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 次浏览

《大汗之国》–樊登讲书

读完本文约需20分钟

我们今天要讲一本历史书,大家知道在樊登读书里边历史书特别少,因为我小时候历史成绩其实就挺差的。但是我喜欢读历史书,我觉得历史书特别有意思。这本书叫作《大汗之国》,它的作者叫史景迁,史景迁听起来是个中国人的名字,但其实他是一个美国人,就叫汉学家,就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

史景迁写了一系列很棒的作品,我特别喜欢看他写的书。这个《大汗之国》其实不算是一本史书,它是一个描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这么一本集子。他搜集了时间跨度为700年的所有来过中国的这些古代的外国人,他们对于中国是怎么认识的?他们是怎么描述中国的?所以这就能给我们梳理出来一个脉络,就是中国在外国人的眼中究竟是怎样演变过来的,所以读起来特别好玩。

为什么叫《大汗之国》呢?对于中国人来讲,大汗那不就是蒙古嘛。但是为什么要把我们叫作大汗之国?应该叫盛唐,或者叫大宋都可以。因为欧洲人第一次接触中国最重要的一本书,最广泛流传的就是马可·波罗写的《寰宇记》,也就是《马可·波罗游记》。在马可·波罗写的这个游记里边,那时候是忽必烈汗统治,他是为忽必烈汗打工的。所以在欧洲人的第一概念当中,就认为中国是可汗统治的,所以叫大汗之国。

所以首先史景迁在他的文章里边就说,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吸引到全世界的注意力,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保持这种吸引力。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中国自古就特别神秘,因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度,一直被西方人重视。西方人远眺着中国,但是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又看不清楚。

那么我们先从这个马可·波罗开始,马可·波罗这本书是他1298年在监狱里边口述出来的。因为马可·波罗跟别人产生了一些债务的纠纷,所以被抓到监狱里了。在监狱里他跟一个人就讲,他说我去过中国,就讲他在中国的种种见闻。他帮着忽必烈打仗,还攻破过襄阳,讲了好多这样的故事。那个人就很用心,给他都记下来了,后来就变成了《马可·波罗游记》。

但是事实上这本书是存在疑问的,就连有没有这本书都是特别奇怪的一件事。比如说这本书有80多个版本,就是80多个手写的这种手稿,但是最初的那个手稿永远找不到,没有人知道哪一个是最初的手稿,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它这个书里边记载了襄阳城,他帮着忽必烈打襄阳城,然后破城。襄阳城破在历史上记载是1273年。1273年就是郭靖和黄蓉死的那一年,当然这岔开了,总之襄阳城破的时候是1273年。

根据马可·波罗的叙述,他到中国的时间是1275年到1292年,他在1274年以前是不可能到中国的,因为那段时间他在国外待着,所以他怎么会去帮忽必烈攻破襄阳城呢?

还有一个就是在整个的马可·波罗的人生当中,他不认识任何中国人,没有任何一段他和中国人交往的记录。你看他书中没有描写任何和中国人交往的记录,他几乎不认识中国人。整个这本书里边没有出现过茶叶,没有出现过书法,中国人写字有关的毛笔、书法没有,没有出现过女人缠足。

因为所有西方人到了中国以后的第一反应,就会看到小脚,这特别怪,这个是西方人一定会描写的。但是《马可·波罗游记》里边没有,也没有出现长城。所以所有到了中国的人都应该最关注的这些事,马可·波罗都没有写过,而且没有中国人出现。所以很多人认为马可·波罗的传记既荒谬又详实。

他那个细节写得特别细,比如说他写了烧煤的细节。中国人喜欢烧煤,所以冬天满城都飘着那个煤烟。他对北京青楼地区做了深入的描写,就是有很大的青楼这样的地方,但是其他那些一般人会关注的点都没有。所以作者怀疑马可·波罗的游记几乎是一个编出来的东西。但这是第一个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的一个记载——《马可·波罗的游记》。

比他更早的应该是叫鲁布鲁乞。鲁布鲁乞是一个圣方济修会的一个修士。他当年受路易九世的派遣到中国,干吗呢?他想联合当时中国的蒙哥可汗。蒙哥可汗好像在《射雕英雄传》里边也有,就是比忽必烈更早的那个可汗。联系这个蒙哥可汗干吗呢?说咱们一块儿联合对付伊斯兰教、基督教,联合中国人对付伊斯兰教,想谈这样的一个合作。

在他的记载当中,鲁布鲁乞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呢?说中国人手太巧了,手特别巧。就是各种各样的草、竹子什么的,到他们手里边就会变成一个工具。手巧,这是一个印象。

第二个就是他们的鼻音特别重。中国人说话鼻音特别重。所以就让我们怀疑,像蒙古、内蒙或者是陕北那边的人的发音,其实更接近于古中国人的发音,就是全是鼻音很重那种。所以鼻音重是中国人的一个特征。

还有就是草药,他认为中国人的草药非常神奇,有各种各样的草药对症各种各样的病。但是他那时候就提出来说,中国人治病从来不讲究采集尿样或者采集血样。这个在西方是要做的一件事,但是中国的医生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考虑过说尿跟这病有什么关系,就是吃药,就是各种草药。

还有就是中国人子承父业,孩子生下来要干什么早就定好了,因为他们的爸爸在干什么,他们就会干什么。这是他对中国的一个大体的印象。

之后欧洲和中国的交流就断掉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欧洲发生了黑死病,欧洲的黑死病死了好多人,所以哪有功夫往外跑。然后中国这边打仗,明朝在推翻元朝,所以打仗打得很厉害。就是张无忌明教他们那时候打得很凶,于是中国和欧洲的交流就基本上断掉了。一直到16世纪初,葡萄牙人才开始来到中国,就又再次建立了和中国的联系。

这时候1553年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就是葡萄牙的军官叫佩雷拉,你听这名字就是葡萄牙人,佩雷拉。他写了一段记录,这个特别有趣,为什么呢?因为佩雷拉在中国的时候,他们和一些中国当地的官员吵架,后来打起来了。后来皇帝很震怒,就把他们杀了一批,还把一些剩下的人关到了监狱里边。尽管这样,这个佩雷拉还是非常感谢中国的皇帝。因为当时其实他也可能被杀掉了,但是不知道什么细节的原因,他们就没有被杀,被关到了监狱里边。所以这个佩雷拉对中国的司法体系特别赞扬。

他认为中国的司法体系是一个特别完备的体系,为什么呢?每一个证人在出庭作证的时候都是当着所有人的面。那个广场上站着很多的人,每个人都能够听到他在说什么,所以你很难说谎,因为所有见证的人都在。还有一个就是因为中国的人特别敬畏自己的皇帝,所以每个人是不敢跟皇帝说谎的。所以他几乎可以保证每个人在法庭上说的话都是真话,他认为中国人很诚实,不敢在法庭上说假话。

这里边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他说中国所有的城市里边都有人收集粪便,就是人的粪便和动物的粪便都有人收集。所以他认为这很奇妙,有人竟然干这个事。因为你们如果看过一个电影叫《香水》的话,就是讲法国的一个片子。你会知道巴黎原来是多么脏,巴黎满大街脏的程度简直没法整。巴黎人为什么发明香水?因为巴黎的那些人他们也没地方洗澡,所以身上特别臭,衣服又一层一层的,他们很容易就变得特别特别臭,所以他们就需要用香水不断地去喷,这是巴黎香水为什么流行的原因。

所以他们从欧洲过来发现中国很好,中国所有的粪便都有人收集,无论是人拉的粪便还是动物拉的粪便都有人收集,这是一个细节。

然后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这是在那时候就开始记载的。然后中国的人用鸬鹚抓鱼,这个欧洲人没见过。就是脖子上绑一根绳,把鸬鹚扔到河里边抓鱼。这是在1553年的时候,葡萄牙人对中国的一个描写,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国家那时候的样子。

到1582年,这时候来了一个有名的人,各位听说过这个人,叫利玛窦。利玛窦是一个传教士,意大利的传教士,他很有名,他最后死在北京了。他来到中国一直就没有走,就死在了北京。他认为中国皇帝看起来很厉害,皇帝看起来万人景仰,但实际上真正拥有权力的并不是皇帝,而是那个复杂的文官系统。这一点跟很多史学家的研究是一样的,就是那个复杂的文官系统使得皇帝有很多事根本做不了。皇帝想干一个事,等传达到底下的时候早就变样了,所以这个复杂的文官系统其实绑架了皇帝。

然后中国人饮酒很节制,他们可以喝酒,但是饮酒很节制。很少出现像欧洲人那样在街上烂醉如泥的状况,这是没有的。

利玛窦最大的贡献是他发明了“上帝”这个词,他把西方的God翻译成了“上帝”。后来他发现中国也有“上帝”,中国人也会讲“上帝”,中国人讲的“上帝”跟西方的“上帝”不是一个意思,怎么办?他就又补充发明了一个词叫“天主”。你看我们现在讲的天主教,“天主”、“上帝”这些词是利玛窦翻译过来的。他认为中国的科学是一个优势,中国存在特别多科学的状况,而且中国很有科学的素养和科学的能力。

到了1659年的时候,一个西班牙人叫作闵明我。闵明我好像也是一个传教士,他来到中国,这个人对中国是无比的崇拜。你看他的那个文字这样写,他说世界上最高贵的地方,宇宙的中心点,在所有阳光得以照射,万物得以存活之处,那是最荣耀的帝国。他对中国是非常崇拜的,他觉得中国是一个很棒的地方。但是在他的传记里边他会写有一个我认为很有趣的东西,他说中国人的复制能力是特别吓人的。

欧洲进口来的任何一个东西,中国人只要稍微学上几天就能够造得一模一样,然后再把它卖回欧洲去。他说中国人的这种能力简直是天生的,他们可以完美复制任何你的东西,所以他会担心中国的贸易将来会统治全球。这是闵明我在1659年的时候所做的记录。

后来到明朝的末期,来访的欧洲人基本上就非常少了。一直到清朝建立了以后,中国才允许欧洲人继续来觐见,允许欧洲到中国来访问。但是清朝人有一个习惯,你要觐见就得磕头三拜九叩,要磕的时间非常长,而且还要说大量自贬的话。这是从古代传下来的。比方说,小明来自远方的国度,我们一无所知,我们根本不知道大清的盛况,所以今天胆战心惊,匍匐前来,希望皇帝能够给我们一些什么什么。就必须得说这样的话,这对于那时候已经强大起来的欧洲来讲,这太别扭了,做不到。

这里边慢慢地就来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大家听说过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吗?叫马戈尔尼使团。马戈尔尼使团的到访应该是整个中国国运的改变的时间点,为什么呢?马戈尔尼这个人是伏尔泰的朋友,伏尔泰是伟大的启蒙学者。他是伏尔泰的朋友,他代表着英国,来到中国看望乾隆,给乾隆带来了特别多的礼物,而且这些礼物基本上都是跟科学有关的。比如说透镜、时钟、天文望远镜,各种各样的东西,他还送了一辆马车,基本上全是代表西方最先进的技术的这些东西,他都拿到这来送给乾隆。

乾隆看了一眼,淡淡地说我们不需要这些玩意,我们这什么没有呀,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没什么用。所以马戈尔尼很失望,说乾隆怎么竟然对于这些科技的东西一点感觉都没有呢?乾隆接见他们完全用怜悯的态度,乾隆说我们大国本来根本不需要跟你们做什么生意,跟你们做生意主要是同情你们,怕你们没饭吃,所以给你们做点生意。我们中国地儿特大,我们自己做生意就足够了。他就把人教训了一番,说以后这种东西不要送过来了。马戈尔尼非常生气,他竟然被乾隆赶走了。

见乾隆的过程非常不愉快,因为乾隆本身也瞧不起他们。所以中国国运的衰落实际上是从康熙、乾隆开始的。我们说叫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当中最重要的盛世是雍正所做出来的贡献,因为康熙这个人基本上把国库折腾得差不多了。康熙爱打仗,平定疆土,他也很伟大,但是他把钱花完了。他的那些皇子们一个个都特别有钱,就去搜刮。

所以到了雍正这儿,雍正说没钱了,再这样下去就完蛋了。所以什么火耗归公、摊丁入亩,雍正做了大量的工作,把自己累到吐血,命那么短。他把国库充盈起来,让乾隆做了一个富贵皇帝。乾隆是真的很有钱,他做皇帝的时候是中国最富有的时候,乾隆经常下江南。

你知道在中国古代,别说远了,就明朝。王阳明在给皇帝写信的时候,规劝皇帝在北京待着别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你只要离开北京一次,就得花特别多的钱,这个花钱太厉害了。而乾隆下江南的次数是破了纪录的。乾隆不光下江南,他要回沈阳。他不光回沈阳,他要去承德避暑山庄,所以他一天到晚到处跑。

后来有一次他的皇后不是跟着他在济南就死了嘛,他是为了皇后身体不好,所以带皇后出去散心,结果皇后在济南死掉了。死掉了以后,乾隆从此以后没有进过济南城,因为他特别伤心。怎么办呢?他把皇后的棺椁沿着大运河运回来了,回到北京之后,他竟然不允许工人把皇后的棺椁从船上搬下来,他要求把船拉到城里边去。大家就傻了,说这怎么拉,这有城墙,这拉不了。不行,皇帝说非拉不可,不拉我就杀人。

那没办法,拉吧。就在东直门或者是北京的城门底下,怎么办呢?用竹子和土搭了一道土坡,从底下一直搭到城楼门的上边,工人们拉着那一艘大船从城楼上面拉过去,然后拉进故宫。你想想看多可怕。所以乾隆是一个特别爱花钱的人,他花钱没数。所以他对马戈尔尼他们这种英国的什么科技根本不屑一顾,他说因为我已经最了不起了。

所以从此以后,英国人认为说要敲开中国,要跟中国做生意,唯一的办法是先让他们懂得尊重我们。那就打,打一仗就知道尊重我们了。

所以马戈尔尼回到英国之后,才跟英国人商量,说我们必须用大炮来打开中国的大门。这是对国际影响特别大的一次访问,就是马戈尔尼使团。

再往后就越来越多了,这个频率越来越高,因为交流变多了。在1719年有一个叫笛福的人,各位都听说过笛福这个人吗?他有一本小说叫《鲁滨逊漂流记》,这个《鲁滨逊漂流记》第一部咱们都看过,是很有意思的,鲁滨逊和星期五在那个岛上怎么生存。我还看过这小说,特别有意思。但是你知道笛福的第二部是写什么吗?《鲁滨逊漂流记》的第二部,整个的背景就发生在中国。这就是后来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他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但他用小说的方式,不要忘记了小说的传播力度有时候比报告更厉害。所以他这个小说里边就写,他们来到了中国。但这本书为什么在中国没有流传呢?是因为整个这本书里边充满着对中国的敌视,甚至用了很多粗俗、低劣的语言辱骂中国人。因为这个小说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对中国的这个展示,这个部分我们就不深加讨论了。

再后来启蒙时代的一些大的文豪和哲学家,他们是怎么看待中国的?比如说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的那个笛卡尔,笛卡尔说了解中国的关键是中文。只要掌握了中文这个关键,就能够了解中国,因为中文实在是太难了。

那天有个朋友问我说,“好不得意”,还有“好得意”,为啥是一个意思?你让老外怎么理解这事?那到底是得意还是不得意呢?但是“好不得意”和“好得意”是一个意思。所以笛卡尔可能学中文也学疯了,他认为说只要能够把中文的核心掌握了,了解中国这个大门就打开了。这是笛卡尔对中国的感觉。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人叫莱布尼兹。莱布尼兹说,了解中国的关键是《易经》。他认为《易经》是了解中国的关键,因为《易经》是二进制。莱布尼兹那时候就说了《易经》是二进制,所以《易经》的这个二进制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且中国人在科学方面一定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因此要从《易经》入手来了解中国,这是数学家莱布尼兹的想法。

伏尔泰也研究中国,伏尔泰不但研究中国,还写剧。伏尔泰写了一个很有名的剧,叫《赵氏孤儿》。他把《赵氏孤儿》写完以后,他说我这比中国人写的好。伏尔泰认为自己写的《赵氏孤儿》比中国人写的《赵氏孤儿》还要写得棒,他把它写成了一个剧作。

马克·吐温也写过中国。马克·吐温之前在写中国的时候都是讽刺,因为他就喜欢讽刺和挖苦,所以讽刺挖苦中国很多。但是直到有一次,1870年的时候,美国发生了排华运动,有几十个中国的华工被人无辜地打死了。从那以后马克·吐温笔下的中国人都是替中国人申冤的,他都在讲中国人的好,讽刺其他的人。所以马克·吐温对中国也是有感情的这么一个作家。

布莱希特,各位知道他是戏剧大师,“三大体系”中的布莱希特。布莱希特曾经以沈阳为背景做了一个革命剧。这个革命剧里边就讲,一群从莫斯科回来的革命者在沈阳发动暴动怎么怎么样。这个剧演了很长时间,欧洲公演了很长时间。结果后来导致很多日本人对这件事不满意,因为那个剧里边把日本人描写得比较丑陋,所以日本人借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这本书里边,史景迁写得也不是非常确切,但是你根据推测,可能会觉得这是跟“九一八”是有关的一些报复性的活动,戏剧有可能是从这儿来的。

因为史景迁是个史学家,他就讲所有的故事最重要的地方在于耳朵,而不在于嘴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故事是什么样子,其实更多地取决于听的人想听到些什么。所以西方人之所以会留下来这么多对中国的看法,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西方人选择了他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他们想象当中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他们就会收集到更多跟这个东西相似的事实。

包括我今天给大家讲这本《大汗之国》的时候,其实我也并没有把这里边所有的文献全部都讲出来,我所选择的东西也就是我的耳朵所听到的故事。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有时间,如果你们有兴趣了解古代的中国到底什么样,或者古代的中国对外国人怎么样,或者古代的中国跟外国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那好,把这本书翻来看一下,叫作《大汗之国》。

最后史景迁讲,他说中国这么一个伟大的国家,根本无须为迎合西方人的价值观而改变。中国只要做自己就好,你不用管西方人是怎么看你的。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记录下来,让大家知道变迁的历史。但是中国不需要改变,中国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存在、去发展就好了,这就是史景迁给我们中国人的建议。

对于我们来说,中国还是要不断地进步,我们中国老祖宗的东西里边有很多特别好的东西。你比如说我最近在看王阳明的东西,我觉得王阳明所倡导的克制私欲、致良知,这些想法其实是非常高级的修炼的方法。如果我们中国人真的能够认真地把祖宗的这些东西好好地学习和复兴,我们整个的国民素养会得到大幅的提高,甚至跟西方文明一点都不矛盾。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就是和而不同的文化,我们可以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完全和谐地相处在一起。

这是我第一次讲历史的书籍。我也不知道自己讲得怎么样,因为我不是历史方面的专家,这不像我讲领导力或者讲沟通那么轻车熟路。所以如果有什么反馈的话,希望大家能够尽快地给到我们,这样的话我可以去做调整。如果有更好的书,也希望大家向我们推荐。

来自 樊登读书

发表评论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