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次浏览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17)

千古风流人物 第一季:杜甫 三吏三别(17)

公元757年,大唐在战鼓轰鸣中度过了腥风血雨的一年。年底,官军将士终于暂时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城中幸存的百姓连续五天狂欢,庆祝新皇肃宗与太上皇玄宗重返帝都。为了奖励为光复做出贡献以及为国尽忠的官员们,朝廷慷慨地列出了长长的提拔名单,没有进入名单的官员则按例进阶。曾在战乱中投奔肃宗的杜甫,自然也在其中。

三吏三别

即便战争让大唐千疮百孔,就连京城官员的俸禄也不能按时发放,但再次春风荡漾的曲江还是给杜甫的心中增添了许多明媚。他在这里典当春衣,置换酒钱,眼中又看到了“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美景,甚至还生出了“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的雅兴。苦尽甘来,如果余生再无动荡,或许杜甫也能就此做个安贫乐道的杜拾遗,抑或是一位温柔悦目的大诗人。“这个时候安史之乱还没有被完全地平息,同时在新皇帝和老皇帝之间,一场宫廷的斗争也仍然在继续。在这个宦官李辅国的怂恿之下,唐肃宗把他的老爹唐玄宗给软禁到了太极深宫里边。与此同时,原来跟老皇帝走得比较近的一批大臣都受到了排挤和打击,房琯被贬邠(bīn)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刺史,跟房琯走得比较近的一批人也受到了排挤,包括严武,被贬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甚至大云寺的一个高僧赞公也被贬离京城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那么杜甫曾经为房琯案上过疏,这样一来也被认为是房琯一党,所以也受到了牵连”——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

公元758年6月,杜甫收到了调离长安的诏令。去年的四月,杜甫正是冒死从这里(金光门)逃出,怀着满腔热忱投奔肃宗。如今被无情地放逐,竟然还是从这里走出。他此行的目的地在华州(今陕西华阴县),职位是从七品下的司功参军,管理当地的礼仪庆典、医疗教育。那是七月的酷暑时节,华州夜里常有毒蝎出没,白天蚊蝇乱飞。许多公文积压在案,杜甫休息不好,饭也吃不下,于是写诗道: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杜甫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我们从诗里面可以看得到,他虽然说官不大,但是管理的事务很多。这些案牍之劳使他很疲惫。与此同时加上天气的闷热,生活条件的不好,是他自己心里面就非常地苦闷,‘欲发狂’,心里面向往着我能到山林里面去,甚至赤着脚踏到冰上,来过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所以这首诗其实它反映了当时杜甫的一种心境,他与他追求的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的那种理想是很遥远的”——程遂营(河南大学教授)这时两京收复不久,物价攀升,长安市面上的一斗米比开元年间涨了三百多倍。为了填补国家财政的亏空,筹集军费,唐肃宗开始下令铸造以一当十的乾元重宝。第二年3月,朝廷又铸造以一当五十的新币(重轮乾元重宝),三钱并行流通,很快便造成了大唐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市场混乱和通货膨胀。在华州考试进士的策问里,杜甫精心准备了许多针对现实状况的考题。在不把经济负担增加到百姓头上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能够增加政府收入供给官军?战争过后,市场上几乎买不到马匹的情况下,怎样提高驿战系统的效率?国家的复苏迫在眉睫,有没有对于金融改革和粮食储备等方面的问题的具体建议?这些考题完全不同于从前只考文学的试卷,我们可以想见,这位不按套路出题的考官,大概很难受到当地考生的拥戴。 “杜甫到华州的时候,其实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当时河北地区,敌我双方争夺很激烈,虽然说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的努力下收复了两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回纥曾经是有一定的功劳。当时他们约定打败叛军,一些内地的人民和子女财宝可以由回纥的兵来任意索取,所以回纥就到处抢掠,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虽然他平叛有功,但是最后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杜甫看到这一点就非常不满”——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尽管杜甫在华州积极地为地方长官分析敌我形势,就唐军应该怎样剿灭盘踞邺城(今河北临漳一带)的胡人,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但国家的灾难还没有消除,各地的官员们竟又开始争先恐后地向新帝呈现祥瑞。想到那些无功受禄的官员、沉迷神仙的皇帝和自己虽然中肯但不知何时才能被朝廷采纳的建议,诗人怎能不感到失落和愤慨呢?

公元758年的冬末,杜甫请假返回洛阳,看望他在战乱后的故居。洛阳偃师的首阳山下,有杜甫在诗中经常提到的尸乡土室,意思是建在祖茔附近的窑洞。这处阔别四五年的老宅,如今已是人烟稀少,一片荒芜。在这样的孤独中,杜甫给远在济州的弟弟写信,告诉他家中的情形。

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

直为心厄苦,久念与存亡。

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

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杜甫 《得舍弟消息》

韭菜是朋友从自家园子里刚剪下的,叶子还沾着春雨,略点薄盐,正鲜软多汁。黄梁饭虽糙,但有劲道,是特地开炊新煮的,氤氲着温热的情谊。杜甫在离开洛阳之前,拜别了20年的好友卫八处士,条件有限,朋友只能用这样的一餐作为招待。但故人重逢,相伴话旧,再配上暖酒,大快朵颐都来不及,杜甫又怎么会嫌简陋呢?那些被战乱推得远远的、恍如隔世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了他们的眼前。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杜甫 《赠卫八处士》

只可惜,眼前温馨的烛光所照,却是乱世烽火中残存的一角。大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的秋冬之际,李唐王朝与安史叛军的战事进入了胶着的阶段,朝廷动用举国之力,令反叛有功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围攻安庆绪退守的相州(今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一带),希望将其一举剿灭。

“这场战役看起来就像是一场最后的总决战一样,唐朝(官兵)的兵力占据优势,据说兵力多达60万。但是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唐肃宗这个皇帝,实际上他时刻在警惕着这些军将们,因此他一方面重用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人去平叛,但是时刻又警惕着这些人的权力的坐大,不要再出现第二个安禄山、史思明。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现象就出现了,当时唐朝九节度使出战,结果不设总指挥,只设监军的宦官。一言以蔽之,没有总司令。双方在战场上对峙的时候,刮了狂风,刮了狂风按理说对双方都有影响,但是唐朝政府军率先溃退,而且各军之间进退不一致、不协调,没有协同进攻。所以说很快这场战役惨败,因此导致形势可以说是急转直下,叛军等于咸鱼翻身”——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的爆发已经三年光阴,大唐官军再一次全线崩溃,伤亡惨重,东都洛阳一带又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为了防止三年前的灾难重演,大将郭子仪誓死保卫陕州,但他的兵员亟待补充,只能四处抽丁。我们不难想象,杜甫是在怎样动乱的情形中匆忙赶往华州的。当他路过新安县,看到那里的成年男丁已经没有了,官府只好征用18岁的“中男”送往前线。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杜甫 节选《新安吏》

“唐朝鼎盛期时期天宝年间的总人口,按照官府的自己的统计数据,大概在4500多万。但是这个远不是真实数字,真实的数字应该至少在6000万左右。等到安史之乱结束了之后,唐朝究竟有多少人口,我们现在没有一个详细的统计数据,原因是什么呢?藩镇割据,很多地方不上户口,但是我们起码可以肯定,人口大量地死亡,这是不争的事实,整个国家生灵涂炭,遭遇了毁灭性打击。尤其是我请大家注意,安史之乱的主战场在哪里?安史之乱主战场在河北、河南到陕西关中,这一带当年是唐朝的腹心之地,政治、经济、文化这都是中心地带,可以说是对唐朝是一个摧毁性的打击”——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按照唐代颁布的律令,六十为老,但杜甫也眼见垂垂老者,丢掉拐杖,拿起刀枪。老人没有抱怨,反而口吐着豪言壮语,子孙都死光了,老头还活着有什么意思?只是当他穿上厚厚的甲胄即将踏上征途时,却听到了老伴的声声哀唤,忧愁又涌上他的心头。天气冷了,寒风刺骨,哭倒在路旁的老妻尚且衣衫单薄,还有谁能照顾她呢?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杜甫 节选《垂老别》

在《新婚别》中,杜甫描述了他所见到的另一种告别。黄昏成亲的丈夫,第二天早晨便要出征,新娘脱下嫁衣,洗去红妆,她在缠绵的别语中勉励夫婿,即便这一去很难再有回来的希望。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杜甫 节选《新婚别》

杜甫写苦难、鸣哀曲,笔底却不乏豪气。《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诗也成为唐诗中不朽的杰作。他看到天下众生在苦难中翻滚,心生悲悯,但想到曾经的盛世正被践踏在胡人的铁骑下,又怒火满腔。最后,他只能无奈地安慰那些前去保家卫国的戍卒和他们的家人,只有《石壕吏》是一个例外。这里地处崤函古道的咽喉处,是由洛阳西行的必经之路,在村子西南山坡上的石壕沟里,还保留着一千多年前崤函古道的旧貌。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战乱不断,著名的秦晋崤之战、项羽与秦军之战、刘秀与赤眉之战,无不让沿途的百姓饱尝乱世之苦。石壕村就是古道上多灾多难村庄的一个缩影。

公元759年,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遭遇河南一带的动乱。他经过新安、陕县,日暮时分来到了石壕村,投宿在农家。夜半,有差吏敲门抓丁,这家的老翁急切跳墙逃走,慌张的老妇前去应门,期望可以躲过一劫。她的三个儿子,一个正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北)戍边,两个刚刚战死,家里只剩下她和儿媳带着尚在吃奶的孙子。但那样的苦苦哀求并没能打动官兵,为了家人,老妇自己挺身而出,请命前往军中做饭。凄凉而又坚毅的身影,终于投入茫茫的夜色。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 节选《石壕吏》

在被战火剿灭了温情的岁月里,杜甫亲眼目睹了这样的生离死别,他又要踏上满目凄凉的旅途,竟再也说不出什么安慰和劝解的话来了。“杜甫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官员,华州司功参军。他路过石壕村的时候,晚上遇到了官吏来抓人,结果他看见了那样一个惨景。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你能看得出,他第一,他同情老百姓的这些遭遇,但是一方面他又想到,你说不这样搞似乎又不行,那平叛战争就没个头了,所以说他反过来又要去劝慰一下这些老百姓。所以说‘三吏三别’,可以说他是在一种矛盾的心境下写下来的,他写出来等于是用他的笔把当时战乱时代的小人物给我们写出来。否则我们光阅读正史,只看到皇帝如何如何,大将军们如何如何,好像这个战争就是他们下棋一样。但是说实话,这里边最苦的是百姓,所以说《石壕吏》,三吏三别为什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就是没有这些诗作,我们到哪儿去了解战争之下老百姓的那些伤苦。所以说这个是非常令人感怀的一组诗,它超越语言,超越国别,它是一种引起人类的一种共鸣”——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石壕吏》的故事早已结束,但诗人深沉激荡的思想情感却一直引导着千百年来的读者去体会那沉默中的言外之音。显然,他在写下这样的诗句时,考虑的不再是皇帝与权贵的品味。当人世间无边的苦难被他用笔墨饱蘸浓情,化为一篇篇刻骨铭心的五言七律,盛唐诗歌也在雄浑浪漫的风骨中铸就出了一颗饱经沧桑的灵魂。 “杜甫这个诗圣,就是他用他的诗歌达到了圣人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啥?就是治国、齐家、平天下这样的一种思想,就是对老百姓的现实主义的关怀。我们把他叫做现实主义派诗人,那就是因为你要想看那个年代老百姓的辛苦、老百姓的伤痛、老百姓的心境,你坦白地说,你在李白的诗歌里边见到的并不多,相反杜甫的诗歌里边比比皆是,这个人的心是朝下的”——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公元759年夏天,关内久旱不雨,田地里又是一片荒芜。此时史思明在相州(今河南安阳与河北临漳一带)取胜之后,杀死安庆绪,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准备再次攻取河南。关中战火不休,而朝廷内还在排除异己的党争。一个小小的司功参军,还能为这个万方多难的时代做些什么呢?立秋后不久,杜甫终于决定追随自己的内心,放弃了华州的官职。

公元758年夏—公元759年秋,杜甫任华州司功参军。

公元757年5月到公元758年6月,杜甫任左拾遗。

公元756年秋冬,杜甫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其实在这十多年里,他正式为官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两年半。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杜甫 节选《立秋后题》

他无心在留恋仕途,也即将开始生命中最为漫长的迁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