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次浏览

交子1000年,纸币为何出现在宋朝?|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24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24年,大宋天圣二年,大辽太平四年。

这一年大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当然仁宗这时候岁数还小,真正做主的是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这一年距离宋真宗去世已经过去两年了。这一年的3月份,大宋君臣们为真宗皇帝办好了最后一件事,什么呀?修好了《真宗实录》。

什么是实录?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就是要把一个皇帝执政期间的大事按照年月日的顺序编排好。你可以理解成是关于这个历史时期的最详细的档案汇编。当然,既然写成了字变成了书,它当然包含一层意思,就是要对当年的很多人物事件给出官方的正式的评价和结论。所以这不是一件小事。比如说宋朝的《太祖实录》,就是因为那个历史阶段很多事情说不清楚,在政治上很敏感,所以前前后后《太祖实录》编了三个版本。一个事说不说,说多少,怎么说呢?这都是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是很费斟酌的。

好了,这一年3月份,《真宗实录》修好了。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宰相王钦若,献上了这部150卷的大书。这篇幅可不小,你想想看,《太祖实录》只有50卷,《太宗实录》多一点,80卷,《真宗实录》150卷。当然仁宗也比较多,仁宗有200卷,但是仁宗执政了41年,真宗只执政了25年,所以也有150卷,不少了,篇幅很大。

这一天,刘太后和小皇帝仁宗接过了这实录,恭恭敬敬地设摆了香案,把这书供上,一点不敢怠慢。这母子两人就捧着书翻着书,睹物思人,一边看一边抹眼泪。为啥?这是先帝的最后一件事了。这部书一定稿,先帝的身前事、身后名,就算是在历史上咔嚓定格了。

不过好可惜,这部《真宗实录》咱现在看不到了,没了。中国古代那么多实录,只有明清两朝的实录算是完整地留下来了。那此前皇帝的实录呢?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两个部分了,一个是唐朝韩愈写的《唐顺宗实录》,还有就是《宋太宗实录》的一些残本。这是现在唯一能看到的两部小书。刚才我们讲的这部150卷的《宋真宗实录》,可能是因为战乱或者什么原因,现在完全看不到。

我们读中国历史,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就很多当事人无比尊崇、无比珍惜的东西,很遗憾,时间就像是一把残酷的进化剪刀,上去咔嚓一下,烟消云散,什么都没有了。而当时的人可能还不太在意的有些东西,没准时间越长,反倒是越加光芒四射。我们就拿宋朝来说,就这个历史阶段,四大发明当中有两项都是在我们正在讲的这个历史阶段发明的,一个是指南针嘛,一个是活字印刷术嘛。其实那个第三项火药,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也是在这个阶段突飞猛进的。但是所有这些当时的人并不觉得这玩意有什么了不起,是个多大的事,往往只是在某本书、某个笔记里面,一行字里面提了一嘴而已,一带而过。

其实还有一项,这一项发明虽然没能列入四大发明,但是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它的意义一点不比四大发明小。什么呀?就是纸币。我们上学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知识点对吧,中国在宋朝的时候发明了纸币,就是四川的交子。对,今天你要到成都去,还能看到什么交子大道、交子大厦、交子博物馆。请问交子,就是全人类的第一张纸币,是哪一年发明的?当然它演化的过程很漫长了,是慢慢形成的。但是如果非要定一个交子人类第一张纸币诞生的年份,那就是这一年,公元1024年。而且你注意到没有,我们这一期《文明之旅》节目就录制于公元2024年,所以今年正好是交子诞生1000年,整整1000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中国人发明了它,比欧洲发明纸币早600多年。所以这一期节目的主题咱就没得选了,咱必须得聊聊这个交子。那问题来了,中国人为什么能比欧洲人早600多年发明纸币呢?是因为中国人比欧洲人聪明吗?更有创造力吗?这当然是一种解释了,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当时中国更具备发明纸币的条件呢?这些条件是什么呢?搞清楚这些条件,又对我们理解创新这件事有哪些启发呢?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穿越回整整1000年前的1024年。

我手里的是一张10块钱人民币的纸币。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这个东西了,这还是录像前找我们的同事到处搜罗才找到的一张。今天看到它还是觉得这个发明真的是伟大。这不就是一张纸吗?我凭什么相信它居然就能值10块钱呢?好了,问题来了,为什么纸币这个东西在中国出现比欧洲要早上600年?那除了为咱们中国人的祖先的创造力感到自豪之外,咱还得意识到一个问题,这是因为这两个文明在这个方面遇到的挑战它不一样,所以演化的路径也就不一样。

我们先来看欧洲这方面的情况。欧洲因为海洋很多,所以很早就有发达的海运和繁荣的商业。大宗货物的交易你说用什么货币?当然就是要么是金,要么是银,贵金属。这就带来了两个麻烦。第一个麻烦是平常老百姓的那个日常花的零钱,买个醋的钱,你总不能也用金币和银币吧?那怎么办?欧洲是长期分裂的,所以各个诸侯、贵族、领主就只好在自己的领地上发行各种各样的小零钱,什么铜钱、铁钱。那你可想而知,这些贵族老爷们他们的金融管理水平千差万别,所以什么币值混乱、货币不足的问题就长期存在。

对我手里这本小书,201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叫托马斯·萨金特,他写的这本书《小零钱大问题》,说的就是欧洲当年的这个现象。但是好在欧洲当时是分裂的,所以零钱不足带来的金融混乱,它再严重它也就是个局部问题。

但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麻烦就严重了,它是全局性问题。同样因为欧洲是分裂的,所以各地有各地的金银币,那各种金银币它的这个大小、重量、纯度都不一样。那作为一个商人,我这个货你拿那个银币,它跟我手里习惯用的这个金币到底兑换的这个比值是什么?当时可没有中央银行来发布这个兑换的汇率。怎么办?怎么交易?于是就出现了早期专业搞兑换的人,他们的职业就是要搞清楚各个币种之间的兑换的比例。这是什么人?早期的银行家。他们叫Banker。Banker这个词是从意大利文叫Banca,就是长凳演化出来的。这为啥?因为早期的意大利银行家就是一帮人凑在一起,每个人下面骑着一条长凳,坐在那等生意。你带着你的钱到我这兑换,好了,我让开,长凳的凳面就变成了柜台,你数你的钱,我数我的钱。这样的银行呢,它的业务就越搞越复杂,越搞越多,什么兑换、还款、借贷,业务越来越丰富。渐渐地你可以理解,银行为了方便开展业务,就搞出了各种各样的票据。我这次不给你现钱了,我写个条子给你,这就是欧洲纸币的前身。好了,到了1666年,这个日子很好记,1666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银行就发行了欧洲最早的一张纸币。所以你看欧洲的纸币,这个演化路径很清晰,是从搞兑换的银行这个基础上发育出来的。

好了,我们再回头一看,中国的纸币交子就奇怪了。请问宋代的时候,中国有发达的银行系统吗?没有。那为什么也能出现纸币呢?对,中国的纸币的演化是走了另外一条路。你想中国当时和欧洲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从秦朝开始,咱中国就完成了大一统,货币系统早就统一了,所以就不会存在我刚才讲的欧洲那种金银币一定要兑换的那个难题,所以也就没有演化出欧洲那样的银行。而且咱们古代中国一直是重农抑商,没有欧洲那么繁荣和频繁的商品交易。好了,怪了,为什么反而是中国率先发明了纸币,而且一早就早了600年?

其实回到历史现场一看,你马上就能明白,中国之所以当时急着要发明纸币,是因为当时运行的铜钱系统出了大问题。什么问题?就是铜钱不够用,历史上称之为叫“钱荒”。你可能会说这个问题即使大,也很好解决,就朝廷多铸一点铜钱给民间用不就完了吗?不行,铸多少都不够用,它是个无底洞,历史上铜钱一直在流失。

这就奇怪了,铜钱又不能吃掉,不就是一个交易的中介嘛,你用他用,这个铜钱怎么会凭空消失呢?很多原因。首先一个原因,你想铜是一种金属,它除了铸币本身还有实用功能的,老百姓做个什么铜镜子、铜壶、挂蚊帐的铜钩子什么的。好,假设你是一个铜器的作坊,那请问在当时你会到矿山上买铜吗?当原材料吗?不会,太麻烦了嘛。市场上有的是铜钱,推一车粮食到市集上就能换成铜钱。铜钱熔化了之后得到的铜,你做成了铜镜子在市场上卖,你只要能盈利,这个循环你就会一直持续下去。那你想国家的货币就成了你的原料,而你呢?你不就成了我刚才说的那个铜钱流失的黑洞吗?

这是一个原因。你再往前想,铜钱这个东西,它不仅有交易中介的功能,它还有保值的功能。咱家有了财富,可以换成铜钱存着对吧,这可比存粮食好太多了,它不会腐败。就拿唐代来说,史书里面就有记载,各个地方上的节度使囤积在京城里的钱,一家节度使少的都有50万贯。50万贯我这么一说就是个数,你猜是多少铜钱?一贯是将近1000枚铜钱,5亿枚。一个节度使就能囤积那么多铜钱。你要知道唐代国家中央一年的铸币量最多也就3亿枚。你说皇帝能不着急吗?所以在唐代皇帝还下过令,让这些节度使你们得处理一下这钱,你得花。1到10万贯的小额存款,一年内限制你们赶紧花掉。如果是10万到20万贯的,限你们两年内一定要花掉。但是你懂的,唐朝是藩镇割据,这些节度使本来就不听朝廷指挥,这种命令你怎么执行呢?你怎么知道他是把钱花掉了,还是干脆换个地方又存起来了呢?

就像这些年咱们也听到一些新闻,2010年在陕西一个中学的校门口下面就挖出了一个大洞,里面是满满一坑的铜钱,多少?重达4吨。据报道是南宋时候的窖藏铜钱,也不知道当时是哪个冤大头藏的,这钱反正人死了钱没花了。对呀,古人又没有银行,如果想储存财富,最好的方法不就是换成铜钱,挖个坑把它埋起来吗?

这还是为活人打算埋的铜钱,更重要的是死人也要带走一批铜钱。你看前几年有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就是江西海昏侯墓的发掘,那目前清理出来的铜钱你猜多少钱?400万枚,十几吨。请问哪个朝代不死这样大富大贵的人?你带走一点,他带走一点,全埋地下了。那你让子孙后代用什么铜钱呢?

铜钱流失还不只是死人,还有各路神仙呐。你想东汉之后,佛教在中国兴盛起来了,这叫精神产品,很费钱的。就是你怎么证明你对菩萨的信仰呢?你不就得把家里的好东西、值钱的东西都献给菩萨吗?有金子用金子,金子不够怎么办?用铜。对,所以一个寺庙里面什么铜像、铜铃、铜钟,有多少铜都能给它用得掉。就像今天北京的大钟寺那口钟,大明永乐年间铸造的,46吨重。你想这得耗进去多少铜?这些铜本来都可以铸成铜钱的。

所以中国历代灭佛,就是毁灭佛教,好多次你去细看,还真不是因为什么宗教信仰的冲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皇帝看中了寺庙里的那点儿铜嘛。所以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说法,叫“毁佛钱”,毁掉佛像铸造铜钱。比如说唐武宗的会昌灭佛,然后铸造的那个会昌开元通宝,它就是这么来的。好了,这就完了吗?没有,还有周边国家。我们就拿这个时候的大宋朝来说,你自己铸钱自己花不行,周边的政权,你看西边的西夏,北边的辽,东边的高丽、日本,用的都是你大宋朝造的钱。那怎么办呢?谁让你的铸造水平高,铜钱又足斤足两呢?不用你的咱用谁的呢?

好,你再放眼民间一看,你想那个时代,铜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它是什么?除了它是财富、它是货币之外,它还是很罕见的标准工业品。每一枚铜钱很规整,很小巧,而且钱寓意也很吉祥。那好了,老百姓家过节包个饺子,里面放一个对吧,小时候我们都见过这种事。做毽子用两个,房屋上梁再放一堆铜钱。我小时候还见过用铜钱做的毽子。这种你说用量大吗?它不大,但是架不住家家户户世世代代这么跑冒滴漏。

我说了这么多,你再切换到皇帝的视角一看,天呐,我朝廷太冤大头了。我朝廷开采、冶炼铜矿,足斤足两地往市场上投放铜钱,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老百姓有钱可用,让天下货物流通。现在好了对吧,朝廷投放多少,你们倒好,都可以藏起来、埋起来、供起来、漏出去。这跟我们小学做的应用题一样,这排水管子比进水管子还要粗,朝廷这个买卖太赔本了。

那你说怎么办?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很容易一下就想出解决方法对吧,通货膨胀。就是把铜钱的面值搞大一点不就行了吗?花10块钱的铜,但是我做出来的铜币面值上给它写上值20块钱,这不就不需要那么多铜了吗?这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你觉得古人傻吗?他们当然也想得到。古时候的朝廷是垄断铸币权的朝廷,它很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用现在的说法,凭空增加的这种币值叫“铸币税”。也就是说朝廷这么干的话,不光能解决钱荒的问题,朝廷还能凭空多收出来一笔税。那皇帝怎么能够受得了这种诱惑呢?所以这个办法古人是想过,历来也有很多人干过。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刘备在四川的时候就发行过一种钱,叫“直百五铢钱”,也就是同样一枚铜币,刘备就在上面写上,这一枚钱就相当于一百枚五铢钱。直百五铢,我天呐,1比100。朝廷的财政就跟变戏法似的,突然一下整个财富膨胀100倍。那你说还能干得更大一点吗?能,这得看皇帝的想象力了。三国时期的另外一条好汉,吴国的孙权就觉得刘备没出息,才什么直百,来,我铸造一枚钱当千钱,就这一枚钱当一千个用。后来疯了,当两千,后来当五千,一枚铜子拿走当五千个钱用。这事就越搞越离谱嘛。

这个行得通吗?行不通。这还不是我们现代人想的什么发行大额钞票会引发通货膨胀搞垮经济,不,当时他们没在乎这个,而是这个方法在现实中根本就搞不下去。为啥呢?第一,老百姓不接受。比如说我手上的这本书就是专门讲交子的,这本书里就讲过一个例子,宋徽宗时期当时那个宰相叫蔡京,就主持铸造过一种大钱,打的也就是这个主意。一枚大钱用的是三文钱的铜钱的铜做的,但是当多少钱用呢?当十文钱的铜钱去用。这个算盘打得很精的,这是三分钱的本,但是有七分钱的利,因为当十分钱用嘛对吧。好了,那你觉得光你蔡宰相是个聪明人,你宋徽宗是个聪明人,老百姓就傻吗?大家不用,大家觉得这一枚铜钱不就是原来的三文钱吗?凭什么官府一声令下就值十文?所以市面上谁要是按十文铜钱来用这枚钱,大伙就当他是个傻帽就完了呗。

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有一个隐秘的因素,就是你皇帝可以这么干,但是有一伙人就会冲出来给皇帝踩刹车。什么人?就是民间私铸货币的人。你就想嘛,如果说朝廷说一枚铜钱只要上面写上价值100枚就可以当100枚来用,那民间的那些私铸货币的人,虽然是犯法的,但是犯法的人就是胆大。那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在当时你会怎么干?你会把家里的所有的铜锅、铜镜子、铜钟全部砸了来铸钱,因为1比100那是暴利。你会跑到市面上,把所有能搜罗到的铜钱都拿来熔化成铜,然后来铸钱。对,铜钱的熔点又不是很高了,土法上马马上就能干,一转手就是100倍的利润,谁能受得了这个诱惑?所以朝廷再有严刑峻法,那也是拦不住的。那你想会是什么结果?就是朝廷每变一次这样的戏法,虽然能够暂时解决钱荒,但是受益更多的呢?那不是朝廷,是那些民间铸币的人。所以宋代就有学者把这个道理讲给皇帝听,说可不能这么干,国家每发行一枚这样的钱,民间就有人给你搞出10枚这样的钱。国家这么行使一下权力,就丢掉了10倍的利益。所以你看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在现代纸币出现之前,在金属货币时代,真正能够想制住统治者的手的人,不让他搞通货膨胀的人是谁?恰恰是民间的私铸货币的人。对吧,统治者胆敢搞一倍的通货膨胀,他们就能上来搭把手,给你搞出10倍的恶性通货膨胀。那皇帝坐在皇宫里想想当然就算了。

所以你看中国用铜钱的历史那么长,只要是正常朝代的正常时候,比如说我们正在讲的宋朝这300多年,国家铸造的钱的重量和成色都非常稳定的,朝廷是不占民间这种便宜的,不收铸币税的。这为啥?不是因为皇帝有节操,而是因为算来算去实在是不划算。

好了,现在你明白了,只要用的是铜钱,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帝国就面对这样的两难,左右为难。结合我们刚才讲的,一方面你造铜钱吧,你造的铜钱的面值和铜的实际价值要等值的话,那好,朝廷就面对一个无底洞,铜钱就一直流失,最终就会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钱还是不够用,还是有钱荒。那反过来呢?另外一方面,你如果造那种面值和铜的实际价值不等值的货币,好了,你就等着吧,恶性通货膨胀,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还没发生的时候,就先便宜了盗铸货币的非法之徒。皇帝就夹在当中,你说他咋整?

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么一个皇帝,他做过这么一个梦,在皇宫里裹着被子在那想,如果有一种货币,很便宜就能生产出来,要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朝廷想让它值多少它就能值多少。万一有个救急的事,可以通过多发行这种货币,可以收一把税,而且这种货币民间还不能有盗铸,老百姓还能愿意用,而且最好不用铜。要有这么一种货币,那就实在是太完美了。不过我也知道这是白日梦。谁说是白日梦?这不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题嘛,纸币交子嘛。对我这么一大套说下来,你就明白了,交子的发明它不是什么天外飞仙,什么奇思妙想,它是被上千年这种挥之不去的钱荒,生生逼出来的一个解决方案。

但说到这又出现一个新问题,你不觉得奇怪吗?原来用铜钱,铜好歹还有实用价值,此前把一枚铜钱标上说值100枚,老百姓还不干呢,民间还不接受呢。到了宋朝在四川连铜都不用了,干脆变成了一张纸,就在纸上写个钱数,凭这东西就能做买卖,就能买东西。这玩意儿怎么就被老百姓接受了呢?你不觉得这也挺神奇的吗?

刚才我们讲的是铜钱的缺陷,但问题是它的替代方案一定是纸币吗?不能是其他的吗?对,中国古人一直在找各式各样的替代方案。比如说汉武帝用过白鹿皮做钱币,北魏的时候甚至用过布片做钱币。你可能会说,对,这种东西软软乎乎的,不也挺好的吗?什么布匹、绸缎、绢布,做钱币不也行吗?是的,在很长时间里,这是一个很常用的解决方案。但是请注意,布、绸缎、绢它们都不理想。原因有两个。第一,布匹和绸缎的实用性太强了。你想嘛,比如说天突然冷了,大家都需要用布来做棉袄,那布价就涨了。而货币这个东西,大家对它的要求第一位就是你币值得稳定,咱们得拿你做买卖。而布匹和绸缎的价值波动太大,所以不太适合做货币。这是第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呢,是布匹的分割性不好。你会说布匹的分割性有哪不好?拿个剪子不就能分割了吗?不是这个意思。你想象一个场景,咱俩做生意,我拿一匹布给你,但是你交给我的货只值半匹布,所以你得找我半匹布对吧。那咱俩只好把这一匹布抖开,拿剪子给它分割。但是一分割完了咱俩就傻了,因为我们一人拿的半匹布加起来价值可远远低于一整匹布。说白了咱俩都受了损失了。

对,这就看得出金属货币的好处,就是不管怎么分割,分割得有多碎,它还是能够重新熔化捏合在一起,这个价值是既不减损也不灭失。所以马克思说的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道理就在这儿。好了,中国古人找各种铜钱的替代方案,那为什么到了宋朝就找到了纸币这个解决方案呢?

最好理解的一个原因,当然是到了宋朝的时候,那个印刷技术才成熟对吧,有了彩色套印这种复杂的印刷术,那纸币的防伪问题才能解决。这个不用多说了,好理解。更深层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到了唐宋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有了一些很微妙的变化。我举其中一个小例子你感受一下,就是到了唐宋的时候,老百姓渐渐养成了全民喝茶的习惯。这个不得了,直到今天饮料行业的变化都是能够诞生首富的。饮料你看喝的东西表面上不起眼,但是一个普遍的消费习惯,饮料习惯一旦养成,爆发出来的经济能量是大得吓人的。你会说为什么茶叶大家爱喝了,经济就会发生变化了?你想嘛,茶叶生长在哪?中国的南方,至少当时是这样。但是喝茶的人遍布全国,所以从南方的产茶区远距离运输到销售区,尤其是北方,这就改变了中国原来大宗商品的流向。原来中国的那个全国性的大宗商品只有什么两样?一个是盐,一个是铁对吧。现在突然有了茶,还有同时期的什么绢呐,还有米,这就变了。你想原来盐和铁主要是官营,大宗批发的生意,它用到的铜钱其实没有那么多。而现在茶、绢和米,这都是普通人生产、普通人消费的,整个市场的交易主体都变了。大量分散的普通的小农在里面做买卖,这些人这种体量的交易对货币的需求量,对铜钱的需求量就激增。

这是唐宋时代发生的一个变化。那你想唐朝的时候,这个铜钱已经不够用了,唐朝已经有严重的钱荒了。到了宋朝市场规模进一步暴涨,钱就更不够用了,所以就逼出了纸币嘛。当然了,这个地方咱们必须替宋朝政府说一句,它们不是不努力,是市场规模扩大得太快。实际上这个宋朝制造铜钱的量是非常惊人的。就一个北宋,仅仅北宋就比整个唐朝要多出10倍到30倍的铜钱铸造量。这个结论还不只是书面的,我这还有一个旁证。

吴乐曼老师的这本《富种起源》里面就提到,说格陵兰岛上的冰柱采样,这是现代人干的事,把那个几千年前的那个冰柱打出来,然后分析它的化学成分。这个冰柱采样就捕捉了人类历史上三次铜污染的高峰。那一次很好理解,就工业革命以来对吧,铜的生产量激增。还有一次是古罗马,还有一次就是中国的北宋。古罗马时代的铜产量每年达到了15000吨,而在古罗马灭亡之后,整个世界的铜产量就衰退到每年只有2000吨。你想这可是从15000衰退到2000。好了,历史往前发展,就在那个格陵兰岛的冰柱里面突然发现,到了北宋时期,这个铜污染量又开始大增。对,因为北宋的商业繁荣,又催生了对铜币的巨量需求,铜产量又达到了每年13000吨,主要就是宋朝人生产铜币。到了宋朝灭亡之后,世界整个铜产量又掉到了每年2000吨。所以整个中国虽然历朝历代都在生产铜钱,甚至整个明朝将近300年的铜币的官方产量还不如宋朝一年的产量。你想宋朝有多猛。但是这么猛也没用,货币还是不够用,发明纸币在当时就是一个不得已的替代方法。

当然了,我们可以往深再看一层,为什么纸币出现在宋代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代朝廷的社会治理能力太强了,比前朝强的不是一星半点。我们就拿交子这事来说,其实最早尝试发行这种纸币交子的,是四川成都民间的一些商人。当时他们发行的叫私交子。简单说就是这么个情况,就是假设我是一个老板,我做买卖,你不是嫌金属货币沉吗?不方便吗?没关系,你把这些铜钱就存在我这儿,我是天天在这做买卖的嘛,你随时可以来取。我写张纸证明你有这么多钱存在我这儿不就行了吗?这一张纸当然就代表这笔钱,拿出去就可以用,这就是最早期的私交子。

听着特别好吧,但是背后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就这些民间的商人很快就洞察到了一个秘密,我其实不需要傻乎乎地把这些钱都存在这儿对吗?我留一些钱周转就可以了,干金融嘛,就是所谓的10个瓶子5个盖,这个游戏就能玩下去。剩下的钱我可以先挪到别的地方先用着,先干点别的投资。你想一个商人起这个念头是不是很正常?那你想一旦挪用的钱投资失败,或者突然出现了集中挤兑,马上所有的人都到我这儿要提钱,给不出来马上就是金融危机。所以私交子这个阶段很短,很快就出了问题,出现了大量的诉讼和纠纷。

好了,这个时候我请你想象一下,假设你是四川成都的地方官,你会怎么办?就是这么民间又是诉讼又是争吵,闹出乱子来了。那你肯定就想,我把交子这事禁了就完了呗对吧。对于一个地方官员来说,这是惹乱子的事,我把它禁了没有什么错吧。对,实际上刚开始四川成都的地方官他就是这么干的。但是也有的地方官突然就站出来了,说把这个交子废了,对民间的贸易还是不方便。要不这么地呢,民间私人以后就别搞这种名堂了,什么交子跟你们没关系,咱专门设一个官方机构,公家来办交子。就写了一份报告就递上去了。这个时候朝廷里做主的是刘太后,这么专业的金融上的事她也不懂,也没有主见。但是这个时候的刘太后是有一份慎重的态度的,所以她又指定了一个附近的地方官,说你们几个人一起商量,形成成熟意见然后再报给我。好了,这些地方官再商量,形成意见也一致了,要改私交子为官交子,公家来办这个事。写成报告又递上去了。朝廷说那好吧,你们既然想好了,那就办咱试试。好,这个朝廷的答复是在什么时候?就在天圣元年的11月,换算到公历,就是今年公元1024年的1月份。后来这一天这一年就确定为纸币“交子”的诞生日。

读这段史料的时候,我自己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一个地方官,他看到某一项创新惹了乱子,添了麻烦,他想到的不是一禁了之,而是愿意把这颗那真的叫烫手山芋,把这颗烫手山芋接过来,说服朝廷设立一个常设机构,去想办法、去立规矩、负责任、担风险,用官员的身份把原来商人该干的事再干一遍,而且还要干得比商人更好。你想这一份担当很了不起的。

我们现在说起宋代,总说宋代什么官僚啊,但是反过来,这不也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一个条件,就是地方官员中如果有那些真愿意做事的人,他确实就有机会、有资源,拳打脚踢地实际干点事。所以官僚也看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它。好,你再回顾一下这个过程,你看交子能够诞生,是因为朝廷有鼓励创新的心胸,刘太后就敢说你们试试看吧。地方官有勇于担责的勇气,私人别干了,我们官家来办。再加上确实也有做事的资源,因为确实官员多人手够。所有这些因素因缘际会凑到了一起,交子这样的创新它才有可能诞生。所以你想,如果不是在那个国势蒸蒸日上的北宋,你说交子这事它能出现吗?不敢想。

那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纸币这个创新它首先出现在四川呢?这个原因就更复杂了,好多原因。比如说四川这个时候出的纸是最好的,适合印成纸币。四川这个时候的印刷术是最发达的等等。但是归根到底俩原因。第一,和全国其他地方比,四川当时的商业更发达。第二个原因,和全国其他地方比,四川的货币更糟糕。是这两个原因共同激发了交子的诞生。

我们先说说商业的发达。请注意,那个时候的四川跟我们印象中的今天的西部省份四川不是一回事。从唐代开始,我们中国人就开始有了一句话,叫“扬一益二”。什么意思呢?就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扬州是第一位的,益州就是四川成都一带,是第二位的,非常发达。那到了五代时期,你看中原都打成什么样了,没法看了,而四川一片和平,没有战乱,当然就富庶。所以宋朝初年的时候,四川的人口全国第一,不仅人多,商业还发达。就在我们现在讲的这个阶段,北宋初年四川地区的商税占到全国总额商税的你猜什么比例?30%。一个地区占全国的30%,你说是不是妥妥的经济高度发达地区?

但是与此同时,当时四川的货币情况又非常非常糟糕。这个情况我们在《文明之旅》节目公元1001年那一期曾经讲到过,就是宋朝初年的皇帝说实话,他是不怎么拿四川人当自己人的。因为四川是灭了后蜀之后拿进来的政权对吧,我是征服者心态。所以赵家天子一门心思,四川是各种好东西,得搬到开封来,什么金银财宝、罗绸缎、布匹、粮食,我全都要。当时非常珍贵的铜钱呢?那我更得要。所以内地缺货币,四川的铜钱全部拿到内地来用。那问题是四川用什么货币呢?赵家天子一回头就说了一句,你们你们四川用铁钱就好了,用铁铸成的钱。

好了,铁钱带来的问题,一个容易想到的,一个不太容易想到。我先说这个容易想到的,就是太不方便了嘛。同样是一贯钱,一贯钱将近1000枚,铜钱是四斤半,铁钱重两斤,六斤半。但更要命的是什么?铁的价值远远不如铜,铁钱只有铜钱购买力的十分之一。那你想这是一番什么样的场景?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当时在成都,要花两贯钱买一匹绢,铜钱两贯买一匹绢,那换成铁钱呢?就是二十贯。本身又比铜钱重,你得挑着130斤重的铁钱去买这两匹绢。你就说多费劲吧。顺便说一句,苏东坡他们家就是在四川做这个绢布买卖的。今天的三苏祠就是他们家的老宅,在眉山的纱毅行,专营各种丝绸缎。反正至少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应该是见过那种挑着上百斤的铁钱来买绸缎的人。这个景象当年不可思议。那你想这还是在成都平原,平原地带,四川四面可都是山,蜀道难嘛。那你可想而知,周边山地里的民间交易有多难。四川作为一个经济区,基本上就被孤立了,它那个钱出不去嘛对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纸币交子率先在成都诞生,是不是就不奇怪?

刚才我们说的是一个好理解,那铁钱呢,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一个后果。我们看起来一个是铜,一个是铁,都是金属,只不过铜价值高一点而已。但其实铜和铁本质完全不一样,这不是我们今天在说,宋朝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个区别。铁是特别容易生锈腐烂的,而铜的化学性质就稳定得多。所以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铜钱是什么?是一种可以长期储存的货币。而铁钱呢?太容易烂了,跟纸差不多,都是非常容易腐烂的那种货币。所以这就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效果,就是用惯了铁钱的四川人,没觉得用纸做的钱有什么大不了。反正都是不好储存的,容易烂的。所以四川人接受纸币,他的心理障碍就稍微小了那么一丢丢。你看这是不是叫无心插柳柳成荫?

好了,关于纸币交子为什么诞生在四川,我们还可以分析出好多原因,其中还有一些可能是非常偶然的原因。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当时朝廷里的最高决策人是谁?刘太后。刘太后老家是哪?她就是四川人呐。虽然刘太后是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但是想必小时候对四川人用铁钱那个不太方便的场景是有耳闻目睹的。好了,现在几十年过去了,突然看见有臣子报上来这么一个报告,提出这么一个富有创意的纸币方案,老太后没准就更愿意给这个创新以尝试的机会,更愿意承担创新万一不成的风险,毕竟是造福桑梓。你想最高决策人这种闪念之间的倾向性,对于一项这样的创新来说,是不是性命攸关的?这就是交子诞生的一个偶然因素,如果当时刘太后否决了,可能它诞生就要推迟好多年。

对,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人类的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在大宋朝,诞生在四川成都,它既是大势所趋,又是情景所迫,既是水到渠成,又有一点运气使然。这可能就是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创新的常态,就是上天其实准备好了所有的条件,等到万事俱备,最后挑出一个幸运儿来,让他去踢出最后的临门一脚,你把创新呈现出来,仅此而已。今天我们要讲的交子,就可以完整地看到这个过程。

就像有人问说船是谁造的?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船当然是造船厂、造船师傅造的,这个答案肯定对。但是还有另外一个答案也很有意思,船是大海造的。因为所有不符合大海要求的船都已经沉了,大海就在那默默地等,看着造船厂、造船师傅辛苦工作,然后接受那些符合大海心意的船,让它们存活下来。所以说船是大海造的。创新的过程其实也是类似的。

好,这就是我为你讲述的整整1000年前的交子的故事。下一年1025年我们再见。

下面是本周感谢。本周的看片团,我们要感谢来自山东青岛的西海岸图书馆,馆长叫牛占波。那这位同学呢,邀请大家看1014年讲杨家将那一期,还专门邀请了非遗,就山东地方戏茂腔的传承人徐翠萍老师,用茂腔为大家唱了一曲《穆桂英挂帅》。我这个京剧爱好者也是非常羡慕。

本期节目的最后,我想致敬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先生。我们这一期节目讲交子,讲中国首创的纸币,那自然就有一本绕不过去的经典,这套《中国货币史》,它的作者就是彭信威先生。彭先生出生在江西的吉安,我们节目里说过,那就是古代的庐陵,欧阳修的故乡,出才子的地方。他出生在民国,从小就爱收集铜钱。1935年去了英国伦敦留学,那可是当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毕业之后他先是去香港,在中国银行找了一份工作。到了1941年他到复旦大学去教书,从此大半生的精力都花在了这套《中国货币史》的写作上。

请注意,彭先生可不是那种就钻进故纸堆,只做历史学问的人,他是一个研究实物的人。他对研究钱币就节衣缩食,几乎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收集各种各样的钱币。他自己的收入有限,没关系,去结交上海的钱币收藏大家,那些资料搜集来就来做这本书。《中国货币史》这套书1943年开始写,前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不断地扩充重写。据说初稿只有十几万字,到了第一次出版变成45万字,然后接着修订,到1965年出到第三版的时候,全书77万字。要不是彭先生在1967年不幸去世,我想这套书可能还会变得更厚。

这套书里有大量的货币插图,很多都来自于彭信威先生见过、收过的实物。所以这套书被很多搞收藏的人是当作工具书来用的。特别自豪地说,这一套大部头1000多页,咱们得到电子书库里就有,推荐你也去翻一翻。翻这套书不仅是看知识、看学问,是去感受一个人一生执着一件事的那种力量。致敬彭信威先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