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 次浏览

西夏李元昊为什么非要称帝?| 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38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38年,这是大宋的宝元元年,大辽的重熙七年,还有西夏的天授礼法延祚元年。这西夏的年号怎么这么长,天授礼法延祚六个字,对,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年号。过去我们节目一开头,习惯上只提大宋和大辽的年号。

因为就在这一年,西夏的李元昊他称帝了,西夏变成了一个帝国了。其实这事也不算突然,李元昊一直在为称帝这件事做准备,我们就拿年号这事来说,按说你西夏是向宋朝称臣的,那你应该用人家宋朝的年号。

大宋改了一次元改叫”明道”,那西夏就说,抱歉这个”明道”你改得好,但我不能用,为啥?因为明道里面有一个”明”字,我们老国王的名字叫李德明,你看冲突了我们得避讳。所以”明道”我们就改叫”显道”,你看一个”明”一个”显”,差不多不要计较。

但是再过了两年,李元昊连这种表面功夫都懒得跟你做了,把年号从”显道”又改成了”广运”,这就是公开放弃了大宋的年号,这在那个时代这叫什么?这叫”不奉正朔”。

好,到了这一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这是这一年10月11号的事,他把首都定在了兴庆府,就是今天的宁夏银川,把国号定为大夏国,自称呢?自称这个名字还挺长,叫世祖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同时把自己的爷爷李继迁。

打从这一年开始,这西夏的皇位就传了整整十代人,一直到公元1227年被蒙古征服,那你算算,从1038到1227接近200年的历史,这比北宋存在的时间还长。

好,那你说这是个大变化,那西夏称帝这个变化,对于整个东亚政治舞台的影响,我们先来看北边的大辽,大辽心态很复杂,一方面西夏是什么呢?西夏是我大辽刻意扶植起来的,制衡那个大宋的一枚棋子,所以西夏不老实挺好的,你得随时能给大宋制造点麻烦,但是现在这个西夏,又有点过于不老实了,也就等于不把我大辽这个大哥放在眼里了,这好像又有点失控,所以在辽看来,有一点叫”养虎为患”这个意思,大辽的心态很复杂。

好,我们再来看大宋的心态,大宋对西夏的诉求非常简单,你只要表面还认我这个宋朝皇帝就行,你爱干嘛干嘛我不管的,为了做到这一点,平时给西夏什么封官,给钱都行,我只要这个面子,现在好了,李元昊正式把皇帝招牌这么一亮,面子没了,所以大宋这边就有一点进退失据。

大宋朝可是30多年没打过仗了,在军事上能不能打得过,你不打吧,冒出来这么个公然的叛逆,总不能装傻当看不见吧,你说是不是为难?好了我可以剧透,下一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到了明年就是1039年,李元昊居然就把这个难题,就到了大宋皇帝的鼻子底下,你来面对这个难题。

他派人送来了一封信,要求宋朝皇帝,对他这个新即位的皇帝给予承认,那这不是为难大宋君臣吗?朝堂上的意见马上就分成了两派,鹰派的大臣,比如说枢密院的那些官员,咱们撕破脸跟他干,当然也就有鸽派大臣。

但是大宋朝堂上有意思的,还有的大臣出主意,西夏使者住的旅馆给它弄塌了,把他们给砸死,我们没看见,我们啥也没看见,这事不就没有了吗?连这种主意都有。

最后大宋选择的处理方式很有意思,就是把西夏使者原封不动送回边境,你写来的信送来的礼一并奉还,就是你们那个李元昊当皇上这种事,你说我不承认也行,你说我没看见也行,反正全送回去了,回归原状,你看这种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当鸵鸟的政策,这种政策是维持不了太久的,到了后年就是1040年,这双方撕破脸之后还是要打架的,宋夏战争还是爆发了,咱们今年暂且不表。

你看看大宋和大辽,这两家的这种反应,家里小弟不听话了,很为难当大哥的。整件事情里面,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就是那个西夏的李元昊对吧,你明知道自己先前称臣的大哥,为什么你一定要称帝呢?你关起门来当山大王不好吗?作为关键第三方,上下其手左右逢源,你吃得不香吗?现在你一旦竖起大旗要当真皇帝,你对内的权力没啥变化,你还是头儿,但是对外的风险那可是大大增加,而且和大宋大辽同时翻脸的后果,你承受得了吗?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干?这才是整个事件里面最有趣的部分。

好,那这一年1038年,我们就试着,站到李元昊的角度来想想,他为什么非要做称帝这件事,以及他最后究竟做成了没有。

对李元昊他为什么要称帝?最简单的一个理解,当然就是因为,这个人有个人野心嘛,话说李元昊刚刚接他父亲班的时候,当时西夏可只是大宋的一个藩属国,他就敢对大宋天子派来的使臣发飙,先是不愿意出来迎接,然后是不愿意下跪,接大宋皇帝的诏书,迫不得已下跪了,公开就说这样的话,说我们西夏的先王们真是犯下大错,我们国家多么强盛,为什么要给其他人当臣子呢?公开说的话,你想这话听在大宋使臣的耳朵里,是不是觉得这小子狂得没边了?对,李元昊就这个性,比较强悍不甘于人下,这当然是他称帝最重要的原因。

但是话又说回来,咱们得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西夏的国王们有个人野心的,又不只是李元昊这一个人了,他爷爷他爹都是这样的,他爷爷叫李继迁,当年就亲口说过这样的话,我现在这点地盘就是进取基地,我将来是要成霸业的,李继迁就是这么个狠角色,李元昊的爸爸李德明,对大宋也比较恭敬,那也是表面文章,实际上在国内用的什么器物仪仗,都是皇帝和天子这个级别的。

有一次还是宋真宗在位的时候,我国国内遇到饥荒了,朝廷能不能支援我一点粮食?当时大宋的宰相还是王旦,王旦就说可以没问题,粮食我给你准备好了,就放在开封,要不劳驾您亲自来开封取一下,对吧,你是我的臣子,到这儿来见见皇帝多好嘞,李德明说我才不去呢,大宋朝廷有高人,我不去粮食我也不要,所以你看李德明臣服大宋,那只是表面文章,实际上是怎么回事?

李元昊是不是有野心,你看他们家每代人都有野心,而是这个野心,它为什么现在在这一年,要以公开称帝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才是我们要追问的真问题,这是要考虑的第一点对吧,那第二点呢?是做皇上这事你以为光有好处的,不还有代价呢?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你会发现,至于那些当皇帝的好处,但是代价是眼前就发生,而且非常巨大。

首先大宋朝原来每年,会给西夏的各种赏赐,那肯定就没有了对吧,要知道这个时候,大宋每年给西夏的,虽然不是像给大辽那种,但是也动不动就给钱,给物,给好处,史不绝书的,有一次李元昊就劝他爹李德明,你当皇帝得了,李德明说这事干不得对吧,我们党项人,党项人就是建立西夏的那个民族,我们党项人30年吃好的穿好的,多亏了大宋天子大方给我们东西,李元昊当时是怎么说的?他说爹我们这些游牧民族,生来就应该放牛马,穿皮草,我们穿那些绫罗绸缎干什么呢?你听听这对话,他们父子俩其实说两岔了。

李德明讲的是什么?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现实利益,靠大宋朝给我们的好处,李元昊讲的是我个人的消费偏好,我愿意穿皮草不愿意穿绸缎对吧,你个人可以这么选,现实整体利益受巨大损失,如果你称帝的话,这是一笔账对吧,还有一笔账,请问西夏你是靠什么来立国的?有什么银川平原塞上江南?

西夏整个这个政权,它不是靠种粮食立的国,它是靠贸易,它手头有很多能卖的东西,比如说卖给大宋的马还有盐,这当时都是非常挣钱的买卖,更重要的是什么?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说西夏这个政权,就是那个时代开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对吧,你挣的是买卖的钱,好了现在如果你非要执意当皇帝,和大宋大辽翻脸打仗,那请问你的国家财政怎么支撑?这还不算,一旦跟大宋大辽开战之后,你必然会发生浩大的军费开支,你财政怎么受得了?

我估计我说到这个份儿上,我们就有点明白了,这个李元昊他执意要称帝,恐怕不仅是个人野心的结果,你再大的个人野心就是上头了嘛,在这么巨大的现实利益损失面前,那是很容易冷静下来的对吧,好,那我们再往前推一步,想必在这个个人野心的背后,李元昊应该还有更深的,更现实的更理性的利弊考量,或者说他有其他不得已的因素。

往往是不思考这些问题的,因为他们觉得蛮夷嘛,你李元昊反正就是那么个,凶悍成性的玩意儿,你搞出什么反常的举动都不奇怪,但是我们《文明之旅》节目,那是代表现代人视角的,我们知道,所有人他只要是个人,他行为的底层逻辑都一样,都是趋利避害的人性,好,那我们要问了,李元昊看到的称帝的那个好处,它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他不得不称帝的那个原因。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李元昊写给大宋皇帝的那封信,信的内容一大堆文言文,无非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当皇帝,一二三四列了很多理由的,你大宋皇帝大人有大量,你就理解理解我呗,成全我就算了呗。

其中有一句话,他说我身边有很多小兄弟,什么吐蕃塔塔张掖交河,列了一堆,他们都很崇拜我的,但我要是称个皇帝,他们就表示愿意服从我的领导,你看他们聚在一起,旗幡招展人山人海,都愿意在我的领导下,在我那一小块地方建立一个帝国,是不是成全我一下就得了呗。

在这段文字里面,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因素,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体察到,李元昊真正的处境,简单说就是,如果他不能建立一个帝国,也许就无法再摁住,西夏领土上这么多的部落了,对,这很可能是李元昊称帝的,重要原因,这就牵扯到,对西夏这个地方的理解。

西夏这个政权它最早的发源地在哪儿?是在陕北,如果你对陕北的地理不熟没关系,你只要知道它大致的那块儿地方,就在今天的延安北边,大概念你肯定知道嘛,那个地方是黄土高原,在唐代的时候,因为党项人立下了功劳,所以唐朝的皇帝,就把这片地方封给了党项人,那你可能会说不对,我印象中这个西夏不在那儿,西夏主要的地方,不是在今天的宁夏吗?你前面也说了。

对的印象没错,但是这是什么时候它才拿到的?是到宋朝的时候,西夏才把这个地方拿到手,所以你看从唐朝到宋朝,它们是从陕北到宁夏,西夏是往西发展了一大块,从陕北发展到了宁夏,后来是继续往西,你要是听过我们1036年的,那期《文明之旅》节目就会知道,就在两年前,西夏还拿下了整个河西走廊,什么金张掖银武威,乃至是酒泉敦煌都归了西夏,继续向西发展。

所以你看西夏的武力是很厉害的,但是我们都知道那句话,你发展到这么大,你的民族构成就实在是太复杂了,本来河西走廊这一片地方,中原王朝从汉武帝的时候,就开始经营,那个时候命名的什么,张掖武威酒泉敦煌,我们直到今天还在用这个地名,所以汉唐盛世的时候不是问题,这一大片地方都是中原王朝的领士,但是请注意到了安史之乱,我们以前节自就讲过,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整个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转挨点。

安史之乱爆发最重要的后果,不是大唐帝国本身的衰落,而是它砸碎了整个大唐盛世,大唐盛世时候,中国北方西北方那一大片领土,现在碎成了一地,大唐势力收缩了大唐衰弱了,北边这些地方,西边这些地方怎么办?这些地方很多就成了此后几百年,包括到我们现在讲的宋朝,此后几百年,很多地缘政治问题的源头。

西夏统治的这一大片地方来说,大唐衰落了,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真空对吧,所以从公元8世纪开始,什么吐蕃人回鹃人党项人,别忘了还有汉人,周边的这个历史舞台上是来来去去。

复杂到什么程度呢?我就拿敦煌这一个地方,敦煌当时叫沙州,它本来是属于谁的呢?属于大唐的河西节度使管,那安史之乱爆发,得了什么河西节度使,别在边疆守着了,把河西节度使的兵将,调到内地去平乱,所以敦煌这个地方,就变成了一个空白没人管了,好了吐蕃人就从青藏高原上下来,占领了这块地方,吐蕃人统治了60多年之后,个沙州,就是敦煌当地的一个豪族,汉人张议潮又造了吐蕃人的反,自己掌握了敦煌这片地方,张议潮是汉人,当然说我还是大唐的子民,所以这个地方,又成了大唐的一个地方政权,叫归义军,但实际上你懂的,大唐这个时候已经衰落了。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阶段的归义军,它其实是个独立王国,它情况又很不稳定对吧,它强盛过也衰落过,它甚至独立建过国,也当过回人的附庸,好了等到唐朝灭亡,到了五代时候,归义军在汉人手里,也发生了政权转移,刚才我说的是张议潮的张家,张家不行又出来了一个曹家,这个曹家是汉人吗?现在学术界也不敢肯定,有史学家就认为,这个曹家其实是粟特人,那是一个活跃在丝绸之路上,据说安禄山也是这个粟特人,最后整个敦煌,就在前两年又被西夏吞并。

我知道刚才我这一段说敦煌的词,你可能也没听明白,没关系就让你感受一下,仅仅敦煌这一个地方,在过去几百年间就这么乱,我不是让你记这个过程,你感受一下这个地方的矛盾。

整个河西走廊加上宁夏平原,再加上陕北那一块,多少民族多少部落,生活在这一片地区的,有吐蕃人回人,各自也分成很多小部落,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又不一样,而且别忘了,这一片地方还有大量的汉人,所以现在西夏崛起,它作为这一大片地方的征服者,它确实面临两个选择,一个呢?就是在个松散的部落联盟里面,还有一个就是建立一个帝国,我要在一个有着高度秩序的帝国里面,当一个皇帝,当老大还是当皇帝?你说这两个前景有啥区别呢?区别可大了。

你看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往往都是部落联盟,就部落之间的关系,相对其实是平等的,谁也做不了谁的主,但是如果你的部落足够大,足够强盛,那你有可能会成为盟主,也就是草原上的什么方生方死的,我们不是一个部落的,虽然你比较强我们尊你为盟主,但是你可不要指望到我这收税,我还把我的利益要给你不可能的,所以盟主是没有办法,真的从联盟内部汲取资源,来做他想干的事的。

部落联盟的这种首领,他能干的是什么呢?就是带领大家对外征战,然后把战争所得的那些红利,给大家分配一下,你顶多是这样的军事首领,一旦你不能维持对外的军事胜利,你不能老打胜仗战争红利消失了,整个部落联盟往往也就解体了,所以我们为什么称为这样的联盟,本质就是因为这个,它并不能对内部汲取资源。

但是称帝就不一样了,称帝是建立帝国,1038是建立一个超越部落的政治共同体,它有中心有边缘有结构,中心对边缘有很强的控制力,内部有高度的不平等,这才叫帝国。

好,分析到这,我们也许就更能体察,李元昊为什么要建立帝国,为什么要称帝了,西夏的情况太复杂了嘛,它甚至比大宋甚至比大辽,它的内部多样性还要更复杂,如果李元昊这个时候,不竖起一杆自己的旗帜,他们党项人祖祖辈辈,这7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也许有一天就会因为,内部的离散倾向就分崩离析了,所以你看李元昊,刚才我念的,给大宋皇帝的那封信里吹的那个牛,他说我现在是身边好多小兄弟,我现在是,称王他们则不喜,我必须当了皇帝他们才服从,你不觉得吗?这也是一句大实话。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当皇帝看起来只是一个名号的问题,但实际上非常非常非常难,要想完成这个身份的转换,李元昊怕是要翻越一座,高耸入云的难比登天的大山。

好,李元昊要当皇帝,那换个角度来理解呢?这不仅是他本人的名号变成皇帝,戴上皇冠就算数的,这是要深度改造整个西夏政权,把它改造成一个帝国,这么一想你就知道了,整个工程量非同小可。

请问什么是帝国呢?是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包刚升老师的著作叫《抵达》,这本书讲的就是人类的政治演化史,这书里面是用了专门的一章,讲了”帝国”这个现象,帝国那可是前现代化社会,人类最重要的政治发明,请问帝国是怎么产生的?

一个好理解军事征服,拳头大的是哥哥打服了就行,还有一个力量叫政治控制,这是一大套的治理技术,这里面包括什么官僚体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打造一个共同的精神空间,说自了是要打造,具备普适性的文教系统,这里面得有语言文字,得有宗教信仰或者是官方学说,得有关于帝国来历的传说,得有何谓正当生活的教导,得有一大堆承载这些理念的,这些精神共同体才是帝国。

这样的一个文教系统呢?你想如果是一个王国,也就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小的政治共同体,大家血缘相近文化相同,祖祖辈辈住在一起对吧,确实没有必要打造什么文教系统,一切按照习惯来就行,但是帝国不一样,帝国表面上看就是个大对吧,它的本质是横跨了多个文化和民族,那一旦处理不好这种,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武力征服完成了,很容易分崩离析,比如说那个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一死帝国就崩了。

所以帝国为了降低自己的治理成本,它就必须要讲出一整套的故事,我们这帮人看起来都不一样,但是实际上,我们有共同的过去,我们有值得骄傲的,圣贤君王和都城,我们有辉煌的未来,我们比那些帝国之外的人,不知道优越到哪里去了对吧,你得靠这些才行,这不就是文教系统嘛。

听到”帝国”这个词,就觉得这是个贬义词,多少会觉得帝国有一点面目,但是你想在历史上,任何帝国的强盛期,帝国那一定是充满魅力的,你就想想,罗马帝国在最强盛的时候,一个帝国边陆的人,对罗马那是何等的向往对吧,我这辈子要是能拿到罗马的公民权,我这辈子要能看一眼,罗马的斗兽场和万神殿,那该多美。

你也可以想象一个,盛唐时候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于长安的向往,那叫长安呐,我要是有幸能在,东市西市逛一狂,再能够有幸远远地看,我再能看一眼贵妃,我这辈子也值了对吧,当时的很多士大夫,看见很多外国人给我们家天子磕头,自己是满满的骄傲感的,你看王维不就有一首诗吗?叫九天间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那骄傲感看得自己眼睛都亮了。

好,这是在长安的人,那要是不在长安呢?身在天涯海角呢?也一样想起长安无比神往,杜甫写的这种诗就很多,比如说,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还有那一句嘛,叫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就是诗人在夔州卧病的时候,一抬眼已经是深秋了,自己是孤寒凄凉,但是一想起,自己当年在皇帝身边上班的时候,几回青琐点朝班,还是心头一暖对吧,这个感情我们都能理解的了。

我们今天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欺负人吗?什么罗马什么长安,这不就是中心对边缘的不平等嘛,但是你站在那个历史现场,你恰恰觉得,这是帝国的魅力所在,或者我们干脆,可以把这层意思说得再透一点,一个帝国的根本特征是什么?不是它拥有的那个武力,而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它刻意打造出来的那个,共同的精神空间,武力这玩意只能打天下的,而共同的精神空间,那会世代流传会自我强化,会持续为帝国注入凝聚力的,那反过来说,它共同的精神空间如果瓦解了,不好意思,帝国一定会随之崩溃,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事,比如说罗马帝国的后期,帝国的西部是以拉丁文为主了,而帝国的东部是以希腊文为主了,这两种语言文字一分化,就是导致罗马帝国,分裂成西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精神共同体不能分的。

所以说到这儿你有没有觉得,创建一个帝国的过程,其实跟我们通常理解的,通常我们会觉得创建一个帝国,那肯定是充满了铁和血,一定是一个军事征服的过程,但是今天我们借着聊,李元昊在西夏称帝这一件事情,你会发现,建立帝国还有另外一个面,就是它是文质彬彬的。

是充满神性的,是用想象和承诺来构造的,帝国的本质是在精神空间里的存在,好,李元昊他是1032年,继承他父亲的王位,现在到称帝,这是1038年,你算算看只有6年时间,他称帝建立一个帝国,改姓氏改服饰,改发型,改官制创制西夏文字等等,这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这些动作都事关,未来帝国的增强凝聚力,打造一个共同精神空间和文教系统。

李元昊的难题可不止于此,请注意他现在是要干什么?他要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称帝,旁边还有大宋和大辽比着,这就又增加了一重难度,因为中国的皇帝制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君主制,历史学者饶胜文老师,在我们得到APP有一门课,叫《秦始皇评传》,就专门分析过这个问题,简单说我先说结论,就是中国皇帝身上的合法性资源,非常丰富和立体。

我们对比一下,同样是皇帝,你看罗马帝国的皇帝,他本质上就是”第一公民”对吧,他是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授权的,这么个皇帝,公民大会的权威本身衰落了,所以罗马皇帝的合法性来源,就很单薄。

罗马皇帝身上是没有什么,自带的神圣光环的,所以你看到了罗马帝国的晚期,杀掉皇帝换自己就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还发生过这样的事,就是禁卫军公开拍卖皇帝宝座。

你看这是罗马,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君主,有的就非常在意那种神圣光环,所谓君权神授那一套嘛。你在包刚升老师《抵达》这套书的导言里面,我们能看到好几篇文献,比如说古巴比伦的君主,汉谟拉比六世的宣言,还有像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的铭文。这些文献里面都在讲什么?就是皇帝给自己身上披各种各样的合法性,什么我本事有多大,天神怎么保佑我等等,这也都是合法性的来源。

中国皇帝制度的合法性要素,那就要丰富得多得多了。饶胜文老师的分析至少有六个维度:老天爷对我的眷顾和允许,让我来统治这片土地,这个好理解。第二这是中国很独特的,叫神性大地的加持,不仅是上天,我所在的这一片地方,三山五岳大河大川的神灵。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

所以你看朝代变革的时候,经常会调整五岳,就五座大神山的位置。比如说到了明末清初,还调整了一下北岳的位置对吧?原来的北岳是在河北境内的,叫大茂山,不行得变成山西现在的北岳恒山。它的首都是在北京,北京作为王朝的首都,它怎么能在北岳以北呢?那不就意味着首都不在天下正中了吗?不行北岳得改,就改成了现在山西的北岳恒山。这是第二条,得有神性的大地。

这个帝国它必须不是凭空来的,得一直能向上追溯,追溯到上古的,深厚的甚至是有神性的传统,这是第三条。我得能容纳天南地北,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的传统,都能在我的体系里面,那个词咱们中国人特别讲究,各种文化我都能容纳,这是第四条。还有第五条,我得能向天下百姓许诺永久和平。我当皇帝,我不只是现在未来要承诺的。第六条皇帝可不仅是个统治者,不仅有力量,他还得是一个道德楷模的圣人,所谓的圣王传统,这也是中国皇帝制度的一个特色。

你看,把刚才我说的这六条合在一起,饶胜文老师就提出了一个中国皇帝的,叫合法性模型,共是六个维度:秉承崇高的天命,涵盖神性的大地,植根深厚的历史,揉合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赋予永久和平,与苍生福祉的天下愿景,以及伟大圣王的自我期许,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皇帝的合法性。

好,你参照这个模型,我们对于秦始皇这个人有很多误解。比如说秦始皇当年巡行天下,他为什么每次都要去海边呢?他是为了向新吞并的几个国家,像燕国齐国和楚国,你看这三个国家都在海边,对燕国齐国和楚国,表达接纳他们地方文化的这个雅量。就我来了,我愿意向当地的精英示好。比如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达到邹峄山,就在那召集了当地70多名齐鲁的儒生作为博士,我也愿意祭祀一下当地的神灵,比如说在云梦泽祭祀舜,这都是对当地楚地的文化表示接纳,我喜欢你们的神灵,你们此前的圣贤我接受。其中最著名的行动是什么?就是秦始皇封禅泰山。你想在先秦的时候封禅泰山,那不是他们秦国的传统对吧?封禅泰山那就是齐国这一家的传统,我们秦国君主祭天,我们有自己的地方,从咸阳往西走到雍城去祭天,那是秦国的传统。好了现在天下一统了,秦始皇愿意屈尊,愿意往东走到齐国的泰山,按照你们齐国的传统去祭天,这是什么姿态?这就是在说,我连祭天这么重要的仪式,都愿意按照你们东方的传统来进行,你看我秦始皇胸怀是不是很大,以后都是一家人,讲什么齐国秦国的分别,见外了,我就到你们泰山来了。我们对秦始皇的一个误解,他是想示好的,不是想发狠的。

还有一件事,过去我们对秦始皇也有误解,你可能知道这么个事,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什么青铜器都给我拿来,铸成了12个巨大的金人,那为什么要这么干呢?贾谊的《过秦论》里面,有一个解释,说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天下的老百姓,让老百姓没有反抗秦朝统治的能力,过去我们觉得也对吧对吧,不是把大家的兵器都收了吗?应该是这么个解释,但是你细想,你不觉得这种解释,在逻辑上它讲不通吗?兵器收缴了,不也一样削弱了老百姓反抗的能力吗?而且你想那叫铜,那是一大笔资源,铸成铜钱用不好吗?事实上再过几百年,董卓得到了这12个金人,把金人铸成了铜钱嘛。所以问题来了,没有开国皇帝不缺钱的,秦始皇为什么要花那么巨大的成本,铸成那么巨大的金人,把这一笔财富就放在那不使用呢?说白了就是一个政治姿态,就是要告诉天下所有的人,兵器这玩意不是好东西,我不要了。这就是我们口头经常说的,我用对话代替对抗。你想那12个巨大的金人,每个差不多30吨重,它们高高地耸立在咸阳,老百姓远远地就能看到,借用现在的说法它们是什么?这12个金人,就是12个巨大的LOGO (标识),秦帝国向世人宣誓着帝国和平愿景的巨大广告,这是秦始皇的和平广告。

过去我们对于秦始皇的历史形象,秦始皇就是一个军事强人,其实你想,他统一六国的战争,所以到秦始皇的时候,统一六国那是摧枯拉朽式的,这是什么?这是他们家祖祖辈辈的努力,所谓叫”奋六世之余烈”的结果,现在我们很难归功到秦始皇这个人身上。秦始皇这辈子真正做的事情,是在战争结束之后的,制度建设和文教建设,是围绕皇帝这个全新的统治者的角色,编织的合法性要素构成的外衣,建立一个文教系统,所以我们后来讲,百代皆行秦政法,这才是秦始皇对后世最大的影响所在。

好了刚才我们说的是秦始皇,从秦始皇到李元昊,这可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从隋到唐,中国的皇帝制度那是更加成熟了。现在李元昊这个年轻人你来了,你不甘为下是不是?好吧,精神空间和文教系统,这么多合法性资源,你李元昊才是正根的皇帝,那请问小青年李元昊,你真办得到吗?

这李元昊还是很努力的,你想他从接班到称帝,只有短短6年时间,就这么点儿时间他做了好多的事。一方面他是重新设计了西夏的治理体系,在军事上搞征兵制,在政治上搞中央集权,这一段我们就不细说了,总之他的改革方向非常清晰,就是要把现在这个松散的部落联盟,改造成强有力的帝国体制,我要像华夏帝国那样,能从内部汲取资源形成结构,凝聚为力量,这是一个方面。那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李元昊花了好大的力气,去打造一个独立的文教系统,比如说改姓名、改服饰、改发型、改文字等等等。那你说6年时间,这么多改革这不能全干,他的逻辑主线是什么呢?确实刚才我们说了,秦始皇开的那张清单,他不可能都干了。

能带来他的帝制合法性的光荣传统,首先就改了自个儿的姓。其实严格地说,我们现在不应该称他为李元昊,而是赵元昊,因为”赵”字是宋家天子。原来这个李元昊的”李”,是唐朝天子原来赐给他们家的姓,元昊说我都不要,我既不姓赵也不姓李,我另有祖先,鬼名这是哪个族这是哪个姓?他在给大宋皇帝的那封信里就说了,说我家原来也是皇帝,我是北魏拓跋氏的后代。

就这一句话,可把后来的历史学家给忙坏了,历史学家说这不对,你西夏是党项人对吧?这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发源在中国西北部的青海,而你认的那个祖宗是北魏的拓跋氏,那是古代东胡的一支,发源于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你看这一东这一西这是两支,怎么在你嘴里它搞到一起去了嘞?现在主流历史学界的说法,是这么认为的,说党项人如假包换,他确实是属于西边的羌族,那他们和鲜卑的关系,是怎么扯上来的呢?就是后来人的攀附,说白了就是李元昊自己主动认的,当然这个结论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咱们暂且不管学术界的争论。你想李元昊这个时候,当皇帝的祖宗北魏拓跋氏,北魏灭亡500年了,他怎么可能有确切的家谱可以追踪呢?而且李元昊的祖祖辈辈,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个说法,怎么现在突然冒出了这么个祖宗呢?对我们可以根据常理来推断,即使这事有这么点影,它也是元昊主动选择的结果对吧?对我要当皇帝,我就得认一个当过皇帝的祖宗,我才显得有合法性嘛。唐朝的李家不也这么干的嘛,他们家当了皇帝,就认了先秦的老子当祖先。

好了现在我有独立的光荣传统,这个传统怎么体现呢?这又是个难题,元昊又做了一件事情,先把自己脑袋顶上的头发给剃掉,不是全剃秃,是把头顶上部分的头发给剃掉,所有部下的人都要搞这样的发型,而且只给三天时间,不剃发就杀头。说这肯定是为了恢复自己民族的旧风俗,不能学汉人嘛,满脑袋都是头发,这是我们原来民族的样子,但是后来学术界一琢磨说不对,一个民族恢复自己的旧风俗,哪有那么难,居然要靠杀头来威胁,那他为啥呢?他学的是谁的发型?这是不是因为攀附了北魏的皇帝,所以他在模仿北魏那个拓跋鲜卑族的发型?再一考证也不是,拓跋鲜卑原来就没有这样的发型,而且你知道的,我们中学时候就学过,拓跋鲜卑在历史上,经过一次著名的改革,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吧?就算原来他们民族有这样的发型,早就汉化早就消失了。那他把脑袋顶上剃光,这个发型学的是谁呢?其实是在模仿大辽契丹人的发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元昊改发型的目的,就变得很简单了,发型应该什么样不重要,美观不美观不重要,重要的是昭告天下让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党项人,我们和汉人不是一回事,我们另有自己的传统。

我要让你看到不一样,就是那个著名的举措了,就是创制西夏文字。它虽然也是用汉字的笔画创制的,但是你不觉得吗?看上去怪怪的,乍一看好像都一样,我每次看到这种西夏文字的时候,我的天太大的工程了,短短只用了三年时间,生造出来五千多个字,而且你看这个字还要推广还要学习,大家还得用起来,还翻译了大量的汉文著作和佛经。制造一个文字,这是一个多大的工程。而且你想我们熟悉的汉字对吧?这是一种原生文字,那是从远古的时候,从最早的象形文字,一点一点地演化过来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往前追溯到它变化的那个源流的,所以我们今天要学汉字,相对来说还算好学。可这西夏文,就是一个人在家里生造出来的,笔画又极其繁琐,所以一想到要学习这样的文字,那真是头大,学习和推广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你看汉人翻译佛经,是将近一千年才翻译了六千多卷的《大藏经》,而西夏用西夏文翻译佛经呢,只花了53年,翻译了多少三千多卷佛经,所以这个翻译的速度太惊人了,仅从这个数字你就可以感受得出来,西夏人是要用自己新创的这种西夏文字来积累文化资产,这个工作态度是非常迫切的,这个政治意志是非常坚决的,所以他才有这个工作速度。

元昊打造的这个文教系统,那对于创建后来的西夏帝国来说,够不够呢?这个帝国是不是搞成了呢?从结果来说确实还不错,毕竟西夏帝国撑了将近200年,最后是被谁灭掉的?蒙古人。在那个时代,灭在蒙古人手里不丢人的,谁遇到蒙古人也都得灭。元昊用6年时间,居然就能撑住一个帝国200年时间,那看来打造一个所谓帝国的精神空间,创制一个文教系统也不怎么难,不是6年就搞成了嘛。

如果咱们这么看问题,其实就忽略了元昊努力的另外一个侧面,表面上元昊是尽一切方法,和华夏文明和汉文明脱钩,从传统到发型到文字,都要另搞一套,但实际上呢,实际上他是脱钩不遗余力。

还有这么一面,比如说他创立的西夏官制当中,基本是照搬了大宋的名称,他的那套官制里面,有中书有枢密有三司有御史台,甚至他还有一个衙门,干脆就叫开封府,你没听错,西夏的京城,正式的名称叫兴庆府,但是管理兴庆府的机构叫开封府,抄作业就抄得这么仔细,这么毫不走样。而且为了学中原制度学得像,元昊还招揽了好多的汉人,比如说有这么件事,他居然花重金买了一批女子,什么人?就是从大宋的皇宫里面,可能因为岁数大等等原因,放出来的宫女,元昊把这一批女子买过来,干啥?不仅是为了女色,而且是为了了解宋朝宫廷运行的细节,说白了就是当顾问用,遇事不懂就问,你看这学习态度对吧?不仅朝廷的大事要学大宋,连宫廷里面的事也要学大宋。你还别说,这个传统还真就被元昊的后代,到了后面,西夏的第三代皇帝叫秉常,每次边境战争抓住了汉人怎么办?都要查问中原制度的,都当老师用,还下令干脆放弃了西夏人的礼仪,学汉人的礼仪。再比如说这文字这玩意,确实你可以憋家里三年,你创造一套文字系统,但是文字承载的那个思想呢?那可不是花几年时间,你雇一帮人能够编得出来的,咋办?没关系挪用,汉人那边有的是拿来,所以西夏人把儒家经典,都翻译成西夏文,他们也供奉孔子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冷知识,你看中原王朝供奉孔子,给的最高封号那是唐玄宗封的,而西夏呢,这个帽子又不要钱,多给一顶得了,把孔子尊为叫”文宣帝”,这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享受过的最高级别的待遇。更现成的还有佛教呢对吧?西夏不仅大量地高速地翻译佛经,他们还干了一件事,就是把他们境内的贺兰山,干脆改名叫五台山,你没听错,西夏统治时期贺兰山就叫五台山,对凭什么你们大宋境内,有那个五台山的佛教圣地,我也可以有。

所以你听出来了,元昊的这一通操作,表面上是在拼命地让西夏文化和汉文化脱钩,但是结果呢?反而是创造了一个汉文化的副本,基本上从那搬过来的。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家,宋史研究会的会长李华瑞教授,在这本书叫《宋夏史探知集》里面,把这话说得就更透彻,他下了这么个判断,说西夏建国实际上是一种自觉重建汉文明的努力,听着挺奇怪,它不是要建立西夏文明吗?怎么变成了重建汉文明呢?道理很简单,表面看起来,元昊是另起炉灶搞了一套,但是他越努力,这个新体系就和汉文明越像。我举个例子,有一份文献,这是20世纪才发现的文件,叫《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其实是什么呢?就是西夏文制定的当年西夏帝国的法典,这个法典规模很庞大,有20卷20多万字,但是如果你细看这些法典的内容,你会发现天呐,儒家文化已经如此深刻地融入到西夏帝国的法律传统里面了。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说西夏当时也规定,父母死了孩子要服三年之丧,违反孝道要处以严刑,等等等等触目皆是,在西夏的法典里面,你想这本来都是从农耕社会发育出来的,但是西夏社会,而且它执行的力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个元昊可能确实是想不到,他一生努力要离开的东西,反而掉过头去融入其中了。那你说这是为什么?我觉得就是因为和华夏文明的竞争方式导致的,这个世界上的竞争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我们可以理解为叫拳击赛,另外一种我们可以理解为叫选秀赛。拳击赛的结果就是分输赢,选秀赛的结果那是分高下,这两种竞赛逻辑不一样。确实再过两年,西夏和大宋确实要打仗了,这是拳击赛的部分,但是这个时间并不长,在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西夏和大宋在文化上,本质上展开的是一种选秀赛,至少在西夏这边它的心态是这样,我就是要在文化上,跟你大宋分个高下。但是选秀赛的结果往往就是这样,双方比来比去最后是殊途同归,你和你的对手长得越来越像。这就让我想起一句话对吧?叫人生可以没有敌人,但不能没有对手,因为面对敌人可能大家双输嘛,但是面对对手呢,我既被对手激励也被对手滋养,更被对手塑造,甚至最后我和对手是相惜。

好这就是1038年,我为你讲述的元昊称帝的故事,下一年1039年我们再见。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线下看片团,看了咱们《文明之旅》1036年讲敦煌的节目,就围绕”敦煌”这个主题,策划了一整个月的沙龙活动,第一期就带领一群小朋友制作,叫”寻梦敦煌”的手工绘本,小朋友看完节目之后,一起用贴拼贴画的方式,把敦煌飞天给制作了出来,小朋友们做得特别有想象力。

特别感谢网易《逆水寒》,宋朝美学独家计算机图形技术支持,都知道《逆水寒》的游戏里面,江湖中的门派首领,那肯定都是武功高强威风凛凛的吧?你别说当上流派掌舵人的梦想,《逆水寒》在游戏里现在也能帮你实现,《逆水寒》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即将推出一个游戏新玩法,叫做”流派首席”,你就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成为这个流派的一号位,只要你在这个领域做得好,还能带领着自己流派的伙伴们。游戏嘛总是有千万种玩法设计,但是在玩《逆水寒》游戏的时候,找到一些不一样角度的小惊喜,所以欢迎你来《逆水寒》。

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像绎山泰山琅琊之罘会稽碣石。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天下多乱,多亏了我秦始皇来了,你看老百姓过的日子多好。

几乎也都是这个意思,而且这些碑文,比如说《绎山碑》,是丞相李斯用那种中正匀称严整有序的书法,史称叫”铁线篆”写出来的,都会感受这段文字的力量,这就是对书同文政策的最好推广。

隔了这么2000多年,我们还是想致敬秦朝的那些石头和那些文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