆给他选定的,是国泰民安、普天同庆的意思。

作者对嘉庆最后的评价是:“人们称赞他像上苍一样仁慈,将天子的恩泽遍布四方。‘……他身先节俭,崇奖清廉。他六十大寿之时,减免赋税千万余两,却拒绝接受贵重的生日礼物。在他统治的25年间,他严于律己,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如果不具备堪比圣贤的美德,他怎能取得如此之多的成就?’比起那些诋毁嘉庆的言辞,这些颂词的确更接近于事实。当然,用堆积如山的赞美之词来掩盖逝者的缺点,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即使颂词当中不乏奉承之辞与粉饰之语,当后人称嘉庆‘仁宗’时,他的庙号还是名副其实的。”希望这本书弥补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一小块拼图,让我们了解这个太平皇帝——嘉庆。我们下本书再见,谢谢。

来自樊登读书

 

《《嘉庆传》-樊登讲书》有2条评论

  1. Good day! Do you know if they make any plugins to assist with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I’m trying to get my
    site to rank for some targeted keywords but I’m not
    seeing very good results. If you know of any please share.
    Thanks! You can read similar blog here:

    回复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