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次浏览

外星文明在哪里?零熵文明,超级文明内缩理论(老鸣观点)

1950年,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里,几位大牛科学家在食堂吃午饭。他们聊起了外星人、超光速、生命起源的种种问题。突然,被誉为原子能之父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如果银河系存在先进文明,他们在哪里?”

所有人都静默了。这些人都是大科学家,马上就跟上了费米的思路。这是一个思想实验。

我们假设银河系有一个可以进行星际探索的文明,他们能以十分之一的光速飞行。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到18万光年,也就是说横穿银河系最多需要180万年。假设这个文明开始向银河系殖民,他们先向银河系的四条旋臂各发射一艘飞船,然后以四艘飞船的目的地为中心,开始向全银河系探索。这样算起来,最多200万年的时间里,银河系所有的恒星系里应该都有这个文明的飞船。

200万年的时间,在整个宇宙的生命史中就是一瞬间。只要有一个银河系的文明比人类提前200万年到达星际旅行状态,他们早就该占领地球了。但是费米提出了惊天一问:“这些外星人在哪里呢?”

时间来到1963年,苏联普希诺射电天文台一项秘密工作正在进行。苏联人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寻找外星文明。很快,31岁的天文学家卡尔达肖夫就发现了一个神秘信号。信号来自飞马座方向。

这个被称为CTA-102的射电波,强度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并且在米波段有异常强的辐射。随着研究深入,卡尔达肖夫发现宇宙里还有很多这种信号源。这怎么可能呢?宇宙中怎么会有忽强忽弱、随着时间起伏的信号呢?

卡尔达肖夫认为,这些信号可能是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向其他文明传送的信息。CTA-102距离地球有82亿光年,这么远的距离都能把信号传过来,这是多么恐怖的力量啊!

卡尔达肖夫立刻着手对文明能够使用的能源量级进行计算。如果一个文明的科技能够利用它所在行星的所有能量,比如地球人能够利用地球的所有能量,这就称为I型文明。一个行星的全部能量大约为10^16W。

如果一个文明能够利用母星所围绕恒星的所有能量,比如地球人能够利用太阳的所有能量,就称为II型文明。恒星的能量大约为10^26W。

如果一个文明能够利用它所处星系的所有能量,比如地球人能够利用全银河系的能量,就称为III型文明。而一个星系的能量大约为10^36W。

这个分类非常有想象力,科学界立刻就采用了这个假说。这种量度文明层次的假说就称为卡尔达肖夫指数。

卡尔达肖夫观测的CTA-102到底是什么呢?它不是外星文明,而是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黑洞在吞噬周围的气体和尘埃物质,发出巨大的能量,产生的光比自身星系所有恒星发出的光芒都亮。天文学家给这种宇宙奇观起了个名字,称为类星体。

科学家估算,以现阶段人类的发展速度,不出100年,人类就能达到I型文明。接下来1000年内,人类就能达到II型文明。再用2000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III型文明。3000年后,人类就能完全利用银河系的能量。这是多么恐怖的力量!在那个时候,宇宙飞船的速度就不止十分之一光速了,应该无限地接近光速。这样看来,占领整个银河系的时间就会比费米那个时代设想的大大缩短。从现在起,不出二十万年,人类就能占领全部银河系。

如果银河系中有一个文明比地球早二十万年到达III型文明,他们就应该遍布银河系了。费米的疑问仍在继续:“那些外星人到底在哪里呢?”

时间来到1996年8月,美国经济学家罗宾·汉森在个人博客上写下一篇极具想象力的科学文章,称为《大过滤器》。汉森提出,目前在可观测宇宙中找不到任何地外文明,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智慧生命出现的几率很低。

汉森以地球为例,星际文明出现要经历9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步:有合适的恒星系统和宜居行星。大约46亿年前,一团分子云收缩,我们的太阳诞生。其后数千万年时间里,地球逐步聚积分化成核,形成一颗行星。

第二步:出现可自我复制的分子。约40-42亿年前,在地球上出现了RNA分子。RNA有遗传信息储存的功能,这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生命痕迹。

第三步:大约在38-41亿年前,简单的原核单细胞生命出现了,那就是细菌和古菌。细菌和古菌最初是厌氧生物,因为当时地球上没有氧气。大约在30-35亿年前,一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蓝细菌进化出来了。蓝细菌一点一点地释放出氧气,经过了绝对漫长的10亿年时光,蓝细菌终于改变了大气结构。这一阶段被称为“大氧化事件”。

“大氧化事件”是生命演化史的分水岭,这是一次能量革命。因为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是无氧发酵的18倍,细胞可以支持更复杂的结构和代谢。这就为进入第四步创造了条件。

第四步:复杂的真核单细胞生命出现了。稳定的氧气供应就像是能量代谢的“大电池”,可以使细胞的体积增大1000倍以上。大约在18-21亿年前,古菌祖先吞噬了细菌祖先,从而诞生了最早的真核单细胞生物。这一支后来分化出包括动物、真菌在内的生物。部分真核生物吞噬了蓝细菌,蓝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就演化成叶绿体。这一类真核生物最初以藻类的形式存在,后来一部分演化成了今天的植物。从原核细胞进化到真核细胞,又用了3至6亿年的时光。

第五步:有性生殖。大约在16-18亿年前,随着细胞代谢更旺盛,氧气的副作用越来越大。氧化增加了DNA损伤的风险,抗氧化成为大问题。这就促进了有性生殖的进化。有性生殖可以让不同的基因混合,受损基因就有机会被健康的基因替换。基因重组带来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提高了生物在复杂环境变化中的适应能力。

第六步:多细胞生命出现。过去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胞死了就等于生物整个个体灭亡了。大约12-1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进化出来了。即便部分细胞死亡,多细胞生物仍然能够存活。不同细胞可以执行不同任务,比如运动、摄食、繁殖、防御,整体生存能力大大提高。大约在6-8亿年前,大型复杂多细胞生物群落出现了,那就是埃迪卡拉生物群。

第七步:会使用工具的智慧生物出现。距今330万年前,南方古猿最先开始使用工具。他们是人属的直接或旁系祖先群。著名化石“露西”被认为是人属可能的祖先之一。最后,文明的承载者——人类出现了。

第八步:有星际殖民潜力的文明。大约在400年前,伽利略、牛顿时代,人类开始系统化理解天体力学、物理定律,现代科学革命产生了。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下一步就是最后一步:星际殖民。在不远的未来,人类将踏入深空,在其他星球上居住。以上就是汉森分类星际文明经历的九个阶段。汉森将这九步曲称为“大过滤器”。

为什么叫大过滤器?因为任何一步没有完成,都有可能把星际文明给过滤掉。大家回想一下第三步,大氧化事件。一个一个微小的蓝细菌释放出的氧气,用了大概10亿年的时间,将偌大的地球变成一个氧化的地球。从人类视角看,10亿年的时间几乎等于整个地球历史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漫长和艰难得令人震撼。

根据大过滤器理论,这可能就是外星人至今没有来到地球的原因。如果第八步之前就被过滤掉了,说明生命演化到现在这个阶段是一个奇迹。文明的出现是一个极低概率的事件。那么人类已经跨越了几乎所有关卡,我们可能是宇宙中极少能走到今天的文明。

但是还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情况,称为“后过滤器时代”。就是宇宙中有很多文明都走到了第八步,那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他们的信息呢?说明当文明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危险,比如核战争、失控的人工智能、气候环境崩溃等等。当智慧物种的思想认知无法与科技相匹配时,文明就会毁灭。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大概率人类文明在不远的未来也会毁灭。

大过滤器理论虽然是一个思想实验,但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在宇宙尺度上,一个文明发展到第八步的窗口期可能极短。人类当前的历史阶段也许只有几百年甚至几十年。一旦我们走错了路,就可能永远消失。如果智能文明在宇宙中凤毛麟角,那人类文明就太珍贵了。我们千万不要自我毁灭,一定要活下去,是为了让整个宇宙不至于永远沉寂。

前面说的这些理论,有很多朋友都听过了。下面就要进入今天这期节目最烧脑的部分。最后的部分是我自己的思考,是全互联网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概念。还是节目标题的那个问题:“外星文明到底在哪儿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宇宙有一个铁律,那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为熵增定律。熵是描述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会增加,而这个系统最终会因为没有任何可用的能量来做功,而进入死寂的状态。

生命是宇宙中的一个异数,生命的出现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看看我们的地球,大部分地区生机勃勃,完全是一幅有序的状态。当然这种有序来自太阳的能量。地球的局部有序是以更大的宇宙熵增为代价的。雪花结晶、大气中的闪电、海洋上的飓风,这些都是自发形成的有序状态。但是生命不一样。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稳定生长,蜜蜂建起精美的六边形蜂巢,人体细胞通过新陈代谢与自我修复维持生存。这是主动的有序。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薛定谔曾经说过:“生命以负熵为食。”说明生命本身就是熵减的。生命还有另外一大特点,就是它能够制造有序。人类发明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制造卫星上天,并且建筑了文明集大成的标志——城市。这些局部熵减现象并非自发形成的,是生命利用信息处理能力创造出来的。它们是生命负熵活动的延伸。可以说文明的目标,就是在局部创造熵减的过程。

假设有这样一个文明,他们已经完全实现了能量控制,能够利用和回收任何形式的能量,甚至可以从真空场中提取能量。他们就不再受限于行星资源或恒星寿命的限制。由于他们已经解决了所有生存和资源问题,他们不再有向外扩张、殖民新世界的动机。

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外星文明的缺席不是因为宇宙中没有其他生命,而是因为那些生命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存在?他们不需要与外界进行物理互动和交流。我称这样的文明为“零熵文明”。

让我们继续假设,如果一个超级文明在他们可以完全利用行星资源的时候,就到达了零熵文明,那么他们就用不着进一步去开发恒星的能量。目前我们已知的开发恒星能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戴森球。制造一个巨大的能量接受装置,把恒星包裹起来。然而我们向地球的四面八方观测,没有在宇宙中发现任何一个戴森球装置。这可能说明卡尔达肖夫的三型文明说是一个伪概念。进入到I型文明之后的下一个文明形态,不是II型文明,而是零熵文明。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不对啊,如果零熵文明存在,为什么我们也没有接收到零熵文明的信号呢?”这就要继续讨论熵的概念。除了热力之外,近些年还有一个越来越热门的概念,称为信息熵。

什么叫信息熵?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熵是衡量信息无序度的量。高熵=混乱、随机、无意义信息;而低熵=有结构、可编码、可预测的信息。有学者提出,宇宙演化不是简单的物质演化,而是信息从无序向有序筛选的过程。

刚才在介绍热力熵的时候讲到了,星系结构、生命、科技、文明,这些都是局部意义上的熵减。同样的道理,星系结构、生命、科技、文明,它们都是“有意义信息”的产物,也是信息熵的熵减。

假设一个文明在热力学上趋近零熵文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热力学熵最低,意味着系统结构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所有状态都保持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新的不确定性产生,因为一切都已知,信息熵趋近于0。原来一个热力学意义上的零熵文明,它在信息熵上同样为零。

零熵文明的存在意味着他们已经知晓了全部宇宙的秘密,宇宙从何而来,最终命运是什么。零熵文明不会与外界进行任何交流,只是默默地做一个宇宙的观察者。因为不再有信息流动,所以人类无法接收到零熵文明的信号。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超级文明会是一种扩张的文明,也许这个观点本身就是错的。真正的超级文明可能选择在有限空间内极限优化能量与信息循环,而不是无限外扩。

外星文明到底在哪儿呢?零熵文明是费米悖论的一个可能解。零熵文明真的存在吗?这当然只是一个思想实验。既然是思想实验,那我们不妨更加放飞思绪。

当一个文明抵达零熵的境界,他们的存在已经超越了能量与信息,甚至超越了物理法则的本身。在那里时间不再流逝,空间不再延展。零熵文明不需要旅行,因为它们已同时处在一切地方。它们不需要交流,因为它们已与万物合而为一。

也许我们仰望的星空并非虚无,而是被无形的智慧所充盈。只是我们用错了感官去聆听,用错了语言去提问。外星文明在哪儿呢?真正的答案可能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脚下的大地、呼吸的空气,乃至意识的最深处,等待我们用另一种存在方式去抵达。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说一说这里。别忘了关注老鸣的频道,我们下期节目再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