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26分钟,绝不仅是股神!揭开巴菲特的另一面。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是一本新书,我手里拿的是一本样书,叫作《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叫作坎宁安的教授,他这一辈子就研究一个主题,即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公司。他觉得能把这一个公司研究清楚了,对于他的学术生涯来说就已经够了。他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论证“没有了巴菲特以后,伯克希尔依然可以很好”这一论点。
为什么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呢?我们大家都认为巴菲特是“股神”,他说,你们说错了,巴菲特根本不是“股神”,实际上巴菲特是一个“经营之神”。他的核心能力不是炒股票,而是经营公司,而这种经营公司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企业的制度传承下来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大家都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了可口可乐、IBM、比亚迪、苹果公司……这些著名的投资大概占到它整体体量的20%,都只是它二级市场的投资。占到它资产80%的,是它几乎全资控股的子公司。
接下来我们会给大家介绍这个庞大的帝国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原来是一个纺织品经营公司,巴菲特是在1965年的时候接手了这家公司。巴菲特把它收购下来,本来是想好好地做纺织品的,结果后来做不下去了,这件事情给了巴菲特一个巨大的教训。到现在为止,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市值超过7000亿美金,股票每一股的价格是50万美金,它不拆分,所以如果你要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最便宜的一股也要50万美金。它们的持股人绝大多数不是机构,而是个人和家庭,这些个人和家庭非常忠诚地持有它的股票,不愿意卖,因为回报率确实还不错。
伯克希尔一共有超过425家子公司,75个业务部门,25家分支机构,25个业务单元。但是你们知道它的总部有多少员工吗?伯克希尔-哈撒韦总部的员工只有二十多人,靠二十多人管理着一家市值(超过)7000亿美金的公司。而他们的子公司雇佣的员工在全球大概超过30万人。可以说,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有关系。
从1965年到2022年,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伯克希尔(每股市值)的复合增长率是每年19.8%,接近20%,这要比其他基金高很多,也比标准普尔指数高很多。如果你在1965年投资了它,持有到2022年,你的资金就会翻3.79万倍。如果你当时投了1万元,现在就变成3.79亿了。这就是这家公司的价值。如果将这家公司与全世界的国家进行比较,按GDP排行,伯克希尔大概能够排在前五十位,这就叫富可敌国。它的GDP跟谁相近呢?爱尔兰、科威特、新西兰这几个国家的GDP是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差不多的。
伯克希尔的特点就是投资面广,所有的公司年头都比较长。所以投资比亚迪这样的公司,对它来讲是一个特例,但是好在这只是二级市场的投资。它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很多是超过百年的企业。巴菲特和芒格是相当具有保守传统的投资人,不懂的不投资,所以中间有一段时间错过了整个泡沫增长的高科技股。但是对于巴菲特来讲,他觉得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不要赔钱。这是他的投资风格。伯克希尔大概有50家百分之百全资控股的子公司。
巴菲特并不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护城河,价值观和原则才是。而价值观和原则体现在企业文化上。据这个作者估测,整个公司现在账面上的现金(当然这个数据不那么精确)至少有400亿美元。
巴菲特对CEO的要求是按照50年的计划来做企业规划,所以人们把巴菲特称作“好企业收藏家”。因为有很多公司是被别人买来卖去的,当股权结构不断变动的时候,底下的这些管理者是非常痛苦的,要适应不同的指令。所以大家就希望伯克希尔-哈撒韦把它们买了,买了以后,财务上不会再发生变动了,然后他们会做50年的打算,企业只要慢慢地永续经营就好了。
接下来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公司的历史。1956年的时候,巴菲特26岁,他成立了巴菲特合伙公司。如果你那时候认识巴菲特的话,随便给他投1000块钱,今天你就衣食无忧了。1965年的时候,他接管了伯克希尔-哈撒韦。
这对巴菲特来说是一次非常糟糕的收购,他在这次收购中用到了“敌意收购”的方法。就是即便对方不同意被收购也没有办法。美国当时非常流行这种恶意收购,有一本书叫《门口的野蛮人》,讲的就是这个。巴菲特说,如果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听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话,我的生活应该会过得更好。这一次收购给他留下了一个非常糟糕、惨痛的印象,当然也留下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他从此以后再也不参与任何恶意收购了,收购一定要对方愿意,而且能给对方带来很大的价值,而不是与对方产生矛盾。
更重要的是,他收购了以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懂这个公司的业务,勉强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把整个纺织业务全部停掉了。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公司被留了下来,成为他投资的主体。1985年,巴菲特永久关闭了纺织厂,而且把这些行为列到他的“不为清单”上,就是以后不再做这样的事了,不再涉足这些不懂的行业,不再参与恶意收购这样的事。1967年的时候,巴菲特用伯克希尔-哈撒韦收购了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和国民火灾与海运保险公司,大概花了850万美金,这些钱在那个时候也算挺多了。
买保险公司这件事对巴菲特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巴菲特的起家跟保险公司有着极大的关系。为什么呢?因为保险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资产叫作浮存金。我给你交了保费,但是你还没有赔付,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钱全部都存在账面上,这就是浮存金,我们国内把这个钱叫险资。国内的险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但是在当年的美国,险资管理没有这么严格,所以这些浮存金都可以用来投资。当你需要赔付的时候,他再想办法调钱过来赔给你,但是在此之前,这些钱都可以用。这是成本非常低的钱,甚至连利息都没有,你只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就可以使用。所以这些浮存金帮助巴菲特进行了大量的收购。
在之后,巴菲特又投资了《奥马哈太阳报》,就是他老家的《太阳报》。巴菲特别喜欢投资媒体,因为他觉得报纸媒体既有影响力,同时还能够赚到钱,所以他投资了《奥马哈太阳报》,1973年投资了《华盛顿邮报》。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投资蓝筹印花公司的时候跟查理·芒格相识,然后两个人合伙。这个蓝筹印花公司是干什么的呢?其实相当于咱们今天的积分管理公司,就是我们小时候去逛一些商场,商场会给一些可以积攒下来的印花,把这些印花拿回去贴在一个本子上,贴满了以后可以拿去换东西,这个叫作印花管理公司。这个公司的业务实际上相当于一种积分管理,让顾客对这个商店更加忠诚,然后公司为顾客提供所有兑换的礼品,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
这个公司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也会产生浮存金,因为大家在买印花的时候会预先交很多钱。但是后来很多商家慢慢地不参与这种活动了,随着商业变得越来越发达,这种传统的促销方式逐渐退出了舞台。
在购买这家公司的时候,他遇到了查理·芒格。查理·芒格是学法律出身的,所以两个人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互补。查理·芒格比他大6岁,两人又是奥马哈的老乡,都是街坊邻居。大家说,你们俩太像了,一定要认识一下,结果一认识就结下一辈子的友谊,一直到2023年。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打下扎实基础的三大收购。第一个被收购的公司叫喜诗糖果。喜诗糖果在今天依然很活跃,在美国大街小巷都有这个糖果店。喜诗糖果的历史能追溯到1921年。查尔斯·西伊从加拿大北部搬到了加州,然后他们家的老奶奶玛丽决定做喜诗糖果公司。
1960年,喜诗糖果的连锁店达到124家,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发展到了150家。1969年,继承人已经无心经营这家糖果公司了。为什么?他的兴趣已经挪到了葡萄酒酒庄上了。
这就是巴菲特能够收购那么多了不起的家族公司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这个家族把公司一代代传下去以后,虽然股份还在手里,但心已经散了。这时候如果非让他继续经营,有可能会把这家公司搞坏。但是如果不让他经营,股份又是他的,怎么办?就只能把公司卖掉,卖掉以后才好分钱,分了钱能够维护整个家族的团结,同时还能够保证有一个人在好好地经营这家公司。巴菲特所收购的大量的公司,几乎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卖掉的,就是传了很多代以后,后辈的人已经没有早年间的热情了,而且大家的权力比较分散,想要分钱又没有现金可以分,那干脆卖出去就能分钱了。
当时喜诗家族给他们开价3000万美元,巴菲特最后给出的收购价是2500万美元。若干年后,巴菲特承认这个价格给得很低,因为当时大家没有商誉的概念,大家没觉得这个品牌值多少钱,或者连锁加盟这件事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只是看你的净资产和净收入,所以给了2500万美元,最后达成了交易。
如今,喜诗糖果的年净利润是8000万美元。今天你走到美国的(尤其是西部)很多城市里,都能够看到专门的巧克力店,就是喜诗糖果。这是巴菲特几乎全资控股的一家公司。这是第一个为他打下了特别好现金流基础的公司。
第二家重要的公司叫作韦斯科金融,第三家公司叫作《布法罗新闻报》,咱们就不一个一个讲了。总之,这三次收购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来讲有着分水岭式的象征意义,从此以后它开始拥有能产生大量现金的业务。从大的范围看,伯克希尔-哈撒韦基本上涉及四大领域:保险、能源、金融和实体,但是如果再细分的话,还有航空、珠宝、食品、建筑、砖块、火车,他们全部都做。我们在这儿给大家总结一下这个公司的涉猎面,特别有意思。
“2013年,伯克希尔的总营业收入为1820亿美元:其中1300亿美元来自非保险业务,370亿美元来自保险业务,150亿美元来自投资和其他业务。其中一些子公司的营业收入不到2.5亿美元,大多数子公司超过10亿美元,少数子公司高达100亿美元,其中有一家公司(叫麦克莱恩,这是他们底下最大的一家公司)的营业收入接近460亿美元。”如果以营业收入是否达到50亿美元为标准(将这一点作为世界500强的标准),“将有8家公司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
我们觉得能做一家公司并上市就很厉害了,能做一家成为世界500强的公司就很厉害了,人家底下有8家世界500强公司,还有一大堆不错的公司,所以巴菲特真是一个“经营和投资之神”。
当然他也会犯错。比如他收购过一家公司叫德克斯特鞋业。这个德克斯特鞋业就是固执地一定要在美国本土生产,又用美国的工人、美国的工艺,坚持这样的品质。后来这家公司被中国公司打败了,它拼不过中国的鞋业。然后巴菲特把这家公司倒手卖给了自己投资的另外一家公司,叫布朗鞋业,1993年买的。虽然他可以左手倒右手卖公司,但对他来讲,这已经是一个失败的投资了。
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优秀的公司被他们收购。他之所以能够靠那么少的人去影响这么多的公司(难以想象,二十多个人),核心是他身边的这些人主要的任务就是看财务报表。他们都待在奥马哈,就看财务报表。巴菲特投资最得意的一点是他不做尽职调查,也就是说他不去你的公司看,去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他的核心是看你这个人是不是诚实,他如果认定你这个人是诚实的,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财务报表来决定公司的价值,他是这么一种投资风格。
那他怎么才能够用这么少的人去管控这么大的局面?巴菲特经常引用丘吉尔的一句话,叫作“我们塑造了建筑,然后建筑开始塑造我们”。各位,我们打造了公司,然后公司开始打造我们。就是你所构造的这个环境将对你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重视你所打造出来的那个东西。
1986年,伯克希尔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它列出了自己想要收购的公司的条件,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我想收购公司,现在打个广告,列出这样的条件,请符合这些条件的公司直接跟我们联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为,咱们今天都没见过这样的事。
一直到现在,这个标准几乎没有变过。除了对年度盈利要求的门槛从当年的500万美元上升到了现在的7500万美元,其他的收购标准从未改变,包括已被证明的盈利能力、良好的股本回报率、精细的管理、简单的业务以及合理的价格。
巴菲特所有的公司基本上都符合这些要求,他没有特别花里胡哨的复杂的算法。比如次级贷这件事爆发出来的时候,整个美国的房地产企业哀鸿一片,几乎全部完蛋,只有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的房产公司没有涉及一单次级贷的业务,他们历经了这个金融风暴以后,一跃成为行业第一名。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教授总结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最重要的原则到底是什么。第一条,叫作精打细算与真诚友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盖可(GEICO)。盖可保险是1936年由一个50岁的保险经理创办的,他叫利奥·古德温。这个人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各位知道,创业一定来自发现,他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
他发现了什么市场机会呢?他说保险卖得那么贵,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佣金,公司要给中间销售的人很多佣金。为什么要把佣金给销售的人呢?因为保险难卖,再加上赔付的比率过高,所以公司就需要把保险卖给更多的人。如果公司找那些风险很小的人,就可以用更少的钱来赔付,然后公司就可以把保单卖得更便宜一点。如果卖得便宜一点,公司就不需要那么多的中介,就可以直接卖给这些人。所以他所选择的对象都是公务员、军人。因为在他多年的理赔经验中,他认为公务员和军人出车祸的概率比普通人低很多,因为这些人比较有操守,比较有自我控制能力。
所以他成立这家盖可保险,不雇佣中介公司,而是直接上门推销,到军营、政府部门里去推销,把保险卖给这些人。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出险的比率低,所以他卖给这些人的保单比别的公司便宜很多,他把原来给中介的钱给客户,给客户便宜20%,这不就行了吗?他发现,就算是在折扣高达20%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实现盈利,于是这家公司启动了。
那时候他的启动资金是多少钱呢?有一个朋友给他投了7.5万美元,他自己投了2.5万美元,一共10万美元,这个公司启动了。古德温一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通过直邮推销产品、处理承保细节、管理索赔流程。每个周末,他都亲自开车到军事基地推销他的产品。
有一次,当地发生了飓风,一场冰雹把车都砸坏了,然后他为了提高保户的满意度,要求维修厂加班加点地赶紧开工。在别的汽车还没有上路的时候,他们用户的汽车都已经修好了,公司一下子声誉大振。第一年的时候,他收到的保费有103700美元,看起来不多,但毕竟是刚刚起步,第一年就挣了十万多。经历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厉行节约的商业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
1948年的时候,本杰明·格雷厄姆成为盖可保险公司的董事长。这个人是专门教人炒股票的,巴菲特是他的学生。巴菲特在上格雷厄姆的课的时候,就听说了格雷厄姆跟这个公司的关系,他就觉得很奇怪,这么一个公司怎么能够赚钱呢?那时候巴菲特很年轻。1951年1月,在一个寒冷的周六早上,巴菲特跑到纽约,专门去见了这个公司(后来的)董事长戴维森。你想,1951年的时候,巴菲特21岁,一个21岁的年轻人就特别渴望知道保险公司卖得这么便宜到底怎么挣钱。他跑到人家楼上去跟戴维森聊了一上午。
聊完以后,知行合一的巴菲特用10282美元买了350股盖可保险的股票。他买了一万多块钱股票,这笔钱占到他当时净资产的一半。如果你听过我讲《巴菲特之道》那本书的话,你就会知道,巴菲特6岁就开始在街上摆摊卖可乐,他一直喜欢攒钱。21岁的时候,巴菲特攒了两万多美元,拿了一半买盖可公司的股票,第二年就涨了,然后他以15259美元的价格卖出了这个股票。这给巴菲特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从此知道买了股票以后不要卖,他卖得太早了,只隔了一年,没忍住就卖了,一看挣了50%很开心。如果这个股票被持有到1995年的话,价值将会超过100万美元。所以巴菲特所坚持的长期主义是这么来的。
他不是像我们普通人炒股票那样,一看到涨了10%,跌了10%,我们的心就忽悠忽悠地摆动,没法穿越周期。巴菲特所做的事是要穿越周期,要看到时间在这家公司身上起到作用,最后它会变得越来越值钱。这又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戴维森退休、古德温夫妇分别去世以后,盖可保险公司发生了变化。就是他们过去所坚守的这种精打细算的策略受到了挑战,后边接续的人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方法来经营,导致盖可保险在20世纪70年代几乎破产。
各位注意,巴菲特所收购的大量公司都会经历这一步,如果不经历遇到困难这一步,这个公司的估值不会下降,对于巴菲特来讲价格就太贵了。在70年代的时候,巴菲特发现这家公司突然变得不值钱了,便宜了很多。然后1976年,这个公司换了CEO,重新回归到正轨上,这时候伯克希尔也有钱了,买了它15%的股份。然后1980年,伯克希尔对盖可保险的持股增加了一倍多,拥有大概一半的股份。
“精打细算是盖可保险的秘密武器。1986年,盖可保险的总承保费用和损失调整费用仅占其保费收入的23.5%。”它识别用户很准确,它对用户的风险计算得非常清楚,所以才能够保证它支出的保费比率低,否则,如果你遇到糟糕的用户的话,可能一下子就赔光了。
与盖可保险相比,竞争对手的成本普遍高出15%。1995年,伯克希尔斥资23亿美元收购了盖可保险的另一半股权。这一数字与19年前买下50%股权的投资总额4600万美元相比相当可观。就等于以前是花了4600万买了一半,现在花了23亿买了另一半,这才把这家公司整个收入囊中。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叫精打细算。
除了盖可保险,还有一家公司很有意思,叫作国民赔偿保险公司(NICO),NICO。这家公司跟盖可保险正好相反,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有一个什么想法呢?他的理念叫作“没有糟糕的风险,只有糟糕的费率”。盖可是只保最保险的人,而这家公司就专门保那些最不保险的人。他认为最不保险的人并不是不能保,只要给足够多的保费就可以,这是个算账的事嘛。所以,如果你给的保费足够高,我就愿意承保你。
所以他们承保了很多非常奇怪的风险,公司增设了一个特殊风险部门,“这个部门致力于承保按照保险费收取比例支付的各种巨额和罕见风险,例如职业运动员罹患终身残疾的风险,摇滚明星患上喉炎的风险,从奥运会到世界杯等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事受到干扰的风险”。这就是国民赔偿保险公司(NICO)所做的事。你看,它和盖可保险完全不同,但都是精打细算。一定要把它算清楚,这在精算行业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一条原则,叫作精打细算和真诚友善。
第二个原则叫珍视声誉。这里边就要谈到我们说的那个建筑商,叫作克莱顿房屋公司。这家公司始终坚持相信一件事——声誉也是非常重要的商业资产。
这家克莱顿房屋公司就是我们说熬过了2008年整个金融危机的那家公司。因为它的业务没有一单涉及次级贷,而其他的公司为了能够把业务做多,想尽办法放贷款。当时美国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低收入的人很多,而且很多美国人不存钱,所以那些公司就想尽一切办法做贷款、再贷款、次级贷、打包再销售,让那些毫无还款能力的人签约,贷到款,买到房子。但是很快你会发现,这些人断供了。断供之后,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大崩溃,所有的房子都退回给银行了,但是银行拿着房子也没有用,最后就导致房价也开始大跌。有一个电影叫作《大空头》,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看了那个电影你就会了解这段历史。
克莱顿房屋公司的创始人叫詹姆斯·克莱顿,1934年出生于田纳西州。1964年,这个人从大学毕业,然后开始做组装房屋市场,开辟了零售业务。我觉得读这本书的好处是,除了了解巴菲特,我们还可以学到特别多赚钱的方法,各种各样的行业都有可能出现很杰出的公司。他们做组装房屋市场,开辟零售业务。1966年,他从银行拿到2.5万美元的贷款,创办这家公司。一开始,他平均每天能卖出两套房子。1974年(他)开始涉足住房金融领域。1983年这家公司上市。上市以后,公司估值达到1.2亿美元,克莱顿手里的股票一下子就值9500万美元了。
他当时说了一句话,他说,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家梦想着要让他们的公司上市,现在你知道了吧。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突然发现这个资本市场具有如此强大的杠杆能力,能放大他手中的这个资产。截至1996年,克莱顿连续16年实现了创纪录的净利润。第二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亿美元大关;1999年,被评为美国400强企业。这个公司跟那些金融行业打交道的时候特别谨慎,生怕把款贷给了不合适的人。
巴菲特是怎么知道这家公司的呢?他原来不知道这家公司。2003年,巴菲特在给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这群学生送给巴菲特一本书,就是《克莱顿自传》,学生们把这本创始人的自传送给了巴菲特。然后2003年4月,伯克希尔提议,按照比前段时间平均市场价格高出7%的溢价收购克莱顿房屋公司。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1934年出生的,到2003年的时候已经70岁了,所以很有可能他也想给公司找一个归宿。有很多公司的创始人都愿意在自己去世以前把公司卖掉,原因是什么?因为他知道自己如果离世了,自己的遗嘱执行人很可能会把公司卖掉,而他们对这家公司的了解远没有自己清楚,所以他宁愿在活着的时候为公司找一个可以永续经营的归宿。为什么大家愿意把公司卖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承诺:保证这家公司不变。
伯克希尔-哈撒韦之所以能够用那么少的人管这么多的公司,也是因为这一点。它的特点是买下来以后不变,不会随便更换原公司的人。唯一换人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比如说CEO出现了极强的道德风险、承诺无法兑现,或者CEO在金融方面给整个公司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时候巴菲特才会调动他手下的力量去更换CEO。他不是没有换过CEO,但是非常少,绝大多数时候他收购这家公司就是因为他喜欢这个CEO。收购了以后,他还跟CEO讲:我收购你是因为你以前的表现就很好,所以你不需要做什么改变,接着做就好了。
这一点很重要。有很多年轻人被提拔到一个岗位上以后,动作就会变形。为什么动作会变形呢?他觉得自己现在被提拔了,应该表现得更好一点,为了表现得更好一点,导致动作变形,把周围的人全得罪了。实际上你要知道,你被提拔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之前表现得够好,你就按照你之前的表现好好做就行了。巴菲特总是叮嘱这些人,说你们不要动作变形,公司被收购了以后还是按原来的方法接着做,保持就可以。
2009年,也就是金融危机以后,排名前三的公司全部土崩瓦解了,克莱顿房屋公司从第四名一跃成为行业第一。这就是我们讲的要珍视自己的声誉,不能为了业务的发展去做那些不顾风险的事。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重视家风。这里边要讲到一个特别好玩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是巴菲特的偶像,因为她是奥马哈的一个传奇。巴菲特从小就知道这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在书里被称为B夫人。她的名字比较复杂,叫作罗斯·布鲁姆金,你听布鲁姆金这个姓就知道,她是俄国人,她是一个白俄罗斯人。1998年,罗斯·布鲁姆金去世,享年104岁。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她还在工作,她一直工作到103岁。
这个人所经营的是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她担任董事长。家族企业通常都致力于永续经营,因为家族企业有着家族的荣耀,她是希望这个企业能够延续下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伯克希尔特别喜欢投资家族企业的原因,家族企业不会无缘无故地破坏自己的声誉,因为这也是家族的声誉。
1893年12月3日,B夫人出生在白俄罗斯明斯克附近的一个家庭。1916年,赤贫的布鲁姆金一家来到了美国。刚到美国时,B夫人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一句英文都不会。她的英文是跟着她的大女儿学的,她的大女儿在学校里学习,她让大女儿教她英文,然后就这样慢慢地学会了英文。
她一开始经营着一家二手服装店。后来,她看到了别人开的芝加哥的家具批发中心,她觉得这太好了,自己也想开一个,就要在内布拉斯加开一个家具城,销售家居用品、地毯和家具。她的竞争策略很简单,就是物美价廉,东西要好,还要最便宜。为了能够最便宜,她做到什么程度呢?不要销售场地,直接在自己家里卖,那么场地费就省下来了,就可以卖得更便宜。
后来,由于它太过物美价廉,导致其他家具店没法经营,大家就把她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大家说这是不正当竞争。 B夫人就在法庭上展开雄辩。经过一番辩论以后,她证明了她的所有成本都是自己控制下来的,她不是低于成本价销售的。在法庭上,她还成功地把一条1400美元的毯子卖给了法官。她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人。
1983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营业面积超过20万平方英尺(1英尺≈30.48厘米),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而且仅此一家,就开了这一家店。巴菲特是奥马哈人,他从小就知道B夫人是个传奇。巴菲特一直希望能够跟这家公司建立联系。
1983年,巴菲特等到了成熟的机会。当时B夫人90岁了,她想在继续经营的同时为家族企业找一个永久的家。打动B夫人的是伯克希尔不仅提供了现金,还提供了经营上的自主权和永久性。伯克希尔收购了内布拉斯加家具城90%的股份,其余股份由家族成员继续持有。当时伯克希尔支付的现金对价是6000万美元。
1989年,孙辈们劝说96岁的B夫人退休,但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作为回应,B夫人在街对面开了一家家具店,叫作B夫人工厂直销折扣店,这家店成为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有力竞争对手。儿子跟孙子一看,说,天哪,老太太太难搞了,于是不得不恳求她回来。
最后谁来摆平这件事呢?巴菲特。这就得拿钱说话。1992年,伯克希尔又收购了B夫人的工厂直销折扣店,将其与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合并,协助B夫人平息了家庭纠纷。所以你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为什么成功吗?它有人情味,它知道虽然这些事看起来很琐碎,但很重要。一个96岁的老太太创业开了这么一家店,你觉得你需要收购它吗?但是收购了这家公司,她就会高兴,他们的家族就会更和睦,都是街坊邻居,所以伯克希尔-哈撒韦花了点钱,把它收购回来,并在一块儿。听了这个故事,你会觉得特别好。时至今日,B夫人的家族仍在经营着这家公司。你想想看,这就是永续经营,是整个家族的家风和传承。
这一章还包括赫尔兹伯格珠宝。巴菲特投资了不少的珠宝公司,这家公司传承了三代,直到1995年被伯克希尔-哈撒韦收购。1915年的时候,莫里斯·赫尔兹伯格创办了这家公司。到1989年的时候,这个珠宝店的数量已经增长到了81家。
当时的当家人是小巴尼特,是第三代了。小巴尼特厌倦了自己这份工作,为什么呢?太累了。有一次他听到他的小儿子在写一份学校作业,当被问到“你的爸爸最擅长什么”,他的小儿子写“睡觉”。这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肯定是太累了,所以他想找一个下家,把这家公司卖了。但是这个小巴尼特对家族企业又有着复杂的情感,他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既能够减轻经营管理的负担,又能够保住家族生意。
1989年,小巴尼特成为伯克希尔的股东,并参加了公司的年会。自那时起,他的梦想就是把家族生意卖给伯克希尔。巴菲特并不认识他,他是主动买了伯克希尔的股票去参加大会的。参加完大会以后,他就想:怎么才能认识巴菲特呢?结果1994年5月,他在纽约第五大道走路的时候,迎面碰上了巴菲特。他马上上去自我介绍,说:我是你的股东,同时我经营这家公司,我希望你能够到我们公司来看看。就这样建立了联系。
1994年,赫尔兹伯格珠宝的销售总额为2.82亿美元。小巴尼特给了一个3.34亿美元的报价,但是这个人的要求是什么呢?他不要钱,而是要求用伯克希尔的股票来换。他说,你给我股票就行了,我不需要钱。巴菲特很少拿伯克希尔的股票来收购,这个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状况很不一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资本市场的故事,大多是一个公司上市了以后喜欢用自己的股票去收购公司,因为你具有一个更高的PE倍数,这样更划算。但是巴菲特很少这样做。
巴菲特最喜欢干的事是回购自己的股票。他判断一家公司好不好,就看这家公司有没有出现过股票回购。你如果回购自己的股票,就证明你对公司有信心,所以他很少用伯克希尔的股票去收购公司。但是这家公司要求他用股票来买。最后两个人讨价还价,以1.67亿美元成交。
“讨价还价”这个词在伯克希尔的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这家公司是一个特例,因为赫尔兹伯格珠宝开价太高了,所以需要讨价还价。伯克希尔收购公司一般都是一口价。流程就是巴菲特去看你的财务报表,看完了以后一算,算完跟查理·芒格一商量,给出一个报价。他们不和被收购的公司讨论,要卖就卖,不卖就算了,总是这样。而且其他公司有很多人做过尝试,试图讨论,没有用。巴菲特认为自己报的价是公道的,不需要玩那个游戏,不需要说先报低一点,再涨一点,一次报到位。然后你如果觉得合理,咱们就进行交易。因为对于他们来讲时间更宝贵。
接下来的这个特点叫自我驱动。自我驱动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得有创业精神,所有人都得爱干这件事。有一家公司叫飞安。飞安公司跟我们大家都有很大的关系。你们都坐飞机吧,全球非常多机型的飞行员都是飞安公司培训出来的。它是一个专门做模拟机的公司,帮助各大飞机公司培训飞行员。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特别好玩,他叫作乌尔奇。乌尔奇16岁的时候开了一家汉堡店,然后他把这家汉堡店担保出去,拿这个担保的钱买了一架飞机,因为他喜欢开飞机,1939年的时候,他就教别人开飞机了。从此以后,他就认真地研究怎样用更安全的方式来训练飞行员。他这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之后一代一代的人也做这一件事。1942年,他开始和泛美世界航空公司合作。在二战以后,1951年,他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的航站楼创办了飞安公司。今天这家公司还在那儿,你到拉瓜迪亚去看,还能看得到。1968年,公司上市,乌尔奇持有34%的股份。
后来,越来越多公司把飞行员的培训委托给飞安公司。而且最重要的是,保险公司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信任。这个信任怎么体现呢?如果一个飞行员在飞安公司进行过培训,他的保费就会比别人更便宜。没在飞安公司培训过的飞行员保费就比较高,在这儿培训过的飞行员的保费就低。这就足以证明大家对他的培训的信任。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乌尔奇开始物色继任者。但是乌尔奇担心,如果他的股份变少了,公司就有被恶意收购的风险。1996年末,一位同时持有飞安和伯克希尔股票的股东了解到乌尔奇的困境,就给罗伯特·德纳姆写了一封信。德纳姆长期担任伯克希尔的律师,也是巴菲特的密友。巴菲特跟乌尔奇见面后,两人一拍即合,在一个月之内就签订了投资协议。
接下来,飞安公司的客户利捷航空被伯克希尔收购了。利捷航空是一家什么公司呢?1964年的时候,有几位退休的空军军官组建了一家行政喷气机航空公司。二战以后,很多人要么自己开飞机,要么自己坐那种小飞机到处飞行,觉得很自由,也很安全。1984年,出生在布鲁克林的桑图里买下了这家行政喷气机航空公司。
桑图里是一个数学天才,他在计算方面特别强。买下这家租用公务机的公司以后,他就开始计算:怎么才能让公务机发挥更大的效力?其实一个人没必要买一架飞机,买一架飞机以后,绝大多数的时间里,这架飞机都是停在那儿浪费的。但你可以买1/10架飞机——凑10个人买一架飞机,那么你们只要把这个飞行的时间分配一下,每人每年飞几十个小时就够了。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桑图里艺高人胆大,将这一愿景变成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意。”根据飞机的大小和型号,价格为总价的1/16到1/2。如果你有钱,或者你飞得多,你就可以买一半的飞机;如果你没钱,你买1/16的飞机也可以。这样你就可获得每年50个小时到400个小时不等的飞行时间。
为了获得资金,桑图里向他在高盛的朋友求助。高盛注资并且获得了公司25%的股份。桑图里的客户群壮大到了近700个,其中包括谁呢?有阿诺德·施瓦辛格、大卫·莱特曼、皮特·桑普拉斯、老虎伍兹,当然还有沃伦·巴菲特。沃伦·巴菲特享受着他们的服务,他觉得这家公司很好、很健康。
1998年5月,桑图里给巴菲特打了电话。为什么桑图里要找巴菲特?因为这个时候高盛要退出。高盛是一家投资银行,高盛投完了钱以后,有限合伙人(LP)的钱到期了就需要退出来。高盛建议,退出的方法是上市。这家公司上市后不是会有很高的溢价吗?这时自己就可以退出了。但桑图里不愿意上市,桑图里认为上市以后自己会失去对这家公司的掌控权,这家公司会被资本市场绑架。他希望能够按照他的节奏、风格,保持他的品质,来经营这家公司。
那你说这个归宿应该找谁呢?桑图里就给伯克希尔-哈撒韦打电话。巴菲特一听,说可以,这个价格要比上市低得多。也就是说,高盛并不满意,高盛觉得这样没挣到足够多的钱。但是这样至少没有赔钱,所以巴菲特买下了这家公司。巴菲特告诉桑图里,利捷航空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只负责提供油漆和刷子,在其他方面不会插手。桑图里不是要买飞机吗?伯克希尔会给钱。伯克希尔全资收购了这家公司以后,提供了大量的钱,把那些飞机全部买回来。2007年利捷航空盈利达到2.06亿美元,2008年盈利达到2.2亿美元。利捷航空就是这么一个分时使用的航空公务机的公司。
然后接下来一个特征叫作充分放权。我们其实已经听出来了,这些公司都是具备充分放权的特征的。有一家公司叫宠厨,宠厨这家公司创造了一个新职业。这有点像我们做的事,你看,我们创造了一个新职业叫知识顾问,让知识顾问帮助别人学习,我们可以顺便卖书、卖课,能够产生收入。这个宠厨公司创造了一个职业叫厨房顾问。
这个公司的创始人克里斯托弗,1980年的时候,35岁,孩子要上学,她没法兼顾家庭和学校,只好辞职回来。她觉得在家待着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她决定创业。她自己是学家政学的,所以对家政特别了解。
创业做什么呢?她代理了很多很棒的厨房用品。怎么把这些厨房用品卖给家庭主妇呢?她就创立了一个概念,叫作厨房顾问。这个厨房顾问的特点就是比一般的家庭主妇对厨房更熟悉。我来教你怎样在厨房中做一个女王。然后她在跟别人聊天的过程中,告诉对方这个锅更好用,这个蒸汽的东西更好用,这个洗碗机更好用……这样就直接把商品卖出去了。
所以她成立了一家直销公司。1991年,这家公司的销售额是1000万美元;然后1993年,是6530万美元;1995年,2亿美元;1997年,4.2亿美元。这个时候,宠厨已经拥有了25000名厨房顾问。不久,这个数字又翻了一番,接着再翻三倍。这是一个指数级的增长。
厨房顾问是独立的,他们不是宠厨的雇员,而是一群自由职业的商业人士。每月只举行一次会议就够了。克里斯托弗说:“没有人喜欢听命于人,我们让员工自由发挥。”她教给员工基础知识以后,让员工用她的风格在社区中产生影响。2002年,宠厨的顾问已经达到67000名,公司销售额超过7亿美元。
然后,她想把公司卖给伯克希尔,以保护她的销售团队和员工,并维持他们共同建立的文化。她希望这家公司能够永续经营下去。她见到巴菲特以后,两个人在三周内就达成了协议,在岗的公司员工会按照公司年限获得红利。中间宠厨换了一次CEO,公司业绩有点下滑。2013年12月,巴菲特请克里斯托弗重新出山,说,你接着来吧,还是得你来管。克里斯托弗很高兴地又回到了CEO的岗位上,她觉得依然充满了创业的激情。这就是我们说的充分放权。
芒格曾经说过,伯克希尔的监管基本上是无为而治。有一个非常夸张的案例。我们前面说1973年分水岭的收购的时候,提到一家公司叫韦斯科金融。韦斯科金融的CEO叫路易斯·文森特,后来他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在常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情况下,他依然担任公司的CEO长达数年时间,巴菲特和芒格都不知道这一点。让一个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继续管理一家公司,他们的放权能够放到这种程度。
偶尔会有一些破例的情况,巴菲特也干涉过公司的业务,后来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比如他认为盖可保险应该发行信用卡,如果发行了信用卡,就会有更多的人在这儿贷款、买保险,还能赚到利差,这个生意就能越做越大了。所以他说服盖可保险的人发行信用卡。盖可保险的人说,不好,发行信用卡会提高我们保险的风险,推广信用卡业务会让很多高风险的人进入我们的保户人群,会导致我们的保费亏损。但是巴菲特说试试呗,不要紧,也没多少钱,试试看。然后盖可保险给老板面子,就做了这项业务。做完这项业务以后,盖可保险在信用卡业务上损失了600多万美元,紧接着又损失了4400多万美元。巴菲特拿钱买了个教训。
也就是我们说的,你在这个层面上很聪明、有战略决策能力,不代表着你在每个业务上都有发言权。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公司做大了以后都太过重视老板的话,这会提高公司的风险。你要知道你的能力,你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比员工聪明。在绝大多数的事情上,我们是不如员工的,因为他们在这件事上花的时间要比我们多得多,我们每天在忙着别的事。所以并不是职位越高的人越聪明。这个叫作充分放权。
还有一个特点叫作智慧投资。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巴菲特的很多子公司都是靠收购和兼并来不断地提高自己能力的。比如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巨无霸麦克莱恩公司。大家都不知道麦克莱恩公司,麦克莱恩公司是一家隐形冠军。它是沃尔玛的供应商,沃尔玛采购的百货是从麦克莱恩采购过来的,而且沃尔玛只是它的一个客户,它还会给别的很多客户采购这样的东西。
麦克莱恩公司是一家百货批发经销商。2013年,它的营业收入是460亿美元,超过了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自19世纪艰苦创业以来,公司一直在做着和伯克希尔相同的事:将收益再投资于利润丰厚的机会。也就是说,有钱了就收购,让公司变得更强。
1894年,罗伯特·麦克莱恩开始创业。这家公司在20年时间之内做过一项重大的变革,就是把物流从马车变成了卡车。麦克莱恩公司让独立零售商集中资源,大量购买麦克莱恩销售的自有品牌。甚至中部地区的7-11便利店的批发商也是他们。1975年,它的营业收入就达到了6600万美元。每一个物流中心就像一家独立的公司。因为这种公司主要是靠物流,有大量的货物流通量。
1984年,麦克莱恩的营业收入飙升到10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作为对扩张战略的重要补充,麦克莱恩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收购,包括一家食品批发供应公司及其重要客户——南国公司(7-11便利店的所有者)的物流中心。”1990年,麦克莱恩的营业收入接近30亿美元。他接到了山姆·沃尔顿的电话,就是沃尔玛的创始人。沃尔玛买下了这家公司。买下来以后,麦克莱恩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惊人,1993年达到60亿美元。
2003年,麦克莱恩的营业收入超过200亿美元的时候,沃尔玛认为这家公司不能留在手上了。为什么呢?因为麦克莱恩超出了它的核心业务能力,太大了,于是山姆退出,把这家公司卖给了伯克希尔-哈撒韦。2010年,麦克莱恩收购了帝国经销公司,这是一家做葡萄酒和烈酒的分销商公司。2013年,麦克莱恩对密苏里饮料公司开展联合投资,将市场扩展到另外一个州。预计在未来数十年,麦克莱恩的葡萄酒和烈酒销售业务将遍布全美。伯克希尔-哈撒韦鼓励自己的子公司进行智慧投资。
接下来这个特点也非常重要,叫作恪守本分。恪守本分就是指所有这些公司在自己的主营业务上都做得非常扎实,不会轻易地跑偏。大家评价伯克希尔-哈撒韦 “业务具有简洁之美”。有人说巴菲特有“技术恐惧症”,看不懂的事就不参与,因为他的投资理念是“避免亏损比赚钱更重要”。
比如投资伯灵顿北方圣达菲铁路。这个公司的简称叫BNSF,你一看这个字母就知道,这家公司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整合的周期,四家公司整合在一起。在我们今天看来,铁路都已经不怎么赚钱了,谁会在美国坐火车?很多美国人都不坐火车,要么坐飞机,要么开车,车轮上的国家嘛。但是这家BNSF公司最赚钱的业务在于货运,他们拥有美国大面积的铁路网的使用权和货运权,有43500名员工,600亿资产,每年给伯克希尔贡献50亿美元的净利润。你看,就因为他收购了这么一家常年集中在铁路运输领域内的公司。恪守本分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个特征叫作永续经营。就是一代一代地让公司传下去。比如有一家公司叫布鲁克斯体育公司。它创立于1914年,是一家专门做各种特种运动鞋的公司。但这家公司命运多舛,被人称作“企业界的孤儿”。一旦一家公司开始被人买卖,它被买卖的次数就会变得很多,因为创业者已经出局了,变成了资本方,资本方就会拿着公司不停地卖、不停地卖。
这家公司到伯克希尔手上的时候,是跟鲜果布衣一块儿来的。鲜果布衣是一个专门做童装的品牌。鲜果布衣公司跟布鲁克斯公司被打包成为一个公司卖给了伯克希尔。巴菲特一看这公司,说怎么卖童装的里边还有个卖运动鞋的业务呢?一了解,原来是两家公司。后来有一天,他打电话给这家公司的CEO,说,你觉得你们两家公司有什么互补性吗,他能帮你做些什么业务?那个人说,没什么,我们是独立的。巴菲特说,既然是独立的,那就分开吧。然后就把他们独立出来,做成单独的业务。这家公司“从此找到了港湾”,可以安全地在这个地方一直经营下去。他尊重一个家族的传统,尊重一个家族想要永续经营的想法,所以把它拆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业务。以上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特征。
当然,除了这些全资子公司之外,伯克希尔还投资了很多二级市场的股票,购买了一些公司的上市的股份。相比于伯克希尔子公司的规模,其股票投资组合的规模相形见绌。2013年年底,伯克希尔股票投资组合的总成本为560亿美元,是伯克希尔子公司投资成本的1/3。这些股票投资的市值是1150亿美元,不到伯克希尔总资产的1/5。伯克希尔公司80%的资产由子公司构成,只有20%的资产由股票构成。是伯克希尔的子公司而不是股票投资组合,构成了伯克希尔文化的基本盘。这些投资最多也只能间接地为伯克希尔的企业文化添砖加瓦。
在伯克希尔投资的公司中,有几家比较有名,比如可口可乐,伯克希尔是非常大的股东。然后是吉列公司,它收购了吉列公司以后,吉列公司又被宝洁收购,所以间接地,它也成了宝洁的股东。所以我们现在买的宝洁的海飞丝、飘柔,巴菲特都能从中赚到钱。然后是美国运通,伯克希尔有它14.27%的股份。伯克希尔有可口可乐9%的股份,它还有宝洁2%的股份。总之,在我们生活中大量跟美国有关的交易,最后都有一些钱会进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里。这个老头确实很厉害。
关于他的继承者有很多可能性,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至少要分成两个继承者。因为巴菲特既有管理者的能力,又有投资者的能力。接替董事长位置的很有可能是他的儿子霍华德,因为霍华德也做了这方面的表态,希望这家公司能够按照爸爸的意愿永续经营下去。最后,终将会进入一个“后巴菲特时代”。
这个作者提醒我们:“记住,伯克希尔的模式是有局限性的,犯错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有助于公司避免陷入怀旧的陷阱,在未来也能生存下去。”就是你不要泥古不变,认为先王之法不可改,那样的话在未来的环境中可能会遇到风险。
自主经营权神圣不可侵犯然,而不干涉的做法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巴菲特在收购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这让伯克希尔受益匪浅,但其他人很难效仿。大多数公司,包括大型企业集团,都会拟定正式的并购计划,描绘出扩张的领域和蓝图,有时甚至指明收购目标。相比之下,当巴菲特在年度致股东的信里描述特定的交易时,他称伯克希尔的收购策略是‘漫不经心的’和‘机缘巧合的’,既不是‘精心设计的’,也不是‘复杂精密的’。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没有并购计划是一项强大的优势。任何一项计划,都可能限制判断和决策,而这都是谨慎地进行收购的大忌。”
这就叫作反脆弱。如果一个公司已经确定了要收购谁,那你想想看,你还能够有独立的判断吗?公司的战略都定了,这是要收购的,那它再糟糕我都得把它谈下来。而实际上每一个案子都是可收购、可不收购的,这时候你才具有充分的弹性。
而巴菲特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他对于道德的要求,对于底线的守护。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要因为一家公司利润特别好就一定要去买它。因为你得知道,它可能含有巨大的风险。所以那句话叫“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本性的控制,这是最难的一件事,也是风险所在。
“在收购市场上,如果接班人采取一种更接近巴菲特而非竞争对手的方式,大概率会更有优势。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做,更大的挑战可能是抗拒想要超越巴菲特的诱惑。”如果接任者没有那么强的野心,非要做得比巴菲特更好的话,那么他成功的概率可能会高一点。但如果他非要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去超越巴菲特,那就有可能会犯下一些奇怪的错误。
巴菲特和他的老搭档查理·芒格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印象,除了会赚钱,就是幽默、热爱工作。他说自己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一直工作到90多岁还乐此不疲,保持大脑的清醒和理智。我觉得人生活到这种状态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羡慕的。
巴菲特有时候说话特别有意思,话里有他独特的狡黠和精明。他说,如果你打牌的时候不知道谁是菜鸟,那你就是那个菜鸟。英文里有一句话讲:如果你不在桌上,你就在菜单里。如果你不是参与这个交易的人,你就是被交易的人。所以这个市场是非常残酷的。但是,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之下依然可以有温情,依然可以有操守,依然可以坚守道德底线。
我们用这本书来纪念查理·芒格,也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伯克希尔-哈撒韦,它不仅仅是一个炒股票的公司,它是一家实体公司,80%的资产来自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大家,我们下本书再见,谢谢。
来自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