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9 次浏览

一个故事究竟有多少种讲法?|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42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

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42年,这是大宋的庆历二年,大辽的重熙十一年,西夏的天授礼法延祚五年。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前两期的内容。前年是1040年,我们讲的是大宋和西夏的战争爆发。去年是1041年,我们宕开一笔,讲的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一年我们再把目光放回到宋夏战争的战场上,这战争已经打了三年了。

1042年,大宋这边的局势一直没有转机,内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你想战场周边那几个地方,陕西、山西、河北,还有开封周边地区,老百姓的赋税负担比开战前增加了将近50%,老百姓哪受得了?遍地流民的情况在大宋朝的内地已经开始出现。内部在恶化,另一方面战场上也在恶化。你想前两年,已经有三川口、好水川连续两场大败,每场都是上万人全军覆没。到了这一年11月8号,宋夏之间又爆发了第三次大战,就是所谓的定川寨之战。结果怎么样?宋军再次惨败,包括主帅葛怀敏,还有其他十多名将领阵亡,士兵损失这个数又是全军覆没一万人。这次前方消息传过来,关中地区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社会上的恐慌气氛就起来了。对李元昊这次定川寨赢了之后,他的兵锋所指下一步威胁的就是关中。但是大宋朝在关中的防守兵力是不够的,从远处调也来不及,怎么办呢?朝廷就赶紧派人在路上拦人,拦住那些本来应该调回到中原的部队,说你们赶紧回去,去防守关中。

那你想这些士兵能干嘛?本来我在塞外驻军时间就够长了,那是苦寒之地,现在好不容易要调回中原,你朝廷在这边打败仗了,元昊的西夏军队如狼似虎地就在后面,让我们回去门也没有,这不就让我们去送死吗?所以这一批军队差点要哗变。所以你看这一次定川寨之败,已经不只是边疆战场上的普通失败了,大宋朝的整体局势已经被牵动得有一点不稳了。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这个时候你正在开封的朝堂上,在大宋君臣讨论国家大事的场合,你可能会感受到另外一种情绪。他们可能会说,老天爷,幸好是这个时候大败,如果定川寨之败早上那么一两个月,那局面可能更加不堪设想。从这段话里面,你甚至能够听到一种很庆幸的味道,幸好现在才败。为什么?因为这一年大宋朝廷最头疼的事情,不是和西夏在战场上的对攻,两次的败仗没那么重要,而是和北边的大辽在边境上的对峙,后者是更加凶险。打西夏败了顶多是窝囊,打大辽败了那是真可能灭国的。这是两个级别完全不同的威胁。

好在经过大半年的交涉,宋辽双方在这一年的10月份终于达成了新的和平协议。大辽关于割地的要求就算了,不提了,但是大宋每年要给大辽的岁币那得涨一涨。还记得渊之盟我们定的是多少吗?每年30万,现在涨20万到了每年50万。这一场危机是这么解除的。因为这是庆历年间发生的事,所以在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之为“庆历增币”或“增岁币”。

今天咱们聊聊“庆历增币”这个事。我们先来看看大宋朝这边的版本。在宋朝君臣看来,这就是个无妄之灾,那真叫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我们正忙着和西夏打仗呢,突然北边的邻居敲门,原来是上门敲竹杠的。你这叫道德败坏,我们宋辽两家1005年就签了漕渊之盟,你家大辽皇帝当年怎么说的?白纸黑字,说如果违反盟约,天打五雷轰好吧。现在我们两家和好了快40年,代人都过去了,你们怎么突然上门提这种无理要求呢?

大辽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们得说一句,就是宋朝在这个阶段的情报工作做得是真棒。辽朝使团刚启动,这还没到开封,大宋朝已经派人花钱买到了一份他们辽朝国书的副本,溜小跑提前送到开封。所以大宋君臣有这个提前量来商量到底该怎么办。辽朝在这份国书里面写了什么呢?首先是扯了一堆过去的事,然后提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就是你们大宋难道不知道西夏和我们大辽的关系吗?他是向我们称臣的,娶了我们家好几个公主的,现在他们皇上又是我们家女婿,又是我们家外甥,你们大宋凭什么无缘无故打他?打狗还得看个主人,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最近我们观察到你们大宋好像在我们宋辽边界上修筑防御工事,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要搞军事挑衅?第三层,反正基于上面两件事,我们现在心里不高兴,所以把咱们之前有争议的那片关南之地,还有当年北汉周边的那一片地方,就是山西太原附近的那片地方,都归还给我们吧。这样我们就消火了,不生气了,这次的事情就算了。三份誓书桌上一摆来请选择。那你说辽朝最后选择了哪一份呢?当时他们的皇帝辽兴宗直接选择了钱多的那一份,每年增加20万岁币。至于帮你们大宋搞定西夏这个事,事是能办,但是我不同意白纸黑字地写进正式条约,作为弥补措施这么地吧,写在我们两国皇帝的日常通信里面,我可以提上这么一嘴,哥们这事放心包在我身上等等。请注意这个国书的约束力,它就是日常通信,比那个正式条约的誓书差很多意思了,这玩意儿全凭个人信用。

所以这是里子上的损失,也就是大宋朝实际利益上的损失。但是请注意,这次对辽交涉还有面子上的损失。怎么回事?除了加钱之外,辽朝还提了一个要求,说以后交割岁币的时候,你得用一个“献”字,这笔钱你是奉献给我的,而我是笑纳的。你听出来了,不管最后用哪个字,这都是逼着宋朝承认你比辽朝低这么一等,矮这么一头。那前方谈判代表富弼一听就急了,说这怎么行?他甚至走出帐外,指着远方的高山说,你们就瞅瞅那座山,你就说它高不高?那座山你都可以越过去,但是你想得到那个“献”字或者是“纳”字,别说登山,你们干这事比登天都难,你们就是在这把我脑袋给砍了,我都不会同意的。搞得辽朝皇帝看这个态度很激动,态度很强硬,所以辽朝皇帝说,我不跟你说了,我直接派人绕弯我绕过你,直接到开封跟你们的皇帝说去。富弼说你去他们也不可能答应,然后回帐赶紧给大后方写信,说有这么个事,他们要用那个字,一个“献”一个“纳”,我是以死相争不答应,我看他们的气焰已经被我打下去了,你们大后方可千万别答应。

结果你猜怎么着?大宋朝廷君臣一商量答应了,献就献,纳就纳,最后决定用这个“纳”字。据说这是当时的宰相,也是那个著名的大词人晏殊给宋仁宗出的主意。顺便说一句,这个晏殊和前方的谈判代表富弼,啥关系?晏殊是富弼的老丈人。所以你看一家人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两个判断。

所以你看大宋朝虽然拿到了和平,但至少当事人富弼他一点不觉得这事光荣。富弼在处理整件事情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决绝。这一年他一共跑了两趟辽国,第一次出使的时候家里一个女儿死了,第二次又跑一趟的时候家里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富弼都不闻不问,坚决启行上路。甚至在路上收到家书,他连信封都不拆,直接在火烛上就烧了,边烧边说,何必看呢,看了不管家里告诉我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徒乱人意,这个阶段我要集中注意力处理对辽交涉。所以你看他这个意志的坚决。

好了,刚才我们说的这是这个故事的第一个版本。1042年这个版本的内核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被恶人趁火打劫,大宋朝花钱买平安的故事。那往好了说,就是所谓的“幸福者退让原则”。假如您是一个体面人,你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在街上遇到一个烂仔的挑衅,我劝你就忍忍算了,不是因为你胆小你怂,而是因为你值得珍惜的东西更多。简单说就是您命贵,您先退。但是这往坏了说就是符合我们对大宋朝的一贯印象,他怂,有恶人上门敲竹杠,软弱的大宋耻辱地退让了。你就是这样的大宋。

但是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同样一组事实,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它可以讲成不同版本的故事。这还不只是说我们后人来解释它有不同的角度,不同时代的人,就是当时大宋朝的人,关于庆历增币就能讲出另外个故事。下面我们就说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一般我们都会觉得,说大辽这么恶意地上门一威胁,大宋朝怕挨打直接就怂了,所以才落得个吃亏收场。其实并没有,大宋朝是尽可能地摆出了一副我要和你决战到底的架势的。我们可以简单来看这么几个事实。

大宋朝让宰相和枢密院的长官互相兼任,这是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要知道,大宋朝从建国之初就定下了这样的治理结构:在中央,中书省掌民政,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实行分权制衡。皇帝居中决断,这是祖宗之法。然而,1042年,大宋朝已经顾不上这些了,和大辽大战在即,提高决策效率才是当务之急。所以,这个时候做出了组织上的变化,让宰相兼任枢密使,基本等于建立了战时的决策体制。1042年,大宋朝真的准备要打仗了,但光做组织上的准备不行,还得动点真格的。大宋朝决定营建“北京”,请注意,这个“北京”不是今天的北京,而是当时位于邯郸的大名府。为了准备打仗,总得加强城防。那么,选择加强哪个城市呢?加固东京开封保障根本,还是加固西京洛阳,以备开封万一守不住时逃到洛阳做个备份呢?

1042年,宰相吕夷简力排众议,说不能示弱,要在黄河的北岸营建一个新都城,即北京大名府。如果辽军胆敢南下,宋仁宗皇帝就可以御驾亲征,像他父亲宋真宗一样到北京去,到前线去,到大名府去。这不仅是给大宋臣民看,展示老赵家抗争到底的勇气和信念,也可以让辽朝人觉得大宋皇帝不好惹。而且,快速修建一个大型城池本身也是大宋朝的长项,可以通过这一点展示国力。这一年,辽朝使者南下,当然要经过当年澶渊之盟的湾州北城。澶渊之盟时,真宗皇帝渡过黄河,亲临前线。那座城池已经荒废了近40年,现在正好拿来做文章。辽朝使者来的时候,大宋这边假装这里在动工修河堤,搞出了很多工地的样子,忙忙碌碌,要让你看见。等过了十多天,辽朝使者再回去的时候,又经过这里,突然看到一座新城立在黄河的北岸。史书记载,辽朝使者反应是“甚骇”,就是惊着了,害怕。虽然不知道这是不是史书的夸张,但通过这个事实,确实让辽朝使者对大宋国力有了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大宋朝还做了第三项准备,即随时准备开决五条大河。辽朝军队以骑兵为主,在古代,能够限制骑兵机动能力的手段很有限,主要是大江大河和塘泊泥沼。既然辽朝准备来打仗,大宋现在派人到河北去,随时准备把黄河以北的五条大河的口子给决开,把河北平原变成一片汪洋。这不仅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宋朝拉开了鱼死网破的决战架势。这一年,大宋朝的动作很多,如选拔官吏将领,准备粮草甲胄,从陕西前线往河北调兵等,这些为战争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在进行。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人觉得危机中有机,大辽这次向我们伸手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帮我们把西夏搞定。如果办成了,那不就是所谓的借刀杀人、驱虎吞狼、一石二鸟吗?大宋朝有的是成语形容这件事。

大辽是夷狄,没有什么人性,所以打破道德底线来诈我。但我大宋多棒,机智勇敢,营建大名府做北京,调兵遣将,甚至做出开挖五条大河玉石俱焚的准备,和来犯之敌决一死战。而且,我们派出了富弼这样的使臣,用三寸不烂之舌,既灭了对方的威风,也增加了20万岁币的代价,成功挑拨了大辽和西夏的关系,两个流氓还打起来了。最后,大流氓意外失败了,回家养伤了,小流氓也识趣了,不再闹事了。最后看起来还是我大宋最牛,这一回是以夷制夷,妙计安天下。

然而,这种两个视角的分别在富弼他老人家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富弼晚年住在洛阳,家里经常来客人。客人来了,自然要奉承几句,几乎都是那几句话:说您老了不起,当年出使大辽功劳是大大的。但富弼一听这话,就气得面红耳赤,胡子直抖。客人发愁说这是咋了,这老头怎么生这么大的气。有一次,一个晚辈实在忍不住,就去问他说咋回事,您这么大的气。富弼就说,当年我出使大辽,是因为我国家武力不行,打不过人家,增加岁币,说到底那是很丢人的事,哪是我的本意,我哪有什么功劳。所以,庆历增币这件事,即使在当时,也是一个故事两种表述。一种是面红耳赤的耻辱叙事,另一种是计谋得逞的胜利叙事。

如果我们真的身处历史现场,可能会觉得何止是两个故事,在平行时空里,还有更多的故事可能发生,而且如果这些故事发生了,那可就更加不堪,更加惊心动魄了。历史是有无穷的可能性的。

好,那下面我们就找找这些可能发生但它没发生的故事。复盘整个过程,有一点你不觉得奇怪吗?辽兴宗他为什么要打西夏呢?我不妨请你现在就带入他这个角色,现在您就是辽兴宗了。我们来看看随着事情的演化,你本来应该做什么样的正确决策。现在你是辽兴宗,你在北边手搭凉棚这么一看,宋朝和西夏打起来了,而且宋朝那么大的体量,居然还打不过这个西夏。机会来了,咱决定上门去敲大宋一笔竹杠。这可能不符合政治道德,但是它符合我的政治理性,所以没啥说的,辽兴宗做得对。

紧接着宋朝害怕了,服软了,派使者来了。我有三个选择:第一是嫁个公主,一次性嫁妆10万,利益太小不考虑。接下来是既然张嘴了,每年加10万岁币,没有附加条件。或者是每年加20万岁币,附加条件是我帮大宋搞定西夏。听到这儿我福至心灵,突然意识到可能有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出现在我的身上。你看接下来,首先我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最大化,每年加20万岁币别废话。第二不做正式承诺,口头说包在我身上,我帮你搞定西夏。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作为辽兴宗,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意识到一个更大的机会,我高兴坏了。

这等于是给了大辽一个机会,显示力量。对你大宋损兵折将,折腾了这么多年,打不过西夏对吧?我大辽不用打,我身不动膀不摇,写去二指宽的条子,你看那个元昊他就得听我的话。大辽和大宋一南一北,过去40年好像谁强谁弱分不清楚,现在好了,机会来了,是不是一目了然?好了,等有了这么个对比放在这,下面我作为辽朝,我的选择可就多了。等着我帮你搞定西夏,搞定西夏之后,20万岁币开什么玩笑?那叫预付款,等我真的把事给你办成了,你大宋还不得谢谢我再加点?加多少那个时候我说了算。如果你宋朝不答应,想想那个时候你面对什么局面?我可以出兵打你,而且是我和西夏一起打你。就算我不打你,我再把西夏这条狗放出来咬你,你现在大宋就已经这么恐嘛?你怕打仗嘛?等我将来搞定西夏之后,我们之间的强弱之势就更明显了,你们大宋内部肯定就更无斗志。请问那个时候你拿什么跟我打?

你看,你要求我帮你办一件事,你一张嘴,就等于是把那个战略主动权拱手送到我这儿了。这一点不仅是大宋那边的余靖看出来了,欧阳修那边也看出来了。欧阳修当时就说,说这个咱们求辽朝搞定西夏,这不划算的。即使搞定了,我们得的便宜并不多。但是如果辽朝真去搞了还搞成了,那反而是我们的大麻烦。这是欧阳修当时的分析,很理性的。好了,局势分析清楚了。

一个理性的政治家,这个时候最符合你大辽利益的行动策略请问是什么?就是你把这个战略优势,这是送上门来的战略优势,尽可能放大对吧?你应该利用大宋有求于我的心态,边支持小弟西夏,接着上给大宋捣乱给他放血,边假装和事佬,嘴里喊着别打了,瞅我了看我的面子别打了。同时找机会继续向大宋敲诈利益,你看都是我在替你办事,这点经费不够用,我这人腿都跑细了,再加点钱,我就能替你把西夏这事搞成。如果辽兴宗真的这么办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从1005年澶渊之盟以来,存在了将近40年的宋辽平等机制被打破了。到那个时候你再看,整个东亚政治舞台上,哪还有什么三足鼎立?只有我大辽一家独大。这可是大宋主动送上来的战略机遇,谁让你来求我的?所以你看到没有,只要辽兴宗这么做了,1042年的大宋朝可能就没这么容易度过这一关了,整个历史就转了方向,走进了另外一条岔道了。

但是可惜对吧,历史其实不容假设。在现实中,辽兴宗他就是没这么做,而是真的去帮大宋搞西夏,搞不定甚至还出兵去打西夏。乍一听这个故事就是傻对吧?一个傻乎乎的黑老大,搞不清自己的真实利益,只是因为看见小弟不听自己招呼,就恼羞成怒大打出手。就这么个故事,真的吗?其实未必。辽兴宗的算盘有可能是这样的:现在整个东亚的政治舞台上,有三股力量了,除了我们大辽,就是宋朝和西夏。宋朝那是我大辽一贯的对手对吧?西夏以前虽然是小弟,但是近些年来好像也不怎么听话对吧?三天两头在我大辽西边搞事,抢我的部落,威胁我跟西域和吐蕃的贸易往来。好,这两个我都要对付,那这两个对手之间我先对付谁呢?宋朝明显更强大一些不好啃,那好,如果我要颠覆现在共存鼎立三家都大的局面,我应该向谁先下手呢?当然是西夏,它比较弱嘛。

那为什么我要借这个机会现在去下手打它呢?你看宋朝使者刚走,上门了求我搞定西夏,我表面上是应宋朝的要求动的手对吧?一方面我有宋朝送来的岁币可以收,这是现实利益拿了再说。另一方面,我现在出兵去打西夏,至少宋朝不会和西夏联手,让我腹背受敌两面作战。多好,这是老天赐我的灭西夏的机会。至于宋朝等着,等我拿下西夏之后,我再以泰山压顶的新胜之势面对宋朝,下面会发生什么?是我继续敲诈更多宋朝的钱财,还是干脆一鼓作气灭了你那个大宋?到时候再说,到时候看我的心情,到时候再说。

当然了,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辽兴宗还是太自大了,他居然被西夏打败了对吧?但是在历史现场,几乎没人猜中这个结尾,连西夏的元昊也没猜中,要不他怎么冒那么大的风险,居然亲自去大辽的军前请罪呢?所以在他打败仗之前,我们即使是非常挑剔的评论者,你也会觉得辽兴宗的这一步走的是对的。站在大辽的立场上,他是理性的。所以走这一步不能说他就是错了。

我们继续追问,如果历史没有出现这一次戏剧性的失败,如果大辽真的就赢了,正常情况下它该赢,它就灭了西夏了。那对大宋来说,可就真的是不堪设想了。你还别觉得不可能,事实上我们稍微把视野扩大一点,就在70多年后,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形式再次重演。70多年后发生了什么?靖康之耻。大金跟大宋刚开始联合,要打那个大辽,后来大金就把大辽给灭了。接着呢,前半段的故事和这次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大宋朝向新崛起的大金抛媚眼结盟,我们借大金之手搞定大辽,自以为得计,确实大金也答应了,也出手了,也把大辽灭了。但是故事的后半段跟这次就不一样了,戏剧化的失败大金的失败没发生。那个时候的金太宗没有犯这次辽兴宗的错误,金朝赢了辽朝灭亡了,然后北宋也灭亡了。那是一个更加悲伤的故事。

今天节目的最后,我想说一个不相干的故事,请你感受一下其中的那个玄机。这是一个关于加菲猫的故事。话说有一次加菲猫走丢了,被卖给了宠物店,那加菲猫就很痛苦,它很担心和自己的主人叫乔恩从此就永别。过了一些天,加菲猫突然看见自己的主人乔恩就走进了这家宠物店,乔恩也马上就看见了加菲猫,意外之喜,我们终于重逢了。然后乔恩就从宠物店把加菲猫又买回去了。你看表面上这就是很俗气的一家团圆的故事嘛。但是故事中还交代,当乔恩抱着加菲猫往家走的时候,两个人是各有一段内心独白的。加菲猫心想,我永远不会去问乔恩,你今天为什么会走进那家宠物店呢?是不是不打算要我了,打算买一只新的猫了?而主人乔恩心里想的是,我今天是带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这个城市的最后一家宠物店,如果今天再找不到你,我也算尽力了。这是一段故事,我还记得当时我看到这段故事的时候,我是怦然心动。原来在表面的那些很美好很温煦的故事后面,还有无数的隐而不显的事实对吧?在浅层的因果下面,还有无数未能呈现的因果。对,意识到这些平行时空故事的存在,我们才能对历史现场,对历史当事人的每一次重大选择心存敬畏,他们不容易,他们面对的压力比我们后来这些讲故事的人要大得多得多。

好,1042年就这么过去了,下一年1043年,我们将把目光转向大宋朝的内部,因为庆历新政就要开始了,那是一场轰轰烈烈开始,唏嘘一声结束的改革。庆历新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下一年1043再见。

节目的最后,特别想对油管上的朋友说两句。有很多华人朋友告诉我,为了让下一代也能接上中华文明的根脉,他们都坚持在家说汉语。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这样的时候,说汉语其实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什么吃喝拉撒多穿点,记得喝热水什么的。这恐怕就容易造成孩子在说汉语的时候,没有办法进行深度思考和表达。他讨论历史哲学政治这些大事正事的时候,用的还是当地的语言。你可能不太希望这种情况会发生,久而久之,汉语在他的心目中就没有那么高级。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也有这个困惑,那我邀请你把我们的节目转发给孩子,我自己是有这个自信的,就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初中开始吧,每周看我们《文明之旅》这个节目,他用汉语表达的词汇库会极大地扩展,他们会明白什么叫中文的好表达。这不是我在吹牛,因为咱们这个节目那真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我们仔细斟酌,在书面上推敲过的,然后我再用口语转达给你听。所以它对扩展孩子的表达欲望和表达能力会非常有用。所以如果你愿意转发和推荐给你的朋友的话,拜托了。

特别感谢网易《逆水寒》为我们提供的宋朝美学独家计算机图形技术支持。都知道《逆水寒》游戏是一个江湖世界,你说游历江湖最吸引人的是啥?那肯定是在江湖中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嘛,经历各种刺激冒险的事嘛。想象一下,当你走在阳光明媚的郊外,正开心呢,一不小心掉进一个神秘的地缝,本以为会有什么吓人的东西,结果发现自己竟然置身于一个三室一厅的石洞里面,你找找没准还能找到武功秘籍,发现意外之财。这就有点像开盲盒的快乐,不知道在哪里就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发现《逆水寒》真的是变着花样给用户新的惊喜和体验。这种可以尽情冒险,发现新世界的快乐也欢迎你一起来体验一下。

今天你看到的是围绕庆历增币我们讲的三个版本的故事。所以本期节目的最后,我想就致敬美国著名编剧和剧作理论家罗伯特·麦基,因为他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名字就叫《故事》。这本书是全球编剧界的“圣经”,它不仅给编剧们讲解创作原理,它还探究到了人性幽微复杂的深处。它其中有我是抄在小本本上了,给你念一下。它说在生活故事的漫流中,作家必须做出选择。虚构的世界并不是白日梦,而是一个血汗工厂,我们在里面辛勤地劳作,挑拣浩如烟海的素材,将其裁剪成一部影片。不过当有人问“你选了什么”的时候,没有两个作家会做出同样的回答。有人在寻找人物,其他人则在寻找动作或纷争,也或许是对白意象心情,但是没有一个要素能独自构建故事。一部电影并不仅仅是若干个瞬间的冲突或行动,人物个性或情感状态,机智对话或符号象征,作家搜寻的是事件,因为一个事件才包含了以上的一切,甚至更多。

对,一个故事其实是一个事件,1042年这一期的《文明之旅》节目,我为你讲述了关于庆历增币的三重故事。一个是大宋朝忍辱含羞的故事,一个是大辽惊涛骇浪的故事。你看即便是真实的历史,结构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一样激发出不同的情感反应。所以今天我们要致敬会讲故事的罗伯特·麦基和人类文明中所有伟大的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