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次浏览

茶叶如何成为大宋印钞机?| 罗振宇《文明之旅》之1026

你好,这里是《文明之旅》。欢迎你穿越到公元1026年,大宋天圣四年,大辽太平六年。

这一年,大宋朝廷处理了一批官员,其中级别最高的是副宰相、参知政事吕夷简和鲁宗道。这两个人被各罚了一个月工资,这很明显是要承担领导责任,这种处罚呢就是意思意思。但是接下来就厉害了,前权三司使,就是前任的国家财政主管官员,被降职处理。在官场上这就是来真格的了,因为动了乌纱帽嘛。

那还有一批负责审计的基层官员,那就惨咯,他们被发配沙门岛。沙门岛是在哪呢?是今天山东烟台的长岛,也是后来明朝戚继光抗倭的一个重要据点。今天长岛产的那个海参很有名,还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但是在大宋的时候,这个地方听着就吓人。《水浒传》里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叫“请相公到沙门岛走一遭”。这句话听在耳朵里,能吓人一哆嗦。为啥?因为沙门岛是宋朝最偏远、最恐怖、最荒凉的犯人流放地,就跟清朝人讲流放宁古塔是差不多的意思。那什么样的人会被流放沙门岛呢?基本上就是本来该判死罪,但是朝廷开恩免你一死的这种犯人。但其实真要是被流放到了沙门岛,跟死了也就差不多了。为啥?因为大宋的法律里面有这么一条:沙门岛上的犯人,即使国家大赦天下,不好意思,没有你们的份儿,你就在那儿待到死。

那你想这个地方的犯人,他没有任何盼头,他出不去,所以只能任由那些当地的牢头禁子随便拿捏。你就说一条,沙门岛上一年大概只有不到200人的口粮,但是岛上每年至少要发配来300多个人。那不够吃怎么办?实在不够吃好办,你们本来就是该死的人,那些牢头禁子随便指定一个人,直接扔海里就完了。就是这么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好嘛,宰相扣工资,前任主管丢官,基层官员直接流放沙门岛,永世不得生还。请问什么事这么严重?

简单说,就是因为3年前的一次茶法改革带来的财政上的舞弊案。具体过程很复杂我就不讲了。刚才我提到一个词叫茶法,你一听大概能够明白,就是茶叶管理的办法。那你会觉得奇怪,就这么一个茶叶怎么还有个法呢?这个茶叶的法,它怎么居然能够引发这么大的案子呢?对,你要是去翻阅一下宋朝史书里面关于茶叶的内容,你会发现这么复杂,光是那些名词就能看得人眼花缭乱。比如什么通商法、禁榨法、三说法、现钱法、贴射法、合同场法等等等等。我看了好多资料,深深地感觉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历史学家,都未必说得明白。

咱就说一件事,但凡咱能叫得上名字的大宋朝的政治家,几乎都参与过,至少讨论过茶叶的问题。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那个大聪明宰相丁谓,还有他的搭档叫林特,这两个人了不起,是宋朝茶叶制度最早的设计者。那之后苏东坡他的弟弟苏辙,王安石、包拯都参与过讨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人,是后来公认的那个大奸臣蔡京。蔡京推出过“蔡京茶法”,这是学术界研究宋朝经济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茶是啥呢?茶不就是几片树叶吗?饥不能当食,寒不能当衣,它怎么就能让大宋朝的这些最聪明的头脑都能为它绞尽脑汁、伤脑筋呢?好,今天咱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我也邀请你泡上一壶茶,咱们穿越回公元1026年,看看这小小的一片茶叶,它凭什么能卷起那么大的风暴。

你肯定知道的,世界上最早喝茶的是咱们中国人对吧?茶叶其实就是一种灌木,叶子泡水有味道,就这么简单。但是请注意,虽说喝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个习惯,但是它也有一个发展的线索。最早喝茶只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流行,北方人是不喝的。一直到唐代,具体来说是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喝茶这个习惯才开始传到了北方。当时中国有43个产茶的州,这是唐代。那到了宋代有多少?全国产茶的州就增加到了97个,这是翻了倍了。那在宋代的时候,你无论去看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还是看宋代的笔记小说,你会发现从开封这样的大城市到底下的县城甚至是乡村,处处都有茶馆。开封城的茶馆疯得很呐,甚至是通宵营业,那是那个时候的酒吧。而且宋朝开始就流行一句话,我们今天还在用,叫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谓的“开门七件事”。请问这说明了啥?说明到了宋朝的时候,茶叶已经不再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了,而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饮料。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呢?不就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多了一种饮料嘛,生活中多了一点滋味嘛。你看柴米油盐酱醋茶嘛,这茶它排在最后一名,有啥紧要的呢?还整出个茶法,还搞得那么多官员罚款的罚款,丢官的丢官,发配的发配,至于的嘛?

饮料和饮料它不一样,我们可以简单地做一个对比。在茶叶兴起之前,中国民间还有一种流行的饮料叫浆,豆浆的浆。但请注意它不是豆浆,它是一种用粮食发酵出来的微微酸甜口的饮料。好,我们就拿这个浆和茶叶来进行对比,你就能看出本质的不同。首先这个浆它就是口感还行,它没有成瘾性。好,粮食做的吧,那丰年粮食多的时候,或者家境好一点,家里粮食多的人那多喝点咯,反之就少喝点咯,这个消耗量它是不稳定的。但是茶不一样,茶里面含有咖啡碱的成分,对人类的中枢神经它有刺激性,你长期喝它有一定的成瘾性。这茶一旦喝上,停下来可就不容易了,它的销量是稳定而且是稳中待升的。

其次,这个浆它是粮食做的,千家万户自己就能做,自给自足、自产自销,所以它没有多少商业利益。但是茶叶不一样,茶叶是单独一种经济作物,是用专门的土地、专门的种植技术、专门的制作工艺做出来的,这就牵涉到了社会分工和复杂的交易环节对吧?这是第二个不一样。还有一点,这个浆它是粮食发酵的,你想在古代的保鲜技术下,那也没有冰箱对不对?你能保存什么?只能自家产自家销,在地生产在地消费的一种饮料。但是茶不一样,即使是茶产地的南方人,他也不是直接泡那个新鲜的树叶喝,茶叶先要做成干的。唐宋时期,茶主要是压紧了的团茶、饼茶,储存运输都很方便。到了消费者手里,开水一泡满血复活。这个特性就能让这种饮料走得很远,喝茶的人可以遍布天南地北。所以你看茶叶又牵扯到了远途的物流过程。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民间普遍饮用,消耗量巨大,而且需要复杂的交易和远途的物流。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跟茶有关的市场规模它就大。那最先盯上茶的人是谁呀?当然就是商人嘛,长途贩运,低买高卖,这是多么好的能让商人发财的商品呐。请注意,千万千万不要小看饮料这个事。有一个商业上的典故嘛,话说当年苹果公司的那位乔布斯,就对当时百事可乐的总裁斯卡利说了那么一句话,说“你是要卖一辈子糖水呢,还是跟我一起去改变世界呢?”这是著名的一句励志语言,听起来好像卖糖水这好像是一件很掉价的事儿对吧?其实不然,饮料业是一个超级大的行业,一款饮料突然流行,是可以造就一个商业帝国和一个国家首富的。不仅是现代社会如此,古代也是一样。我们在《文明之旅》1024年那一期讲交子的时候就提到过,交子就是中国古代的纸币,它诞生的第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茶叶贸易繁荣带来的巨大的交易量,让铜钱不够用了,所以催生了纸币。

好了,商人心欲动了,那请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盯上商人的又是谁呢?当然就是朝廷。在朝廷眼里看来,就是我的国土上突然出现了这么一股财富洪流。这股财富洪流还有三大特点:第一规模巨大,我们刚才讲了;第二老百姓一旦开始喝茶,因为茶叶的成瘾性他摆脱不了,所以这一股财富洪流还非常稳定,而且还在持续地增长;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玩意,它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整条产业链的路径是如此清晰,便于节流征税。茶叶对朝廷来说,这是多好的一笔税源呐。在此之前类似性质的商品只有两样,一个是盐,一个是铁,都是用量巨大且稳定,产销路径清晰,便于征税的商品对吧?所以自古以来,盐和铁的专卖就是朝廷的重要收入。现在天上又掉下来这么一个茶,你说大宋的朝廷怎么可能忍得住不把手伸过来呢?

但问题是,怎么把钱从千家万户的种茶人、遍地都是的喝茶人的手里,把这个钱把这个税收给它收上来?这就是个难题。

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和盐和铁一样,朝廷搞专卖,商人走开,这么好的买卖哪能让你们来做呢?好,我朝廷是亲自下场来垄断茶叶贸易。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茶叶这个东西和过去的盐和铁它不一样,用在盐和铁身上的那套老经验,它在茶这儿它行不通。为啥?因为盐和铁这两样东西,它都是叫集中生产分散销售,所以朝廷好办,只要把产地集中控制起来,就可以控制住整条产业链。比如说唐代就是这么干的嘛,好我作为朝廷,我专门设置官营的盐场,盐场里面有专门干活的人,为这些人专门设置一种户籍叫盐籍,严厉监管,其他人绝不允许做盐。唐代有一个很著名的残酷故事,是一个酷吏的故事,就是唐德宗的贞元年间,有一个官员到盐场上去视察,他管这块。他带了一个人,谁?一个十几岁的他的外甥,跟着他去看热闹。小孩觉得盐好玩,在盐场上就捡了一颗盐带回了家。这官员知道了之后二话不说,一顿棒子就把他的亲外甥这个小孩儿给打死了。你听听,一粒盐在朝廷监管之外,那就是死罪,何况还是小孩,何况还是亲人。

但问题是盐可以这么管,茶就不行啦。茶不光是销售是分散的,它那个生产加工同样是分散的。茶叶就是个树叶,漫山遍野地长着,采茶炒茶的小农也是分散的,流转空间比盐和铁要大得多。所以请问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朝廷怎么能够控制得住这么分散的网络呢?唐朝人不是没努过力,确实做过这方面的试验。唐文宗太和年间,就搞过官府办的茶场,就是我专门圈一片地,这个就是官办茶场,你老百姓可不许种,要种就把你的茶树移栽到我官办的茶场里来,然后来我这儿干活。你听听这跟刚才我们描述的那个垄断盐业生产是不是一个思路?但是不行,这么干,你是把种植业当作手工业来管理,这行不通嘛,老百姓也反对得厉害,也违背了茶叶生产的基本规律,所以这场唐朝的改革搞了俩月就失败了。

好了,那朝廷不管生产只管销售,行不行呢?也不行。你设想一下假如,假如朝廷就这么规定,说茶叶只能卖给官府,老百姓买茶叶也只能从官府买。那好了,假如我是一个茶叶贩子,我就会偷偷跑去跟茶农说,没关系大批量的你就卖给官府,那个最好的我给你高价,你卖给我10斤茶,天不知地不知。那你想这家卖10斤那家卖10斤,这个总量是不小的。而且你想官府做生意,它肯定是效率又低成本又高,态度还差。那茶农肯定是倾向于把好茶卖给茶叶贩子嘛。那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公家手里收了一大批又差又贵的茶叶,烂在仓库里也没人要,市场上主要流通的都是茶叶贩子的茶。那你说朝廷不会禁止吗?那个茶叶贩子抓着就杀了不就完了吗?那确实,在唐朝和宋朝,搞茶叶私下买卖都是能判死刑的。但是还是屡禁不止,因为这是市场规律。集中的管制面对分散的市场,它即使管得住,不是管不住,只要你敢下本管得住的,管制的成本太高了而已嘛。那你想朝廷要管住这种到处都是的茶叶贩子,你得花多少钱雇多少人来管这事?那请问朝廷染指茶叶为的是啥?为的就是挣钱。到头来挣的还不如花的多,虽然把这个茶叶管住了,但是成本巨高,那你替朝廷算算账,它何苦来哉呢?

所以围绕这个问题,北宋政府一直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一会松一会紧,一会找茶叶要利润,一会找商人要税收,一会这里做个试验,一会那里搞搞改革,经常改着改着一个没想好就搞出一笔烂账。前面我们说的那件大案子,把那么多官员搞到流放沙门岛的地步,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就大宋朝尤其是北宋,就这么一直试一直试一直试,到北宋的末年,大奸臣蔡京主持的茶法改革,宋代的茶法整套管理办法才算成熟。南宋也一直沿用了蔡京搞出来的那套办法。

那今天我们这期节目没有时间展开北宋茶法的那些细节,那太复杂了。我们就粗略地来看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小小的一片茶叶,它是怎么一点点的成为朝廷的印钞机的,给朝廷大把挣钱,以及除了挣钱之外,这小小的茶叶它又发挥了哪些作用?

咱们古代中国看起来那么大,幅员辽阔,上面星星点点到处都是财富,这景象多美好。但是看在朝廷眼里愁死了,因为朝廷想的是什么呢?我怎么能把这些星星点点的财富汇聚起来、取出来,然后变成国家财政可以任意支配的钱?这是一个超级大难题。我这儿有一本书叫《何以帝国》,刘守刚老师写的,“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一个名词,叫“税柄”,税收的税,把柄的柄。国家向什么东西收税,这个东西就叫税柄。对国家收税,跟一个大厨师面对一口锅是一样的对吧?我不能直接上手拿的,那玩意又烫又不方便,它那个锅上必须得有一个把儿一个抓手,这个东西就叫税柄。

那古代中国的税柄大致有三种:第一是人口,第二是土地,还有一个税柄是商业。这三个税柄是各有优缺点,我们简单盘一下。你看第一是向人口收税,那优点是简单,数人头就行了嘛,张三李四各自交钱就完了。但是缺点是过于直接和粗暴,老百姓感受到来自税收的那个痛苦感,这也有个专用名词叫“税痛感”,强烈得很。一旦你税负不公平,就容易引起反抗,搞不好就是个麻烦。这是人口作为税柄。

还有第二个呢,向土地收税。土地这个税柄的优点是负担公平,你家地多你就多交,我家地少我就少交,大家看着都服气,所以这种税收它的合法性比较强。但是也有缺点,就是对于土地的丈量技术的要求太高了,账册管理的难度也是很大的。

那好,还有最后一种就是向商业收税,把商业作为税柄。本来这种是最优质的税柄对吧?因为商人自己已是为了挣钱嘛,朝廷是在你挣钱的这个增量里面拿走一部分,分走一杯羹。你商人还能把这个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算是商人和朝廷合谋挣钱,所以这个税痛感是最低的。但是请注意,商业这个税柄它也有缺点,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管理系统复杂,管理成本巨高,偷逃税还容易。所以古代中国社会的理财专家面对这3个税柄,他基本上都是对哪个下手?都是在商业税收上下手,在商业这个税柄上做文章,比较容易出管理上的成绩。

好了,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再来看大宋朝的茶叶问题。那茶叶为大宋朝挣了多少钱呢?过程中的数字我们就不说了,反正到了北宋快结束的时候,也是茶法比较成熟的时候,宋徽宗的政和年间,仅茶业一项,一年就可以为朝廷创收400万贯。你想渊之盟的时候,答应给辽朝的岁币是多少?一年是30万。这400万贯是一个多大的数,你就掂量得出来了。反正后来《宋史》上有这么一句话,说国家养兵的费用,全靠了茶和盐给朝廷挣的那个钱。

能有这样的成绩,当然是长期制度建设的结果,反复试错的结果。那在这儿,我只给你介绍其中一项发明,就是“茶引”。这个“引”是引导的引,勾引的引,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药引子的那个引。

你来感受一下古人的智慧。所谓茶引就是一张纸,你说它是购货凭证也行,反正就是这么一张纸。商人把钱交给官府,官府就发你这么一张纸,你在纸上写定的数量和范围内去做茶叶生意就好了,就这么简单。你看有了茶引,就说明朝廷里面有高人呐,这高人是想清楚了一件事,就是我朝廷真正能够垄断在手里的,是什么呢?是茶吗?是盐吗?是整个市场吗?都不是。这要垄断这些东西成本太高了。不,我朝廷真正握在手里的只有一样东西,就是商业合法性的许可。对,这是我真正能卖的。我一个官员我坐在衙门里,你商人交钱买我的许可,我只要在这张纸上刷刷点点写上几笔,再设计一些监督措施,拿走就行了。市场正常运行它的,我朝廷钱已经在这儿了,落袋为安。

那你说这些茶叶商人不会作弊吗?不会跟朝廷玩心眼儿吗?会,但是动力没有那么强对吧?为啥?因为商业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商人就要综合平衡那个收益和风险了。大商人是一种风险敏感性的动物,他算得过来嘛,我为了多挣一点钱,我非跟朝廷玩心眼,最后开罪了朝廷,最后鸡飞蛋打,我有这么好的钱,这么好的买卖不做,我那是何苦呢?不划算嘛。所以有了茶引制度,就相当于民间力量来我的土地上淘金,我不管金子,我就坐在这个淘金场的门口,我卖进场的门票和淘金用的铲子,对吧?至于你来淘金的人,你是不是淘得到金子,淘到之后你怎么出门去变现,那是你淘金客的事。我朝廷我管理这个金子的场,我只负责让你淘金这个动作合法而且可行,我就已经能够挣到钱了。

那你想这有点像什么?就是像赌场。对,所有来赌场玩的人,大家都是为了来挣钱的,但是长期来看,最后挣钱最多的人是谁?肯定不是什么赌客里的赌神,而一定是赌场老板。谁坐在门口收门票谁最挣钱对吧?所以后来欧阳修有一句话说得好,说整个这套制度设计的关键,就是一个字叫“诱”,引诱的那个诱。政府拿出巨大的利益来引诱大商人,大商人也拿出利益来引诱小商家,这一层一层地诱下去,整个良性的那个利益体系它才搭得出来。

好了,有了茶引,那下一层的制度创新就又可行了,就是朝廷拥有了一个类似于西方的那个债券那样的金融工具。你想债券是什么?有一句话嘛,金融的本质是跨期的,期是时期,金融的本质是跨期的价值交换。说白了就是,我能把未来的钱挪到今天来用,我就在搞金融。我举个例子,怎么茶引就变成了债券和金融?比如说朝廷突然要在西北方向对西夏要用兵,那马上那个军费支出就要暴涨。好了,这笔钱从哪来?难道紧急向民间收税吗?第一是来不及,第二会带来民间剧烈的动荡,肯定不可行。但是现在朝廷有了这么一些什么茶引、盐引这些票据,也就是朝廷在上面盖了大印就能生效的商品许可证,这玩意就能瞬间产生很多财富。那比如说今年的茶是不够卖了,好明年的、后年的、大后年的茶叶生意,请问你们这些商人要不要做?要做来现在拿钱来,买后年的茶引。所以宋朝的茶引有所谓长引、中引和短引,有不同的时间期限。请问你想不想提前拿到许可证?反正你看茶山茶场在这嘛,它又跑不掉,大宋朝人人喝茶这个消费力在这嘛,也跑不掉,朝廷的信用在这嘛,你总该信吧?所以你商人有什么不放心的?把老底儿都给我,把后年的茶钱先给我。你商人要实在再犹豫,朝廷还可以给你,比如后年的茶给你打个折卖给你呗。所以只要有商人买单,这不就是等于把未来的钱调过来集中在今年使用吗?那战场上突然暴涨的那个军费,它就不用愁了。这就是金融的作用。

说一个美国的事,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个类似的事。你看南北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北方军队,就是林肯总统的联邦的那一方,打得并不好,开局很差,所以军费马上就紧张。那北方的财政部怎么办呢?就要发5亿美金的国债。但是因为你仗打得差,所以那些大富豪大银行家都不愿意买。那怎么办?这个时候费城有一个银行家叫库克,这库克就挺身而出,做了另外一套设计。首先是把债券的面值降低,低到50美元你就能买一份国债,不仅利息高,而且宣传买债券的行为就是爱国。这个库克还做了一项设计,就深入到美国的中西部的农村,蚂蚁雄兵,去推销这种爱国投资债券,告诉老百姓只要北方打赢了,这个债券就能大涨,你们还能分享国家的胜利果实,你们还爱国了。那还用说,马上这5亿美金就筹齐了。5亿美金马上就变成了粮食、药品和炮弹送上了战场。

好了,过一段时间,那南方的军队又撑不住了,什么原因?还是没有钱嘛。怎么办?南方用的就不是债券的方法,它用的是老办法,搞通货膨胀,印钞票,一年就印了17亿美元。那很快通货膨胀把南方的经济就搞垮了。经济一垮军队当然就垮了,然后战场就垮了。所以后来美国南方就有一个将军说了一句话,说我们不是输给了北方的士兵,我们是输给了北方的金融。

那从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宋朝现在手里有了茶引、盐引这些金融工具,它的厉害之处。

那与此同时,宋朝还有一项创新叫“入中法”,入是进入的入,中是中国的那个中。简单说,就是朝廷一旦在某个地方需要用大笔的物资,就可以告诉全国的商人,你们把什么什么物资,多少数量的物资,运到什么什么地方,我就可以在那个地方给你多少茶引和盐引,或者是其他类型的买卖许可证。这个制度你一想可妙得很对吧?有了金融票据就满盘皆活。茶引这种许可证代表的是一个发财机会,用这个机会来调动商人的欲望,把全国的物资集中投放到指定的地点,指哪儿打哪儿。这本来是多大一坨工程,朝廷本来要做计划,要采购要运输要管理,把物资才能够搞到某个地方,这成本高得吓人呐。现在好了,就是因为有了这几张纸,商人的积极性被发财机会调动起来了,朝廷什么都不用做,意念一动,我要到哪儿干个什么事,就可以实现物资的转运目标,指哪儿打哪儿。这个过程简直就跟魔法一样。

我说到这儿,你可能心里会有一丝隐隐的担心,对朝廷是合适了,一张纸就能收到大笔的税,还能把天下的商人指挥得滴溜乱转。但问题是商人能合适吗?咱换个视角,站在商人的角度来看一看,他们会不会成了韭菜呢?花钱买了许可证,把老本都贴出来,买后年的后后年的茶叶的许可证,他真能发财吗?真能把这钱赚回来吗?你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千万千万不能小看商业创新的力量。商业不是面对一个固定的市场和消费习惯,这个东西是可以通过商人的聪明才智把它变得越来越大的。大宋朝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后来的那个宋徽宗赵佶,就写过一篇文章叫《大观茶论》,他就特别骄傲,说我大宋朝那是喝茶的好时代,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好茶辈出,什么建溪之贡、龙凤团饼名冠天下。而且制茶的工艺、品茶的门道是远超前代,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大家都爱喝茶。

这确实这个观察是对的。你可能也知道,宋代不光喝茶,人们之间还流行叫斗茶。这斗的是什么?不是说谁家的茶贵,从用什么水,到把水煮到什么程度,再到喝茶的器具,包括打出来的那个茶沫的图案,比的是茶客之间的那个综合实力。你就想人一比,这个消费蹭蹭当然就往上涨了。

不知道我说到这儿,你是不是听出了一点叫“消费主义”的味道?喝茶在宋朝已经不光是弄点开水泡个大碗茶那么简单了,把茶喝出文化喝出仪式感。那买了茶引的商人,是最有动力花样百出地搞营销的。再加上大宋朝最不缺的一样东西是什么?就是文人嘛,他们推波助澜,这喝茶就全民普及,喝茶这个市场那就是爆炸性地增长。

但是我说到这儿还没说完,这个小小的茶叶启动的这个因果的链条长着呢。对大宋朝来说,茶叶甚至还是一种对外的战略物资,你能想得到吗?道理很简单,就这个时候,大宋周边的那些政权,什么大辽、西夏、吐蕃,他们的人也都喝上了茶。

早在唐代的时候,史料里面有这么个故事,话说唐德宗时期,有一位大唐的使者出使吐蕃,这个使者在自己的帐篷里面就煮茶喝。正好吐蕃的赞普就是他们的国王,进了帐篷就看见了,说你这是干啥呢?这煮的什么玩意?使者说我这个东西好,我这个东西叫茶,喝茶是又解渴又祛除烦恼,好东西。那赞普说茶这玩意我有,然后命令手下就拿出来了,摆了一桌子,这是寿州茶、这是舒州茶、这是顾渚茶、这是蕲门茶、这是昌明茶等等,摆了一桌子,我有的是。好家伙,全部都是内地什么安徽、江西、浙江、两湖的尖货好茶。这个故事说明啥?说明在唐朝的时候,茶叶虽然传到了吐蕃,但是吐蕃的上层人士只把它当作内地人很珍爱的奢侈品和收藏品,他还没有养成喝茶的习惯,甚至看到茶都不知道这是个啥。这是唐代时候的故事。但是到了宋朝那就不一样了,周边的政权无论是藏区的吐蕃,还是北边的大辽、西北的西夏,上上下下都开始流行喝茶,甚至到了视茶如命的程度。

那你说这是为啥?历来的解释是有这样一款,说草原上的人他们天天吃肉,所以需要喝茶解腻,要不然就是活不了。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存疑的,道理很简单嘛,唐宋之前,草原高原上没有茶,人也吃肉,他不也活了吗?所以说到底喝茶这个习惯,它就是有成瘾性,一旦喝上了就很难再戒掉。你看英国人,据说在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都要喝个下午茶,这都不能耽误,那也算是视茶如命了吧?那你总不能说英国人喝茶也是因为他吃肉多和这个玩意有关吧?所以与其把喝茶这事解释为各种各样实用的功能,不如咱就大大方方地承认,它就是一种成瘾性的习惯,这反而好理解了很多现象。就像今天很多办公室的白领嘛,中午吃饭之后不来一杯咖啡,下午就打不起精神,他说我需要一杯咖啡续命,这不是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好了,现在你看茶叶产地都在大宋,对于大宋来说,周边的这位兄弟,我手里有你要的,我当然就可以随时拿捏你。所谓的战略物资,它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北方的兄弟,尝一尝茶叶,这玩意好香的,没得喝真难受,来回家去把你们家好东西拿来跟我换呐。

那这些兄弟他能拿什么来换呢?这可是我独有的,而且你不能缺的东西。要换当然是拿你独有的,而我不能缺的东西。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最好你们就拿你们家的马来换。马这个东西战场上是必需品,那此前大宋确实也用铜钱买过马,但是很快大宋就回过味儿了,说不行,这个铜钱是金属,运输不方便就不说了,你西夏用马换到我大宋的铜钱之后,你接着回去就把铜钱给熔了,铸造成器物,那有多少铜钱我也不够用,我大宋自己还钱荒呢,我们以前节目讲过,所以铜钱这玩意不能出境,得限制。但是茶叶就不一样对吧?茶叶既运输方便,又不会危及我大宋朝自身的金融安全,所以我用茶换你的马,对大宋朝来说,这是再划算不过的一笔交易。

但是你要是站在西夏那边再看这个问题,那就恼火得很。我西夏人,我买的就是个树叶子对吧?我喝了我还越喝越上瘾,而且这玩意对我国家的竞争力没有一毛钱的帮助。但是我给出去的是什么呢?那可是马,那可是帮宋朝强化和我对抗的军事实力的马。所以你说是不是西夏也会觉得不划算?但是对于西夏来说,这笔买卖不做行吗?又不行,因为西夏的经济对于外部的依赖性太强了。对,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讲到,宋夏两国正式开战,宋朝马上就发动了贸易制裁,对不起茶叶不卖了,你们的马我们也不买了,大家都忍着吧,看谁先忍不下去。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西夏的物价飞涨,据说一匹布涨到了上百钱的价格,一匹绢要接近一万钱,西夏就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

这你会问说奇怪,茶叶不卖那就不喝了,难受点,为啥还引起了其他物资什么布、绢这些东西的价格上涨?对西夏来说,这个时候茶叶已经不仅是饮料那么简单,它在西夏很大程度上还起到了货币的作用。西夏和周边的吐蕃部落做生意,几斤茶叶我就能换一头活羊,是货币。茶叶一断等于是它的货币体系崩溃了。我顺便说一句,其实直到近代,欧亚大陆草原上的商业贸易,还经常把砖茶,就是蒙古人做奶茶用的那个砖茶,用作结算的货币。所以后来到了范仲淹那个时代,宋夏两国又不打了又和议的时候,西夏就一口气找大宋要了20万斤茶,它的经济才缓过来。所以你看只要你西夏还要茶叶,哪怕它的军事实力再强大,在这种国力的综合博弈当中,西夏因为你没有茶大宋有茶,所以你始终处在弱势的被动的这一方。

说到这儿你应该会想到一个词,叫茶马贸易。对,也就是从唐朝一直到明朝和清朝,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的用茶来换马的这个贸易。那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茶马贸易它何止是一个贸易,它还有一个代名词叫“以茶治边”,或者叫“以茶羁”,就是我用茶这个工具,作为一种控制型的工具,我来对付周边的这些民族。你看这是有了茶,在大宋朝才开始有的国家战略。

听了我刚才那一段,是不是有一点点没想到?小小的一片茶叶,它的影响居然如此深远。对内,它是一个能收能放的财政工具。对外,它又是一种国际关系中的霹雳手段。我印上几张纸的茶引,它就能让天下商人为我调动物资,趋之若鹜。我切断或者是放开对周边政权的茶叶供应,居然就能左右外交局势,太神奇了。那你说凭什么茶叶这么一个东西,它怎么就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这就牵涉到对我们人类文明本身的理解了。人类文明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时时刻刻都对外部资源保持着一种叫积极的开放性,随时迎接你对我的冲击,而且我们还能不断和外部资源形成新的牢固的共生关系。你可能会说你为啥说得这么绕口呢?你简单不就是那么一句话嘛,叫人会利用工具,这么说不就简单了嘛?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过去老以为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利用工具,这是从人的单一的角度出发的,好像世界万物只是人类随时可以开了就可以用的工具箱,我们拿起某项工具,然后使用它,然后达到目的,那目的达到了,那就可以扔了就可以放下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不是。

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就是人类偶遇了某种外部因素,比如我们今天说的茶叶,我们偶遇了它,因为某种特别的机缘形成了合作关系,人类因此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存能力,甚至突然发现我跟它合作,原来能够解决很多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只是故事的上半部分对吧?故事没完,这些外部因素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类文明的,人类文明系统也会因此发生那种叫不可逆的改变。这些外部因素甚至从此就留在人类文明的生存系统里了。

我给你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人类刚开始用石器加工食物,发现自己就不用用牙去咬去嗑,我也不需要咬合力那么强的牙齿,所以人类的牙齿就开始退化,给大脑的发育留下了空间。但是人类从此也就离不开工具对食物的加工了,这玩意就进入我们的生存系统了。再比如大概是17万年前,人类开始用缝衣针做衣服,把兽皮缝起来,因为我有保暖措施,我就可以离开非洲,去到更寒冷的北方,比如说去欧洲。但是人类一旦到了北方,我们可就再也离不开衣服了,衣服这个东西就成了人类文明的必需品,它也进入了我们的生存系统。

还有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茶叶嘛,也是类似的效应。最开始茶叶只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植物,就是树叶子嘛,但是一旦它深深地嵌入到我们文明的内部,它居然能够帮助我们完成很多原来意想不到的任务。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在中国人开始喝茶的时候,那是决计想不到就这么个玩意儿,它居然能成为中国国家征税的税柄,成为发行金融债券的信用,成为国际博弈的工具。再加上茶叶的成瘾性,它就再也不会离开我们人类的生存系统了。

你想想看文明的发展,其实我们就是一路采集这些外部资源进入我们的生存系统,还有很多比如说汽车、电脑、手机。所以这些东西表面上它们是人类发明的好用的工具对吧?但是一旦用上,它就成为人类生存系统的一部分,咱就再也离不开它了,人类文明的面目也因此被深刻地反过来改变了。

我记得很多年前,上海电影节白玉兰奖有一部获奖的纪录片叫《汽车联想》,是用外星人的视角来观察地球。那外星人得出啥结论?它向自己的总部汇报,说我发现,说这个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叫汽车,人类是啥呢?人类是汽车的燃料。你看人类一上车这个车就动对吧?人类一下车车就停了,你说人类是不是汽车的燃料?你看从这个视角,就是外星人视角来看,汽车不是人类文明的什么身外之物,它就是人类的一部分。包括现在这几年,我发现我很少听我周边的人说手机丢了,也是这个原因,手机它不再是我们的一个身外的工具了。我这个大活人和我的手机加起来,才是一个能在今天的,至少是中国的城市环境里生存的完整的人。所以人不是这个肉身,人是肉身加上很多外部因素,我们才构成的一个生存系统。

这么想起来,我们人类好像也挺悲催的,被一个一个的外部因素驯化,说白了,那么多好工具其实都和茶一样,都是人类的成瘾品。电脑不是吗?汽车不是吗?手机不是吗?对吧?我们人类好像最终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那倒也不是,还是那句话,叫人类是万物的尺度。

你看尤瓦尔·赫拉利在这本名作《人类简史》这本书里有一个有趣的观察,他说自从人类崛起之后,一个物种它是不是成功,不在于它个体是不是幸福,而在于它在地球上复制了多少基因。那人类是你复制基因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人类的存在,实际上是彻底改变了所有物种的命运。我举个例子,比如说鸡,现在这个鸡,你要看具体的每一只鸡每一个个体,那真是太惨了。在现在的专业化的养鸡场里,一只鸡从鸡蛋孵出来,从生到死也就20多天,绝大部分鸡一生不超过30天,就要被端上餐桌了。但是如果从基因复制的数量上来看,那鸡在所有的禽类当中是非常成功的,全世界大概有200亿只鸡,比人类都多。在所有的鸟类当中,它是最成功的物种。所以有这么一个说法,说人类如果移民火星,只允许带一种动物,是啥?一定是鸡。因为鸡繁殖快,生长周期短,那是最稳定最高效的人类蛋白质的来源。

你看人类当然是离不开鸡,但是说到底,所有的物种有没有价值,比如说鸡它自己说了是不算的。你作为一个物种,你对我人类有多少用,你才有多少价值,才能获得我们刚才讲的物种意义上的成功。这才是人类文明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是我们一路滚滚向前,一路开放包容,不自我设限,一路裹挟进来众多的外部的合作伙伴。它最终结果是什么呢?最终结果就是,只有人类才是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我们人类成了万物的尺度。

当然这也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对外部资源,咱可千万别动不动就说你这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随时保持对于外部资源的开放性,这是重要的。所以为什么现在大家提倡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个东西对我到底有什么用?每一个物种有什么用?不用问,现在不知道也不必知道,但是未来某时某刻,它可能就对人类有用。

我举两个例子,比如说有一种动物叫鲎,那玩意长得跟蟹似的,不是蟹,那是个非常古老的物种,活化石,4亿年前就有,而且形态变化不大,到今天还是那玩意儿叫鲎。这个东西生活在深海里,直到20世纪中期,大家才发现它的血液在被细菌内的毒素感染的时候会凝固。所以鲎的这个血液就被开发成了一种叫极其敏感的,能够检测疫苗和药品中是不是存在细菌感染的一种工具,就这种工具至今无可替代。就这么个物种,4亿年没人搭理它,跟人类没关系,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中叶,我们突然发现这个外在的资源是有用的。这样的例子好多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红豆杉的那个树皮,提取了一种抗癌药叫紫杉醇,至今紫杉醇也没有办法人工完全合成。所以你可以想象,如果在人类发现它们的巨大价值之前,这些物种就灭绝了,那人类可能根本无法知道它们的价值。所以对于我们现在不知道有什么用的东西,千万别说这个东西没有用,重要的是我们对所有看似无用的外部资源保持开放性。

其实不只是人类物种这个层面,作为人类的个体也是一样的道理。我记得有一个我的老前辈对我讲过一句话,我真的是受用了一生。他就说,他说人这一辈子所有的好事,都不仅是谋划出来的、努力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是你敞开心胸迎接外部资源的撞击。我还记得他用的这个词叫撞击,迎接外部资源的撞击,然后想办法和它们一起合作,然后一起去碰运气碰出来的。好事是和外部资源合作碰运气碰出来的。

就拿这句话吧,就拿这句话作为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人类和茶叶两个物种彼此合作、彼此成全的故事的注脚吧。好,这就是今年的故事,我们下一年,公元1027年再见。

下面是感谢时间。本期我想感谢东莞的卡斯书吧看片团,他们带着《文明之旅》走进了东莞市的钱币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二大的钱币专题博物馆。他们在这家博物馆里看了交子这期节目,这真是太应景了。这家博物馆是用时间线的方式展示了钱币的演变,这种布展方式就把复杂的历史变得脉络清晰。

感谢《文明之旅》各地看片团的组织者,这种不同主题的文明游学,大家策划得很用心,这也是线下看片最有价值的地方。

我要特别感谢网易《逆水寒》为我们带来的宋朝美学独家计算机图形技术支持。这词我怎么这么熟了。

《逆水寒》的主创团队告诉我,就是在游戏玩家的圈子里流行这么一句话,叫“捏脸两小时,游戏五分钟”。什么是捏脸?不是字面上的捏人脸,而是在游戏里面给你的角色设计脸型。

在《逆水寒》游戏里面,你可以自由定制角色的脸型和体型,想要什么样的美颜、妆容、发型,全都随你调整。不光能定制,他们还有一个AI,就人工智能的黑科技,你只需要用语言描述一下你想要的长相,系统就能根据你的描述自己把这张脸给你捏出来。

在《逆水寒》里面,只有你说不出来的,没有它捏不出来的脸。

好,本期节目咱们说的是宋代的茶法。那宋代人喝茶呢,跟咱们今天差别还挺大的。我跟你一起去读一首黄庭坚的词吧,这首词就是写茶的。

这首词的上阙呢,写的就是宋朝人到底怎么喝茶,特别有画面感,给你念念: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你看咱们节目里讲过,就是唐宋时期那个茶是压成茶饼的,所以诗人才会写凤舞团团饼。那煮茶呢,是要先把茶饼掰开,碾成洁白的像玉一样的那个粉末,然后加水去煮。茶汤煮开的声音,你看这词里讲的,就像风吹过松林,美不美?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好,我们再看这首词的下阙。下阙写的是人喝茶的这个感受: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喝到好茶,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好比一个人独对孤灯的时候,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会,嘴上说不出话来,但是就是觉得心里快活,真好。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不知道你喝茶有没有喝到过这么美妙的情味。

每一期的《文明之旅》,也是那个万里之外赶来跟你相会的故人。

好,咱们以茶代酒,敬你。

 

发表评论