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次浏览

《童年的秘密》-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30分钟 ,想教育出小天使,父母不得不了解孩子童年的秘密。

以前总有书友问我们说,为什么樊登读书讲的都是些新书,有很多非常经典的书,很少见我们解读。那今天我们就讲一本一百年前的书,这本书叫作《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蒙台梭利女士。

蒙台梭利是一百年前的人。蒙台梭利在罗马建立了一个儿童之家。这个儿童之家是专门收养一些孤儿,穷人家的小孩没法上学,她就把这些贫民窟的孩子们都聚集在一起,她来教他们。她和一些修女们一块来给这些孩子们上学,用她的教育理念来影响这些孩子。

结果过了几十年以后,人们发现这个儿童之家所培养出来的孩子们,在社会上都非常的成功而且生活的很幸福。人人都彬彬有礼,每个人都有特别好的性格,跟别人的沟通也非常完美,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承担很多的责任。

大家说蒙台梭利怎么会做的这个学校会这么成功呢?后来就逐渐地开始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童年的秘密》是她所写的众多书籍当中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本,就是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区别,让我们知道成人和孩子会产生大量的冲突。

在今天,我们来读这本书,一点都不会觉得过时。我会觉得蒙台梭利所说的一百年前欧洲的这些家长们对待孩子们的方法,和我们今天中国的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得到矫正的。否则的话,孩子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

蒙台梭利是影响了全世界教育的一个人。在1949年,1950年和1951年,她三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她是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现在光是在美国就有两千多所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学校,在中国也有很多蒙氏教育的幼儿园在不断地蓬勃发展。

但是我觉得我们对于真正的蒙台梭利到底是什么了解的还太少,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进入这本书,知道《童年的秘密》。在这里面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本能,什么是孩子的本能呢?这里边举了一个例子,说所有的新生命它都有一个预定的心理机能。就像蜜蜂一样,蜜蜂一出生,它就知道自己该怎么样去成长。而我们的小孩子,虽然没有蜜蜂自己存活的能力那么强,但是我们孩子也有一个自己去成长的生存本能,他在通过他的方法在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这个世界。

而我们家长所做的事,恰恰是阻碍他自己去探索。你比如说很多小孩一出来,家里人会给他裹上一个蜡烛包,裹得紧紧的。中国特别常见,在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也是这样,就是觉得为了把孩子保暖或者是怎么样,裹得紧紧的。你想想看,一个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面,他是多少舒服的一个状态,他是可以动的,他是温暖的、舒适的,可以动手动脚的。

可是他出来了以后,立刻裹得紧紧的、硬硬的,僵在那儿。很多人说孩子没有感觉,认为孩子不会有反抗,但实际上当你把他僵硬地裹在那的时候,其实他的学习已经被你阻断了。还有人会把孩子抱起来,一会儿抱倒,一会儿抱起来,放在肩膀上等等。蒙台梭利就讲说,如果是个大人在照顾他的时候,你把他整天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你觉得会怎么样。

所以我们经常会忽略孩子的成长本能,我们忽略他们自己也有探索世界的能力,他们有他们学习的可能性。有一个数字说一个孩子在3岁以前所学到的信息量,这是蒙氏教育的一个理念,3岁以前所学到的信息量是今后人生的总合,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我们会觉得3岁还没有上学,怎么会学那么多?但是3岁以前,这个孩子学会了说话,这个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这个孩子学会了看人际关系,学会了分辨秩序,学会了颜色等等,这个信息量是巨大的。

就包括说一个小孩能让自己的手指协调起来,你们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吗?他最后能准确地抓到东西,准确地塞到嘴里面。所以作为一个大人,你的学习能力跟孩子比起来相差太远了,我们用我们的速度去教这个孩子成长,远远不如他自己去探索要来得快得多。

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成长的本能。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的成长本能来培养他,这个孩子就能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人”,我在这个正常人上面加个引号。蒙台梭利所认为的“正常的孩子”是怎么样的?这些孩子有是非判断能力、正直、快乐、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压力也能够探索这个世界,并且觉得工作是愉快的,不会对任何东西随便地成瘾,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但是今天咱们看一下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我们都算不上蒙台梭利所说的“正常的孩子”。我们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我们每天患得患失,挣钱的时候就想休息,休息的时候就想挣钱,我们经常会处在内疚感和自负之间不断地徘徊。我们的心理为什么会变得这么不正常,没有向我们天性所预设的那个方向去发展呢?就是因为我们很多的成年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心理特征。

那么在蒙氏教育的体系里面,认为孩子的心理特征在童年的时候,大概也就是在6岁以前这个阶段。孩子主要有四个特别重要的特征,第一个就是敏感期,什么叫作敏感期?比如说蝴蝶在刚刚诞生出来,那个小幼虫的时候,这个幼虫是怎么判断哪个地方有树叶可以吃的呢?它是通过对于光线的敏感来判断。所以你不用教它,它会朝着有光的地方爬,去吃这个叶子。

这个虫子大了,它能够找到叶子的时候,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蒙台梭利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呢?孩子在他那么小的时候,他在嗷嗷待哺的时候,他在伸手乱抓的时候或者在去乱摸索的时候,他是有他的敏感特性。他用这种方式在学习这个世界,而这个过程你会认为很无趣,这个孩子怎么老重复做那么一件很奇怪的事?不对,他在用他的敏感性在体会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

他在学习,甚至他什么都要用嘴尝一下,你试过吗?小孩逮到什么都要拿嘴去试一下,那就是他在探索这个世界,他要感知他没有见过的东西,这就是那个敏感性。这个敏感性在过了这一段以后就没有了,所以孩子到了8岁,你还能看到他拿嘴到处去吃吗?不会了。这时间都过去了,他不会再用这个方法去探索这个世界了。

但是如果你阻止他,那么这个敏感期一过,他的学习能力就会下降。第二个,孩子会特别重视外部的秩序。我就记得嘟嘟小时候就很重视外部秩序,他放任何东西,他会按照原来既定他看到的那个样子把它摆好。连家里来了很多人的拖鞋,他都要按照他的方式把它摆整齐,小孩子特别注意外部的秩序。

这里面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女孩莫名其妙地哭,家里人说怎么哭,哭什么呢?后来发现这个小女孩老盯着桌上的伞,因为有一个客人来了,他们把一把黄色的伞放在了桌上。那个位置,那个小女孩觉得不对,不对就一直哭。后来他们把伞拿开,放到了别的地方。那个桌子恢复了原来的秩序,这孩子就不哭了,所以小孩子天生对于秩序是有着敏感性。

第三个是叫内部定向,小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也会有一个秩序感,他会要求自己的身体也要符合一定的规律,这个过程当中他就在摸索协调。你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有一个保姆给他洗澡,他每天都很开心,每天洗澡都没有问题。结果有一天换了一个保姆,换了一个保姆给他洗澡,他就一个劲地哭,那个保姆说我做错什么了,我哪不对,这有什么问题呢?用我们中国人的解释就是属相相冲了,其实不是。后来人们在仔细地观察了以后,发现这个保姆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用的是左手托着孩子的脑袋,用右手洗。而另外一个保姆洗的时候,是用右手托着脑袋,用左手洗。

这个保姆换了一个姿势,这个姿势让这个孩子觉得身体不舒服。他跟昨天的感觉不一样了,所以他会哭,所以孩子也会很重视自己身体内的协调性和秩序感。

最后一个就是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通过自己来完成的。举一个很神奇的例子,这个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和叔叔同时出现在自己的家里面,这个孩子就吓住了,惊呆了,瞪大眼睛看着他的叔叔跟爸爸,为什么呢?这两个人几乎一样,就很像的两个人迎面走过来,这孩子就惊恐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家里人发现了以后,就把叔叔跟爸爸挪到两边,一个站在这边,一个站在这边。那孩子还在适应,一会儿看看叔叔,很惊恐地看看爸爸,再看看叔叔。等他后来发现看了叔叔这边有,挪过来这边还有一个的时候,他就笑了。

他慢慢地开始认识到说原来这是两个人,所以孩子在学习一个东西的时候所表现出去的那个探索的时间,我们大人要有耐心。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告诉他说,这个是叔叔,这个是爸爸,记住了吗?没必要,他自己看着就学会了,他自己会慢慢地发现,然后他露出了那个微笑。

当他露出那个会心的微笑那一刻,他才是真的把这个东西掌握学会了。所以要理解到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我们就能够看到说大人怎么样阻止孩子的发展,大人阻止孩子的发展有很多种方法。

这里边讲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我现在讲出来,大家看看跟我们身边的事是不是一样?比如说,不要动、不要碰那个东西,那个是爸爸的东西。不要跑,老实点,别喊。你看,我们会要求孩子不要干这个,不要干那个,孩子自己拿着梳子觉得很好玩,想梳头,你会觉得孩子头发梳得乱七八糟。父母就拿过来,说我来帮你梳,实际上孩子在模仿梳头的过程当中,他在体会着秩序感,他在体会着自己身体的协调性,他在感知这个社会。

父母会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所以这孩子摸索着穿衣服的时候,他的节奏跟我们是不一样的。这里边举的例子就是蒙台梭利说,如果你跟一个残障人士一块在街上走路,你会不会走得好远,把他甩在后边。如果你有点礼貌的话,你肯定会跟着残障人士的节奏慢慢走。因为他的节奏就是这个样子,你非得打破这个节奏,你说你就得跟我走得一样快,那怎么可能呢? 孩子在正在学习的时候,他在不断探索这个扣子是怎么扣进去的时候,他真的很慢,而且可能会扣错。但这正是他学习的最重要的时机,而我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为了省时间,为了让孩子能够跟得上我们的节奏,我们的办法就是我来,替他把衣服都穿好。所以孩子慢慢地就放弃了,他可能就不学这个东西,因为他觉得这个我可能学不了。所以当我们不断地去打破孩子节奏的时候,你比如说这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一个小孩拿着一个墨水瓶,墨水瓶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搞不好就会撒出很多墨水来。

那个孩子就把盖子打开,拧上,再打开,再拧上。就一遍一遍地打开,拧上,打开,拧上。这家长就担心得要命,你洒了怎么办?所以家长说不要玩这个,这个不好玩,拿过来,就把它抢过去。实际上孩子就是在不断地打开和拧上的过程当中,去感知什么是圆或者什么是螺纹,这些东西是怎么配合在一块的,真好玩。他对这个世界在产生着探索,而我们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阻止孩子做这样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说,成人阻碍儿童发展的很多方法。

这些方法在今天听来,跟我们现在的家长有什么区别呢?尤其是跟我们中国的方法几乎是一模一样,我们依然在用这个方法阻碍孩子的成长。那么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当中,她认为教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第一,她说首先应该端正的是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为什么呢?儿童不能够保护他们自己,他们相信别人告诉他们的任何事情,我们在他们身上好像找到了发泄自己情绪的机会。但儿童不仅很快就忘记了我们的罪恶,而且对我们所指责他们的一切感到内疚,你没觉得孩子们很善良吗? 那天,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他就告诉我说,他们一个老师,还是一个北京非常有名的学校的老师,这个老师给班上的小朋友起外号。班上的小朋友表现不好,这个老师就给他起外号,还让全班的同学都叫那个小朋友的外号。

那个小朋友很羞愧,你猜结果怎么样?没有一个孩子觉得老师做得不对,因为孩子没有判断,孩子就觉得老师一定是对的。孩子就一块去指责那个可怜的小男生,回家还跟爸爸说那个家伙就是不行,连老师都说他。老师要珍惜手上的权力,孩子不会轻易地反抗我们,孩子会觉得,尤其是小孩子,会觉得老师说的这些东西都是对的,他甚至会为你批评他的事感觉到内疚。

因此,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而且还应该是一个能够消除自己内心障碍的人。消除自己内心的障碍有两种办法,一个是通过自己与这些坏脾气做斗争,并且努力地克服它,就是孔夫子讲的“克己复礼为仁”。这跟蒙台梭利说的是一样的,你要能够克制自己的坏脾气。第二,是通过社会环境的正确观念来抑制我们的坏脾气。作为老师,你自己要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我特别希望大家把今天讲的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老师们听一听。

因为有很多老师都研究过蒙台梭利,我们应该不断地强调和重复。作为老师来讲,首先你要改变自己对儿童的态度,你要知道儿童有他自己学习的节奏,儿童有他探索这个世界的方法。第二个,要消除自己内心的障碍。因为你的这个障碍,你的坏脾气反应在孩子身上,就会形成孩子下一个错误的人格,他也会增加这方面的障碍。第三个,时刻地反省自己。教育要求教师在精神上做好准备,教师必须时刻地反省自己。摒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并且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去教育儿童,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儿童。

做教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蒙台梭利选择了这个方向,她就觉得非常幸福。你看她在接受电台采访的时候,那时候没有电视台,都是电台。她把一个孩子抱在胸前,一块接受电台的采访,那个样子,那个眼神,她真的对孩子充满了爱。所以当一个老师真的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的时候,你才能够用爱心对待这个孩子。而不是为了图省事,为了能够有秩序,让大家都坐在一起静悄悄,手背后,举手要发言,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用这个方法,你会让孩子完全不敢去探索这个世界,这是在蒙氏教育当中所认为的教师的任务。

那么他们在儿童之家里面做了这么多的教育之后,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发现。第一个发现就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讲,重复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你比如说一个小女孩玩一个圆柱体,她把很多的小圆片就这样一个个地丢到圆柱体里面去,丢进去以后,她再把它一拉,圆柱体都掉出来,掉出来以后,你会觉得玩完了吗?没有,她又玩一遍,玩了几十遍。

蒙台梭利说,当她几十遍彻底地把这个东西玩过,玩透、玩熟了以后,这个女孩子的眼中闪烁出兴奋、愉快和智慧的光芒,在她真的把这个事彻底搞明白。因为作为大人,你会觉得说那有什么搞不明白的?那玩意儿很简单,不就是放进去一提,就漏出来了吗?她在研究这个东西漏出来的规律,她在研究这个东西为什么不会倒,她在研究这里面能够放多少个等等。

不知道她在探索一些什么,但是当她露出会心一笑的那一刻,这个孩子真的从这个游戏当中学到了东西,所以要允许他们不断地重复。我记得嘟嘟在小的时候他喜欢看的动画片,我们大人会觉得喜欢看一个片子,看一遍,再喜欢,看两遍,了不起了。但是孩子喜欢看一个动画片看一个环节,他会看几十遍,好多动画片看几十遍都没关系。而且他每次看到那个地方的时候,该紧张还是紧张,该兴奋还是兴奋,所以孩子不怕重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你不要觉得孩子重复地玩一件事情很无聊,或者你去打断他,走,我们去玩别的,这个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形成产生障碍。你让他重复地玩,没关系。第二个要自由选择,给孩子很多可以选择的空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第三个就是孩子很喜欢秩序感。因此不要把游乐的地方搞得乱糟糟的,放很多的玩具眼花缭乱的进去。我们有很多的早教中心、幼儿园,我们都希望营造出一种物质好丰富的感觉,全部都是玩具。

当玩具过多以后,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这个孩子就没法非常安静、认真地去探索一些事情,我现在就在反思我们家给孩子的玩具真的是有点多了,但这不光是我们家,可能你们家也一样。家里好不容易有个小孩,所有人都给家里送玩具,动不动就送玩具,所以每个家里面都有一堆的玩具。蒙台梭利说如果玩具给孩子太多的的话,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度。孩子就很容易走神,他就不会去认真地把一个东西玩很多遍。

而我们很多家长经常还破坏孩子把一个事玩很多遍,在孩子重复做很多事的时候,家长会说,快来吃饭,别玩了,赶紧过来。我们用我们的节奏打破了孩子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学习过程。

第四个就是尊严感,你别看那么小的小孩,三四岁、四五岁的小孩尊严感很重要。你没发现我们大人喜欢跟小孩开玩笑吗?我们经常用欺负他的方法,侮辱他的方法甚至是调笑他的方法,吓唬他的方法跟他开玩笑,孩子是真的会认真的。

蒙台梭利曾经有一次专门教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擤鼻涕,为什么呢?这些孩子们觉得他们在擤鼻涕的时候,总是会被孩子呵斥说不礼貌,去一边,声音太大了等等。而这些孩子们不会擤鼻涕,他们老觉得一到擤鼻涕就很紧张。所以蒙台梭利这个老太太坐在中间,教一群小孩说,咱们来学怎么擤鼻涕。学到最后,所有的小孩竟然都鼓掌,就高兴,哇,这样叫,孩子们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因为老师很尊重他们,老师知道他们的需求,老师知道这样做会给他们带来尊重感。所以我们跟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成年人来对待。他有他的人格,我们要尊重他的人格,我们不能够随便否定他所有的感情。

你没发现我们特别容易否定孩子的感情吗?孩子说,我饿了。妈妈会说,你怎么会饿,你刚刚吃过饭,怎么一天到晚就知道吃。你看,我们一张口说的话就是不客气的话,那孩子觉得说自己饿是一个特别没面子的事。所以家长习惯了,在孩子出现任何情况时候的,第一反应就是调笑,好一点的是调笑,然后打击、否定甚至是呵斥,孩子没有尊严。所以蒙氏教育也好,还是我们讲的萨提亚也好,所有的这些教育方法的核心,包括孔子教育理念的核心都一样,就是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怎么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呢?就是你要首先学会尊重他,你让他知道他的尊严很重要,他是能够掌控自己尊严的人,所以尊严感也是孩子非常注意的一个事物。

第五个就是关于书写和阅读的这件事,蒙台梭利不建议一开始就使劲地教孩子读书。她说一个孩子如果你过早地就教他认字读书,他必须要跟着你把这个书读完的话,这个孩子会很早的就对读书这件事丧失了兴趣。因为你过早地让他做一些会让他带来挫败感的事情,因为他读不了,读不进去,所以不用,甚至连刻意地教他写字这件事都不需要。而要把写字、拼音这个事变成一个游戏,他们就把ABCD那些字母刻成一个大纸板,让孩子可以摸,那个地方有凹槽,摸出这些字来。

这些孩子们就会举着这些板子们在学校里边走路,然后拿着别的字母走路。当他们发现这些字母能够拼成一些字的时候,老师站在旁观说我认出这个字了。孩子好高兴,因为孩子觉得我会写字了,他们就会经常性地用写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曾经有一次墨西哥大地震的时候,在地震,当时很悲哀的一件事情。有一个孩子就上了黑板,刚刚学会写字的一个小孩,然后他就写,我很难过。还没写完,后边说,因为我是一个孩子。大家说这是什么意思?后边又写,如果我是一个大人,最后一句是,我就能够帮上忙。

你看,多棒。一个刚刚学会表达,刚刚学会写字的孩子,会走到黑板上去写下来这么一串话。这个时候,这个孩子才会对学习有着充分的热情。然后循序渐进地,他可以看画画的书,他可以看带字的书,这个过程当中不要揠苗助长。你把蒙氏教育所有的理念合在一起,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不要揠苗助长这么一个概念。但是我们中国人恰恰特别喜欢揠苗助长,我们特别喜欢过早地教他很多的东西。

我记得嘟嘟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跟全家人说过这样的话。我说不要教他认字,就让他自己随便,他要问你就告诉他,他要是不问,你就不要强迫他认什么字。结果他很快就认识了很多字,因为没有人强迫他,没有人把这个东西当做任务和要求灌输给他的时候,他反倒觉得探索这个世界很愉快。

所以他在上小学之前应该认识两千多个字了,但是我们真的从来没有认真地教过他这个字怎么写,你会不会写?没有。他自己喜欢,孩子跟孩子不一样。对于任何一个孩子,一定要尊重他的天性,让他从自己力所能及能够学到的东西开始,让他获得尊严感,让他获得成就感,不要让他总是面对挫折。这时候这个孩子就会更加容易热爱学习这件事,他会探索这个。

还有关于身体的发展,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里面发现,他们从来没有去做任何事去改善孩子的身体状况,比如说跑步、锻炼、做俯卧撑,没有,他们从来没有做。但是孩子们的健康状况都很好,为什么?孩子玩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你让孩子能够玩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锻炼。你放心,孩子的运动量肯定比我们大人大,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健康的心理因素。让这个孩子心情愉快,孩子的心情愉快,没有压抑,他的身体会好很多。

而反过来,很多疾病是怎么来的呢?有些孩子经常被父母训斥,压力很大,他会导致发烧,他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大量的这些身体疾病的出现,是来自于心理上所受到的摧残。所以在蒙氏教育里面,体现到这几点特征,重复练习、自由选择、秩序感、尊严感,还有书写和阅读方面不要着急以及身体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父母做好父母的工作,以及对我们的老师们做好老师的工作,都会有很多的启发和建议。

那么最后我要谈到儿童的正常化,我们前面不是讲过了吗,什么叫正常?那种特别完美的小孩其实才是一个正常的人,那么什么叫不正常?这里面我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大家千万不要套用到歧视上面去,没有。这个正常和不正常是理想化和不够理想之间的区别,有一个词叫“归一”。蒙台梭利为什么会用到“归一”这个词呢?有很多孩子已经偏离正常很远了,但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使他们回到正常的状态。

你比如说有一群墨西哥地震的孤儿,这些孩子都丧失了亲人,也没有家园,所以当他们进到儿童之家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不正常的,他们的反应是呆滞。让他们参加活动,他们也不想参加,因为刚刚受过创伤,所以他们不是在一个正常的范畴之内。

那么那些老师们怎么办呢?老师们带他们玩一些非常绅士化的游戏,教他们说你看贵族是怎么上菜的,大家应该怎么讲礼貌等等。

逐渐地让这些孩子从木讷、呆滞的那种震后的感觉当中慢慢地恢复过来,他们又开始重新开始欢笑,重新开始跟别的孩子玩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过程。还有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是什么呢?他们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富家子弟,有的有钱人家把孩子送过来说,听说你们的教育不错,送过来。他们发现这些富家弟子完全不在状态,对什么都无所谓,没意思,觉得这些都不好玩。

你看,这也是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因为一个孩子就突然对各种各样的东西丧失了兴趣,因为他的生活条件太优越,他在家里边有太多人愿意替他打理各种各样的事,所以产生了这样的状况,那怎么办呢?这些老师和家长们就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他们相信,说一个孩子能够回归正常化,绝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一个孩子能够回归正常化跟这个孩子自身的调节能力是有关系的。所以这些富人家的孩子在这待了几天以后,慢慢地也开始探索,也开始跟别人玩简单的玩具。开始专注于去发现他们想要发现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正常化的过程,也叫作归一的过程。

那么如果我们的大人用了很多错误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话,会给孩子造成哪些不正常的现象呢?这里边我们总结了一下,第一个不正常的状态叫作“神游”,什么叫作神游?就是这个孩子不像别的孩子那么专注,他做任何事都没有投入,注意力不会集中,上课的时候就会看别的地方。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他不能够专注地学习。

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个数学老师,因为他跟我妈妈认识。他就跟我妈妈讲,他说樊登上课的时候,那个眼睛像个小老虎一样,就盯着那个老师。我基本上放了学就不怎么复习,只是做作业,但是我上课的时候,是特别认真地盯着老师看,所以我数学学得特别好,那时候成绩总是一百分。嘟嘟现在学习也是,我就问他,我说你是怎么把这个成绩考上来的,考这么高?他说我就一个办法,我说你什么办法?他说我上课的时候我就盯着老师看,我就认真地听他讲,所以我下课才能使劲地玩。你看,这个孩子他有专注度,而有很多小孩天生涣散。

我曾经听一个书友讲说他的女儿上课,老师说从来不认真听讲,永远不听,所以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后来我们就问他们家是怎么回事,一了解,马上就发现了,她爸爸妈妈老吵架,爸爸妈妈总是吵架,你说这个孩子怎么可能不涣散。所以当这个家庭里面充满着暴力的情绪的时候,有很多的争执让孩子觉得恐惧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是没法集中的。

还有一个造成神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给孩子太多的玩具。当你给孩子过多的玩具的时候,孩子就会注意力涣散的特别快,他很快就从这个玩具跳到那个玩具,再从那个玩具跳到那个玩具。所以一段时间之内,给孩子一个特别热爱的玩具,这是对的,而不要让他同时拥有特别多的玩具。

第二个就是障碍,障碍就是来自于过度培养。比如说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教孩子写字,在很小的时候就教他英语,很小的时候就教他数学。等到孩子上了一年级以后,他就会发现这些东西我都会,慢慢地他就不屑于干这个事,逐渐地到最后养成的结果,听到数学我就烦,然后数学就变得越来越差。

所以有很多过早地给孩子进行这些教育的家庭,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的成绩变得越来越糟糕了。因为你给他造成了学习的障碍,你没有让他按照他的节奏去探索这个世界,而是你给他过多的管束,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或者是傲慢心理,他不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学的。所以产生了这些障碍以后,想要扭转这个孩子对于探索和学习的感觉和乐趣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第三个心理疾病就是依附。有人也跟我讲过,他的孩子永远粘着爸妈或者是永远粘着妈妈,他放弃自己活动。你让他自己玩,不玩,我不玩,他自己不玩,他永远只跟父母在一起。其实一个孩子是很喜欢自己玩的,孩子自己玩会玩得很开心的。我们在家里面,虽然我们也陪孩子玩,但是孩子经常一个人在那玩半天,他会拿着他的玩具想象,拿这个想象跟这个打。我小时候也经常会做这样的想象,这就是一个孩子自己玩的时候。

但是当一个孩子放弃了自己的活动,凡是都依赖成人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长大了会懒散。懒散是因为他不觉得自己有责任感,他认为这一切都应该跟父母有关,应该是父母给我的东西,就会懒散。所以成人时候的各种伤都是小时候造成的,那么依附也是一个特别糟糕的心理疾病。

还有一个就是权利欲。权利欲就是孩子命令大人,孩子总是通过大人来获得更多的东西,要求你给我买这个,要求你给我买那个。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以后,很多家长特别喜欢满足孩子的需要,我们总是满足孩子的需要,没有底线地满足。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发现指挥大人很容易,指挥大人来达成一些事比自己要干要容易的多,所以他就放弃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

他凡事就说你去帮我做这个,你去帮我做那个。这个大家要小心,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去解决一些问题,而不是什么事都让他通过大人来实现。

第五个就是自卑。自卑是来自于苛责,你没有发现说假如你们家的客人失手打翻了一个杯子,你会怎么解释呢?你会说,没关系没关系,不要紧,这个杯子反正也不贵,我上次旅游的时候买的。你看,你会觉得很轻松,但是当你的孩子打碎了一个杯子,你说,那是妈妈最喜欢的一个杯子,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当孩子观察到你跟他和对别人的态度不一样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自卑心理就逐渐产生了。而且我们往往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比对普通人要高,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比对自己的要求都要高,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很容易在长大以后形成自卑的特征。他不会有足够的自信,他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去做各种各样的事,因为他从小就是被不断地批评,不断地批评长大的。

还包括身体问题,身体出现疾病,心脏病、发烧、免疫能力下降等等,这些都跟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有关系的,这些都叫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有没有可能回归正常呢?是可以的。回归正常的方法,第一是要靠我们外部的努力,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要能够遵从孩子的节奏,要允许孩子不断地探索。给他创造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这么一个过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孩子自身他有调节的节奏,当你尊重了他这个节奏以后,孩子很快就会恢复到正常的状况。

所以什么时候听这本书都不会觉得晚,什么时候努力都可以,但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家长就是做不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最后我们要谈的,孩子跟父母的冲突问题。

孩子跟父母的冲突主要来自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叫作主导本能,第二个叫作工作本能,什么叫作主导本能?孩子想有他的话语权,孩子希望他来主导他的一生。但是我们的父母总把孩子视作我们的产品,我们的财产,我是你爹,所以我要管着你。当父母用这样的态度来进孩子沟通和控制的时候,你会发现双方在控制权上就产生了特别多的争执,这个叫主导本能的矛盾,会导致很多家长不会让孩子去按照他的节奏去成长。

另外一个产生最重要的矛盾的分歧点就是工作本能,这是什么意思呢?成年人经受了这么多的打击以后,成年人从小到大长的这么不容易,终于长到了可以养家糊口的时候,你会发现成年人把工作视作一种负担。就像你们各位在这录像的,你们会觉得今天录了一天了,真的好累。这时候你把工作视作一种负担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特别想让你的孩子天天工作吗?不会。你会觉得让他休息是最好的,所以你会想把最好的给到孩子。

你的办法就是,来,爸爸帮你做。来,这个让妈妈帮你做,这个让阿姨帮你做。你有很多种方法让孩子过得舒服,因为你根本不觉得工作本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孩子的工作本能是什么呢?孩子是通过工作这件事情来认识世界的,就比如说他扣扣子这件事情,他自己背书包上学这件事,他自己在家里面做一些活,要去洗碗或者要去帮着妈妈布置餐台等等。这些事情是孩子在探索和学习、完善自己的过程,所以你没发现我们的孩子在小时候,有时候帮大人干一些事,他会觉得特别愉快吗? 有很多分会经常让我拿手机拍一段录像发给他们,他们在现场会放。那录像都是谁拍的?知道吗,全是嘟嘟拍的。我们家那么多大人,但是我不让他们帮忙,我就跟嘟嘟讲,嘟嘟,你来帮爸爸拍这个视频。他说,我行吗?我说,你当然可以,没问题,你拍照拍那么好,然后他就特别认真。你知道孩子拍这个视频有多认真,然后他手放在那说,爸爸,我觉得这个角度应该可以,我先拍个照片,你看看行不行?拍个照片,爸爸你觉得这个角度可以吗? 他很认真地在参与你的工作,如果你把这个东西当做是养家糊口,当做是,好,你给我拍这个视频,我送你10块钱。这立刻就用了成人的逻辑去破坏孩子的世界,孩子在参与这个劳动的过程当中,他会觉得很愉快,很好玩,在学习,在探索。而因为成人活得太累,因为成人整天把工作当作了养家糊口这么一件事。

所以我也想跟各位成人讲一句话,如果我们大家能够真的重新认识我们的工作,我们能够保持一个孩子的天性,认为工作本身就是不断完善自己人格,不断修炼、不断精进的过程。有没有想到我们讲过的稻盛和夫的《干法》那本书?稻盛和夫那样的人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能够把工作干得那么好。

而我们普通的成人因为小时候受过的伤,因为我们长大以后所吃过的苦,我们变成了一个讨厌工作的人,所以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参与更多的劳动和工作。我们总是希望说,你快点,我帮你做。就使得孩子没法通过工作来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了解到这两个冲突,了解到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的冲突之后,你就知道你该做一些什么。

你应该尊重孩子学习的规律,你应该让他可以重复地做一些事情,你应该让他可以参与到很多家庭的工作当中去,去探索这个世界。对他保持足够的尊重,把他当做大人一样地对待,跟他对话,这时候你发现孩子是完全可以成长的非常阳光、健康、开朗的。真心地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够有一个特别像蒙台梭利说的,正常的孩子。当然,千万不要给我们冠一个帽子说我们在做歧视,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瑕疵。

这里边所说的不正常其实就是一个瑕疵,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瑕疵,这件事很正常。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方法,包括调动每一个老师和家长,让孩子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毕竟一百年前,人家就总结出了这么多好的规律。

最后念一小段这个书里的话跟大家共勉,她说,所有的父母都具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他们是唯一能够和必须拯救自己孩子的人,因为他们具有社会中组织起来的力量,并能够在共同生活的实践中采取行动。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托付给我们使命的意义,这个使命是他们超越社会,并使他们能够支配所有的物质环境,因为他们的手中确实掌握着人类的未来。各位,你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掌握着人类的未来,希望大家珍惜自己手中的这个权力,把孩子培养好,谢谢大家!

来自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